周鈺
摘 要:徐州戲馬臺是徐州漢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觀之一,歷代保存下來的相關詩作更不在少數(shù),且含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意蘊傾向可分為吊古詠史、重陽唱和及人生感懷三類,且屬后者情韻最為深厚。鑒于今日戲馬臺的旅游效益并不理想,可開掘利用戲馬臺詩歌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率先在學術上進行意蘊整合以便后期規(guī)劃參考。亦借此為例,探討徐州文化旅游進程中旅游與文化的互通、互哺情況,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徐州戲馬臺乃至兩漢文化的開發(fā)與展示。
關鍵詞:戲馬臺 地方文化 文化旅游 詩歌
一、徐州戲馬臺及其詩歌價值概說
戲馬臺一般指江蘇省徐州銅山縣南的項羽掠馬臺,但也有指江蘇省江都縣、宿遷與河北臨漳縣西的三處古跡。但總的來說,徐州戲馬臺更為著名,且歷來記載明晰。{1}戲馬臺是徐州漢文化旅游重要景觀之一,居戶部山古建筑群高處,因項羽稱霸后在此構筑高臺、操練兵馬而得名。另有宋武帝劉裕在班師途中逢重陽節(jié),曾于此地大宴群僚。這兩件史實在后世傳為佳話,歷代詩人無論是否親臨此地,都在對前人英雄的追憶中為戲馬臺詠唱了為數(shù)可觀的詩篇,至今所存仍極為豐富。當今,文化旅游已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企在達成文化旅游者的情感滿足與審美需求,然而徐州的文化旅游資源仍未實現(xiàn)高利用率的開發(fā)整合,戲馬臺即是一例:雖已重新修葺,游客數(shù)目仍是寥寥。鑒于此,應著眼于徐州歷史旅游景區(qū)所留存的文化含量,整合規(guī)劃并進行現(xiàn)代化地包裝呈現(xiàn),以發(fā)揮名人效應,進一步打響徐州歷史文化品牌。而現(xiàn)存的歷代關于戲馬臺的詩歌正是可供利用的文化資源,遂值得我們研究論說。竊以為歷代戲馬臺詩歌是最突出的即其內質豐富的人文意蘊。自南北朝起每代均有大量詩歌傳世,總計近三百首詩歌。由于項羽的成敗本就備受關注,劉裕的風雅集會又是在古人極為重視的重陽節(jié),因而戲馬臺作為傳奇的發(fā)生地,如同多棱鏡折射著不同詩人各自獨特感懷的印象。與此同時,它亙古地記錄著各民族、地域之間的互動與交融,比如少數(shù)民族詩人薩都剌、乾隆皇帝,乃至當代眾多的徐州籍文人,他們都參與到了對戲馬臺的詠嘆之中,因而使戲馬臺詩歌成為研究徐州歷史文化一個集聚點的極佳視角,對其意蘊的分析整合于今保存、開發(fā)徐州兩漢文化頗有意義。
二、戲馬臺詩歌的意蘊分析
由于相關戲馬臺的詩歌集合比較松散,目前較為系統(tǒng)的收錄僅見于郭殿崇先生的《項羽戲馬臺百詠》,但也難免有少許遺漏偏失之處。再者詩歌難以在主題類別之間涇渭分明,但為便于對此類旅游資源作一個較為全面和清晰的呈現(xiàn),以下筆者試將歷代戲馬臺詩歌的意蘊傾向進行大致的分類。
(一)吊古詠史。這類詩歌在數(shù)目上占了很大的比重,明代的陳衡一人就寫過二十首組詩《戲馬臺詩》及其他相關作品。無論詩人人生境界與審美水平的高低,戲馬臺的歷史積淀都極大地激發(fā)其吊古詠史之懷,而詩人對楚漢爭霸歷史事件的想象摹畫、議論抒懷俱可為游覽者參考,拉近與古人的時代距離,從而貫穿歷史長河的脈絡得到一種高層次的現(xiàn)場體驗。再者,前人詩多用想象、烘托手法以突出戲馬臺景色的“荒”這個特征,如:“荒臺落日蜚鴻沒,春草連云戲馬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景色荒蕪已然滲透了作者的主觀心理,可見“戲馬臺”在歷代詩人筆下已逐漸被意象化,凝結為歷史文化匯合下飽含滄桑歷變與成敗興亡之慨的意境。這在張籍的《送遠曲》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戲馬臺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唐詩解》指出:“司業(yè)樂府皆泛然之辭,惟此疑本實事,不然天下皆可別,何獨戲馬臺南耶?”{2}今人說得更為明確:“看似語意平平,內中卻含深意。‘戲馬臺三字并非信手拈來、率爾下筆。遙想當年,霸王滅秦,叱咤風云;劉裕伐胡,氣吞山河。而今舊跡依然、昔人何在?”{3}無論虛設抑或實景,戲馬臺的出現(xiàn)都無疑為全詩鋪設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捌脚_戲馬”“秋風戲馬”等詞更是固定為詩歌常用典故。
(二)重陽及唱和?!墩衙魑倪x》卷二十《公》之“謝宣遠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條即清楚記載了劉裕在戲馬臺集群臣餞別辭官的孔靖這一事的始末。{4}此后戲馬會便同陶謙愛菊、龍山落帽一起,成為古人重陽詩歌中常用的典故,如“念戲馬臺存,雋游安在,且開懷抱,聽歌金縷,從教下客疏狂落帽,也勝齷齪東籬”(宋代曹冠《八六子 九日》)。無論詩人是否親臨勝地,戲馬臺以典故形態(tài)傳播于文人士子中,顯然更進一步地擴散了其影響力。在旅游意愿普遍高漲的今日,推廣附加有這一層文化歷史傳承意蘊的戲馬臺登臨活動,能使登山在普通大眾休閑健身活動的身份定位上有更濃厚的文化韻味作為價值支撐。不但重陽佳節(jié)眾人相關的賦詩眾多,平日集會唱和尤其宴飲送別詩里也屢見不鮮。再者,作為古徐州的突出標志性建筑之一,戲馬臺自然頻繁出現(xiàn)于往來赴職或途經賞觀的文人筆下,最典型的即蘇軾任徐州太守其間寫成的《送鄭戶曹》和為歡迎李公擇而擬就的《寒食宴提刑致語口號》。蘇轍同兄長的唱和詩里亦是反復提及,賀鑄于徐州任監(jiān)錢官時也曾與友“采徐方陳跡分詠之”,得戲馬臺等三題賦詩,今俱可見。沿著古人交游唱和的足跡,相信可以通過文化名人效應的招牌吸收不少游客的目光,使他們對本來可能陌生的戲馬臺懷有一種親近、獵奇或吊古溯源的沖動。
(三)人生感悟。由于這一類詩歌闡發(fā)的感情帶有更為鮮明的個體意識和切身體悟,有別于前兩者,故單列出來以便更立體多面地顯示戲馬臺文化意義的深廣度。此類詩歌大體上比較突出的態(tài)度有:
其一,時光易逝,人生短暫。比如宋代呂定的《戲馬臺》:“據(jù)鞍揮指八千兵,昔日中原幾戰(zhàn)爭。追鹿已無秦社稷,逝騅方嘆楚歌聲。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臺空草自生。回首云山青矗矗,黃流依舊繞彭城。”用往昔的叱咤風云與今日“人去臺空”作對比,突出無論成王敗寇,一切輝煌都將隨時間流逝而終結的事實。結尾氣勢回轉、筆力遒勁、余韻無窮——人世瞬息萬變,而青山黃河無情不老,永遠長存,展現(xiàn)出超越普通作品的對生命的珍視與痛惜意識,悲慨之中又可見詩人闊大的襟懷。在歷史積淀之下,對于人世的變更、悲喜的對比以及觸及生命存在本身的思考,都共同構成了戲馬臺在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內涵,正是:“明朝天北天南恨,野水孤云戲馬臺。”
其二,及時行樂,暢懷自適。當看盡歷史變遷、成敗如過眼云煙之時,“人生富貴行樂耳,龍山戲馬俱荒丘”這一類聊作寬慰抑或警醒的無奈詠嘆便紛紛涌現(xiàn)。但其中有一類盡洗頹唐之色,超然于物外,比如黃庭堅的絕筆之作《南鄉(xiāng)子》:“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在埋沒繁華功名后毅然選擇保持遺世獨立、高潔自守的風范,蘇軾的《與舒教授、張山人、參寥師同游戲馬臺,書西軒壁,兼簡顏長道二首》似意在寫景,但于平淡疏落之中盡顯從容安和的心象。這些詩歌均寫出與他人筆下錚錚兵戈之聲完全不同的風光。
其三,追憶英雄,感懷國事。戲馬臺的歷史有非常突出的英雄烙印,項羽、寄奴的赫赫功績自然極易勾連出詩人貌懷古實傷己的心緒。除了“少年自古(一作言)未得意,日暮蕭條登古(一作此)臺”這類不得志的牢騷外(唐代儲光羲《登戲馬臺作》),更有價值的是詩人滿腔熱血舍身報國而壯志終難酬的感慨。如文天祥《發(fā)彭城》與《彭城行》兩詩即以戲馬臺起首鋪展開全詩,在對英雄功績的無限緬懷之中抒發(fā)“時節(jié)正如此,道路將何之”的濃重悲嘆。而早于文天祥一百多年的劉子在《驀山溪 寄寶學》中寫道:“平臺戲馬,無處問英雄;茅舍底,竹籬東,佇立時搔首。客來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萬緣空,莫貪伊、金印如斗”,顯現(xiàn)的是作為愛國志士對國家前途幾近相同的痛苦、迷惘乃至無望。
三、總結
由此可見,歷代戲馬臺詩歌對當代的意義不可小覷。讀詠史詠懷詩自可陶冶情操,使人感受到宇宙的浩渺無窮與人生的短暫,使人不再為現(xiàn)實的得失憂惱,戲馬臺詩歌里的英雄情懷也能培養(yǎng)公眾以天下事為己任、救國濟世的胸懷。此外其意蘊延展還涉及軍事戰(zhàn)爭、地域面貌等諸多方面,均可作為旅游設計時極佳的支撐材料。若在戲馬臺景觀開發(fā)中注重與此類相關的氛圍營造和情景體驗,尤以上述意蘊內涵為著力點,增加游覽過程中相應的直觀展示,如吸納歌舞吟誦表演所具有的多種感官形式的調動作用,可激發(fā)不同文化層次的游客——尤其文化旅游者對該景觀產生情感上的互動與共鳴,從而更大程度地發(fā)揮戲馬臺作為一項人文景觀的主打優(yōu)勢。
另外,盡管客觀上存在他地同名景觀的競爭因素,但有關文化旅游資源的利用方面,不妨在高度統(tǒng)籌設計下實現(xiàn)協(xié)同發(fā)展,如與宿遷戲馬臺之間可加強兩地關于項羽相關資源的整合規(guī)劃,并各自在不同方面進行差異化競爭。因而本文所述有關徐州戲馬臺歷代詩歌的考察正是針對其今旅游現(xiàn)狀乃至徐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情況所作的一種初步嘗試。戲馬臺碑廊入口處的石刻《戲馬臺碑廊序》寫道:“兩千年下慕英風而來者不絕于道,四海之內發(fā)思古之情者騁其才華。志士文人臨臺吊古或扼腕興嘆或舒嘯放歌……使我西楚之武庫儼然九州之文壇”,如果憑借學術研究首先“在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特色”,進而實行文化旅游創(chuàng)新,則必能更有力地展示出徐州兩漢文化的獨特魅力。
{1} 注:本文重點討論徐州戲馬臺有關情況,故所引詩歌也盡量排除明確可見非徐州戲馬臺者。
{2} 〔明〕唐汝詢撰,王振漢點校:《唐詩解》,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390頁。
{3} 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頁。
{4} 〔南朝梁〕蕭統(tǒng)編,〔明〕李善注:《文選》(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56頁。
參考文獻:
[1] 郭殿崇.項羽戲馬臺百詠[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89.
[2] 任冠文.文化旅游相關概念辨析[J].旅游論壇,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