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懷 超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5)
土石與混凝土等剛性建筑物的連接處是混合壩最薄弱的一部分。由于受到混凝土結構的約束作用,土與混凝土結構接觸處的力學特性與料場土體的性質不同,該區(qū)域稱之為土與結構的接觸面?;炷梁屯恋牟牧闲阅?比如剛度)差別較大,這些差異在靜、動力的作用下會使二者具有不同的變形行為,在接觸面上的受力變形也會很復雜。
本文以出山店水庫擋水壩段的連接壩段進行分析,出山店混凝土壩段從樁號3+271開始,到右岸樁號3+700.57止,總長429.57 m(包括連接段),從左岸至右岸分別為:連接壩段、溢流壩段、底孔壩段、電站壩段和右岸非溢流壩段。
本文所研究的連接壩段三維有限元模型采用四面體10節(jié)點單元劃分,劃分網(wǎng)格后,三維有限元共有網(wǎng)格單元32 570個,結點52 413個,其中在混凝土壩和粘土心墻接觸處的接觸目標元有797個、接觸面元654個。為了計算方便,壩軸線與Z軸重合,指向混凝土壩為Z軸正方向,指向粘土心墻為負方向;順河流垂直壩軸線的方向為X軸正向,模型計算分析時使用了三種材料:混凝土材料,心墻粘土材料,壩殼填土材料。圖1為大壩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剖分圖(混凝土刺墻和壩基巖石看作同一種材料)。
由于混凝土與粘土的接觸部位,兩種材料的差異性太大,所以在接觸部位設置了目標元Targe170和接觸元Conta174,目標元覆蓋在刺墻表面,接觸元在目標元和粘土心墻中間。
根據(jù)《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建立模型時水庫上游設計水位95.78 m,壩底高程65.00 m,則壩殼填土底部初始孔隙壓力為301.64 MPa,上游設計水位線處的初始孔壓為0,從上到下隨水的深度呈線性增加;下游水位距壩底2.00 m,下游底部的初始孔壓力19.6 MPa。建模時壩底的花崗巖厚度取25 m,模型底部(y=-25處)、沿壩軸線兩端(z=0,z=-100處)、順河向兩端(x=80,x=-80)按作不透水邊界處理,在應力計算時,約束模型底部的全部位移,約束壩軸線兩端面(z=0,z=-100)的Z方向位移,約束順河向兩端面(x=80,x=-80)的X方向位移。
運用有限元方法,采用ANSYS軟件溫度場模塊,圍繞混凝土刺墻與粘土心墻連接段的滲流問題,進行滲流場的數(shù)值分析模擬,得到壩體內(nèi)部滲流量、繞壩滲流、最大坡降,溢出點滲流速度等信息。在設計水位工況下,下游水位高程67.00 m,水位距壩底2.00 m,滲流結果如圖2所示。
在采用設計水位的工況時,上游水位高程95.78 m,壩底高程65.00 m,上游水頭30.78 m,這里假設混凝土和花崗巖石的滲流速度相同,采用同一種材料。模型單元總水頭云圖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壩殼填土部位滲透系數(shù)較大,總水頭改變量較??;粘土心墻部位滲透系數(shù)較小,水頭變化量較大,也就是說從上游滲透的水頭大部分消耗在心墻內(nèi)部,而在壩殼處改變很小。當水在壩體模型內(nèi)部發(fā)生滲流時,模型單元的水頭壓力也是逐漸減小的。
在滲流分析時,浸潤線(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浸潤面是這樣的一個曲面:這個面上的單元水壓力為零,它是壩體內(nèi)部滲水的自由水面。在這個平面上部的滲流為非飽和滲流,單元水壓力為負;在這個平面以下滲流為飽和滲流,單元水壓力為正。浸潤線(面)一直是重要的內(nèi)容,它反映了飽和滲流和非飽和滲流的區(qū)域比例。在ANSYS結果分析的后處理模塊中,加入一條這樣的命令判斷語句,如果模型中土體單元的壓力水頭值為負,就把這個單元的壓力水頭賦值為零,如果這個土體單元的壓力水頭值為正,就保持不變。
此時模型的單元壓力水頭云圖如圖3所示。這里混凝土刺墻的滲透系數(shù)相較粘土心墻和壩殼填土很小,所以在壩體模型內(nèi)部滲流零壓力面相較附近心墻土體有突變。在圖3中,灰色部分區(qū)域發(fā)生非飽和滲流,屬于非飽和區(qū)。在后處理時,加入下列命令語句,令土體單元水壓力不為零的賦值為零,即可得到浸潤面。當混合壩采用混凝土刺墻插入粘土心墻的連接方法時,在插入刺墻與粘土心墻的上游接觸面上,此時的水頭值等于上游庫水的總水頭值,并且接觸面上的靜水壓力基本保持不變,單元水頭壓力在上游接觸面幾乎沒有降低,幾乎所有滲水的靜水壓力的降落都發(fā)生在混凝土與心墻的橫向接觸面和下游粘土心墻內(nèi)。
*DO,I,1,N_MAX!循環(huán)語句
N_TEMP(I)=TEMP(I)
N_PRE(I)=N_TEMP(I)-NY(I)!土體單元壓力水頭值
*if,N_PRE(I),ne,0,then!條件判斷語句開始
N_PRE(I)=0!把土體單元壓力水頭值賦值為零
*endif!結束條件判斷語句
DNSOL,I,TEMP,,N_PRE(I)
*ENDDO!結束循環(huán)語句
PLNSOL,TEMP
水庫上游正常水位88.00 m,壩基高程65.00 m,壩殼填土底部初始孔壓為225.40 MPa,模型花崗巖厚度取25 m,上游正常水位線處的初始孔壓力為0,并且從上到下隨水的深度呈線性增加;下游水位距壩底2.00 m,下游底部的初始孔壓力為19.6 MPa。模型底部(y=-25處)、沿壩軸線兩端(z=0,z=-100處)、順河向兩端(x=80,x=-80)按作不透水邊界處理。滲流結果見圖4,圖5。
表1 設計水位下計算結果匯總表
分項計算條件考慮耦合條件未考慮耦合條件最大滲透坡降粘土心墻0.84610.8319滲流量粘土心墻3.81×10-74.19×10-7壩殼填土4.24×10-75.83×10-7混凝土刺墻6.75×10-86.68×10-8最大滲流速度粘土心墻0.193×10-40.242×10-4壩殼填土0.02600.0217混凝土刺墻0.682×10-50.421×10-5
從表1可以看出,未考慮耦合作用時,計算得當不考慮應力場耦合時,模型整體滲流量為6.72×10-7m3/s,單寬流量為6.72×10-9m3/s/m,其中心墻滲流量為3.21×10-7m3/s。當考慮應力場耦合效應時,模型滲流量4.71×10-7m3/s,心墻滲流量3.29×10-7m3/s。
對設計水位和正常水位兩種工況進行計算,可知隨著水庫水位的增加,負壓區(qū)的范圍變小,飽和區(qū)的孔隙水壓力變大;在刺墻與粘土心墻的上游接觸面上,單元的水壓力基本沒有變化,都是等于上游水頭,大部分的水頭都消失在橫向接觸面上,從整個粘土心墻的滲流矢量云圖可以看出,連接處確有繞壩滲流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平行壩軸線指向土壩的方向,滲流速度逐漸增大,并在橫向接觸面附近達到最大,并且最大的滲透坡降就發(fā)生在橫向接觸面附近。通過實例分析及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與工程設計報告做對比,很好地論證了這種連接方式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孫明權,陳姣姣,劉運紅.鄧肯—張E-B模型的ANSYS二次開發(fā)及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3(2):24-25.
[2] 趙 磊.插入式混合壩接頭部位靜動力特征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 潘家錚,郭城謙,陳惠遠.土石壩[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92.
[4] 樊述斌.滲流作用下土石壩防滲及壩體應力變形仿真分析[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 許玉景,孫克俐,黃福才.ANSYS軟件在土壩滲流穩(wěn)定計算中的應用[J].水力發(fā)電,2003(4):97-98.
[6] 吉小明.孔隙裂隙巖體中滲流場與應力場耦合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