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①

        2018-03-22 02:13:41羅友進韓國輝孫協(xié)平廖敦秀謝永紅魏朝富
        土壤 2018年1期
        關鍵詞:母質三峽庫區(qū)表層

        羅友進,韓國輝,孫協(xié)平,廖敦秀,謝永紅,魏朝富

        ?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①

        羅友進1, 2,韓國輝1,孫協(xié)平1,廖敦秀1,謝永紅1,魏朝富2*

        (1 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重慶 401329;2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重慶 400715)

        重慶是我國缺硒(Se)的重點區(qū)域,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采用現(xiàn)代分析測試手段進行土壤Se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的研究,對特色農業(yè)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以每4 km21個表層和每16 km21個深層土壤數(shù)據(jù)對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Se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探討。結果表明: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表層土壤Se含量在0.006 ~ 5.79 mg/kg之間,平均值為0.16 mg/kg,以缺Se或潛在缺Se為主,其分布面積達到73.19%,足Se面積為25.77%,富Se或Se中毒區(qū)域僅為0.16%;深層土壤Se含量在0.03 ~ 0.62 mg/kg之間,平均值為0.12 mg/kg,缺Se面積占到67.36%,潛在缺Se面積也占到20.68%。不同類型間以黃壤表層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土,且與水稻土和紫色土存在著顯著性差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以林地與建筑用地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對較高,但各土地利用方式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層土壤Se含量相對于深層土壤表現(xiàn)出明顯的富集特征,富集面積達到76.97%,但以弱富集區(qū)域為主,占到總面積的56.93%。土壤有機質、總氮含量與表層土壤Se含量存在較好相關性;與主要重金屬以及S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其存在著較強的伴生關系,以Cd的伴生關系最為密切。表層土壤Se含量隨著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pH的增加而減少。此外,F(xiàn)e、Al也是影響表層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硒;分布特征;影響因素;三峽庫區(qū)(重慶段)

        硒(Se)是人類飲食中必要的營養(yǎng)元素和必需的人體結構元素,具有營養(yǎng)、毒性和解毒三重生物學功能。Se攝入量不足會導致克山病等疾病的發(fā)生;攝入量過多則會導致如“堿性病”或“瞎撞病”、脫甲病等[1-4]。同時,Se也是對抗重金屬的天然解毒劑,能在體內與重金屬(如Hg、Pb、As和Cd等)、蛋白質結合成復合物而排出體外[5]。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人體補Se可以顯著降低癌癥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6],由此可見環(huán)境Se水平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土壤Se是人體攝入Se的最終來源,因此,研究土壤Se對于區(qū)域農產品安全以及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Se通過植物體進入食物鏈,但受一系列地質、地理因素控制。植物體內Se含量與其本身種屬、生長環(huán)境、土壤Se的有效性等密切相關。戴慧敏等[5]研究認為鐵錳氧化物、有機質、土壤類型、質地等理化性質對Se具有明顯的富集作用,人類活動也是影響Se富集的主要因素。商靖敏等[7]研究發(fā)現(xiàn)黏粒含量與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關性較好,同時Se含量隨著海拔的增高而顯著增加,隨pH增加顯著減少,TOC、Fe和Al含量也是影響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陳顯著和李就好[8]研究指出土壤Se含量主要受到成土母質的影響,土壤屬性如pH、有機質含量及CEC等也對其有影響。章海波等[9]研究認為土壤Se含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成土母質、土壤pH、黏粒、有機質和Fe、Al含量。徐強等[10]研究指出土壤類型、成土母質、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粒徑分布等是影響土壤Se含量分布的因素。張光第等[11]研究認為控制高Se區(qū)Se元素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母質、富Se生物資源分布和出露的巖石。因此,對于土壤、植物系統(tǒng)中Se環(huán)境效應及其影響因素已進行了相應較多的研究,但其影響機理卻仍不甚清楚。

        Se在地殼中分布極不均勻,世界土壤Se含量范圍為0.030 ~ 2.000 mg/kg。譚見安[12]從Se的生物學功能及環(huán)境病理學的角度指出在全國范圍內存在一條從東北地區(qū)向西南方向經(jīng)過黃土高原再向西南延伸到西藏高原的低Se帶,其含量僅為0.1 mg/kg。三峽庫區(qū)(重慶段)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分布著較大面積的紫色土,屬于“極低Se”土類。嚴明書等[13]研究指出重慶土壤Se含量分布受地層、母巖巖性、土壤類型、土壤層位等因素的影響;高Se土壤主要分布在三疊系、二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及寒武系的石灰土中。童建川[14]研究指出重慶地區(qū)紫色地層巖石屬于地質極缺Se巖石,其發(fā)育成土的紫色土全Se含量也處于低-中等水平。而趙婉彤[15]對重慶江津地區(qū)土壤Se含量研究則發(fā)現(xiàn)江津地區(qū)農業(yè)土壤Se含量主要處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見,由于本地區(qū)母質巖層豐富、地形地貌復雜,土壤Se分布差異性較大且涉及不同土壤類型、不同地形地貌以及地質等影響因素等綜合信息在本研究區(qū)域仍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以三峽庫區(qū)《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數(shù)據(jù)為基礎,對三峽庫區(qū)巫山-重慶段土壤Se含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合區(qū)域母質類型、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探討其土壤Se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以期為本區(qū)域土壤Se的環(huán)境本底調查和表生地球化學研究以及涉及人體健康等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

        本研究區(qū)域為三峽庫區(qū)巫山-重慶段,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總面積為12 326 km2(107°00¢~ 110°07¢E, 29°30¢~ 31°20¢N),海拔為175 ~ 1 300 m,年平均降雨量為1 050 ~ 1 500 mm,年平均溫度為13.8 ~ 18.8 ℃,其中96.2% 為丘陵山區(qū),內有川東平行嶺谷、齊耀山、大巴山等多種自然景觀,地形高度、坡度變化大,地貌類型復雜,主要有河谷平原、侵蝕剝蝕臺地、侵蝕剝蝕丘陵、侵蝕剝蝕中山、褶皺抬升低山、褶皺抬升中山、喀斯特地貌等;同時區(qū)內匯集長江及其支流,是保護長江母親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主要流域之一。屬沉積巖廣泛發(fā)育區(qū),大面積出露侏羅系、三疊系,零星見二疊系,土壤類型主要為紫色土、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等,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灘涂等,耕種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柑橘以及各類蔬菜等。此外,研究區(qū)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是中國東西部連接的重要交通通道和獨具發(fā)展?jié)摿Φ慕?jīng)濟軸線,是西部乃至全國發(fā)展經(jīng)濟格局中的十分特殊的自然、經(jīng)濟區(qū)域,是長江流域經(jīng)濟和生態(tài)建設的重要地區(qū)。

        1.2 樣品采集與分析測定

        研究區(qū)樣品來源于三峽庫區(qū)《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樣品采集根據(jù)《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規(guī)范》,將研究區(qū)劃分成1 km×1 km網(wǎng)格狀,每個基本網(wǎng)格內采集土壤表層樣品,采樣深度為0 ~ 20 cm;同時按2 km×2 km網(wǎng)格狀,采集深層土壤樣品,采樣深度為150 ~ 200 cm(土壤較薄區(qū)域采集發(fā)生層),由于奉節(jié)至巫山一帶土壤較薄,按4 km×4 km網(wǎng)格內采集樣品;由于受到地形地貌以及交通等條件的限制,每個樣品盡最大限度代表采樣網(wǎng)格內的主要土壤類型。表層土樣按2 km×2 km大格的4個基本網(wǎng)格內的樣品進行分別加工,然后再等量縮分組合成1個分析樣品,共計3 085個樣品;深層土樣按4 km× 4 km大格的4個基本網(wǎng)格內的樣品進行分別加工,然后再等量縮分組合成1個分析樣品,共計769個樣品(圖 1)。

        圖1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表層與深層土壤樣點分布圖

        分析Se、SiO2、Al2O3、Fe2O3、K2O、Na2O、CaO、MgO、S、N、有機碳、pH、As、Hg、Cd、Cr、Cu、Zn、Pb、Ni等元素指標。樣品由成都地質綜合巖礦測試中心進行分析,Se采用原子熒光法測定,SiO2、Al2O3、Fe2O3、K2O、Na2O、CaO、MgO等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法測定,S、N采用元素分析儀法測定,有機碳采用容量法測定,pH采用玻璃電極法測定,As、Hg采用原子熒光法測定,Cd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Cr、Cu、Zn、Pb采用X熒光法測定,Ni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測定。測定過程及結果均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分析質量監(jiān)控組監(jiān)控及檢查驗收。

        2 結果與討論

        2.1 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表層土壤Se含量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表1),其平均含量為0.16 mg/kg,變異系數(shù)為103.1%,范圍為0.006 ~ 5.79 mg/kg,呈偏右態(tài)、尖削峰分布。童建川[14]通過對重慶17個區(qū)縣紫色土區(qū)Se環(huán)境的研究,指出其土壤中Se含量在0.077 ~ 0.566 mg/kg之間。趙婉彤[15]對重慶江津地區(qū)農業(yè)土壤Se含量的調查指出其土壤中Se含量 >0.2 mg/kg的樣品占到總樣品的90.2%,其土壤Se含量屬于中等水平。與我國其他地方相關研究相比發(fā)現(xiàn),三峽庫區(qū)表層土壤中的Se含量較低,只高于黑龍江地區(qū)土壤Se含量[16],低于其他地區(qū)以及全國土壤均值(表 1)。深層土壤Se含量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其平均含量為0.12 mg/kg,變異系數(shù)為41.9%,變幅為0.03 ~ 0.62 mg/kg。

        表1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與全國各地表層土壤Se含量

        基于譚見安[23]對我國Se元素生態(tài)景觀安全閾值的劃分,對本區(qū)域表層土壤中Se的豐缺情況進行了分析(表2、圖2)。從表2可知,研究區(qū)域表層土壤主要為缺Se或潛在缺Se,其分布面積則分別占到39.25% 和33.94%,足Se面積為25.77%,富Se或Se中毒區(qū)域僅為0.16%;深層土壤缺Se面積占到67.36%,潛在缺Se也達到20.68%。從圖2可以看出,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表層土壤Se含量空間分布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上呈條帶狀結合斑塊狀分布,在巫山老地層區(qū)、涪陵老地層區(qū)、紅巖盆地、假角山背斜、鐵峰山-碉村背斜、忠縣背斜和方斗山?jīng)_斷背斜等區(qū)域相對較高。

        表2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Se含量分級統(tǒng)計

        統(tǒng)計分析表明,本研究區(qū)域不同類型土壤中Se含量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黃壤(0.215 mg/kg)≈石灰土(0.201 mg/kg)>水稻土(0.144 mg/kg)≈紫色土(0.141 mg/kg)(表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e含量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其中以林地與建筑用地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對較高(表4)。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戴慧敏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用地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林地、旱地和水田,草地、林草混雜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等則較低;商靖敏等[7]則研究發(fā)現(xiàn)林地土壤Se含量最高,城鎮(zhèn)工礦用地、農業(yè)用地和草地明顯低且三者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Se含量的影響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遲鳳琴等[16]研究認為后期人類活動是影響土壤Se含量的主要因素,但這種影響在城鎮(zhèn)地區(qū)比較復雜。以石油和煤為能源的電力、鋼鐵、冶金等企業(yè)排放的工業(yè)污染物如垃圾、廢水等含有很高的Se[24],可能會通過直接或間接排入土壤而使土壤Se含量增加,石油及煤的燃燒排放的廢氣會導致大氣環(huán)境中Se含量增加,大氣沉降到土壤上,也可能會導致土壤Se含量的增加[25],城鎮(zhèn)垃圾的堆放也可能會增加土壤中Se的含量。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長期耕作會導致土壤中的Se 被植物大量消耗,而常規(guī)施肥不能補足損失的Se,從而致使農田土壤中Se含量較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Se 轉化到有機物中,并最終在土壤表層累積,從而導致森林表層土壤Se 含量較高[26]。遲鳳琴等[16]認為在耕種農田中則表現(xiàn)為首先使土壤質地發(fā)生變化,黏粒增加或減少、有機質變化等均會影響Se含量的增加或減少,耕種及耕種方式改變如水田改變?yōu)楹档睾螅梢允沟乇硗寥浪釅A度下降,向酸化方向演變,使土壤Se含量增加;耕種過程長期施肥行為也能導致Se元素的聚集[27]。

        圖2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Se含量豐缺分布特征

        2.2 土壤硒富集特征

        廖啟林等[28]將同一空間內同一片土壤中的表層與深層元素含量進行對比計算得到元素的富集系數(shù)并將計算所得的值劃分6段區(qū)間,分別為<0.6(強烈貧化)、0.6 ~ 0.85(弱貧化)、0.85 ~ 1.15(基本自然狀態(tài))、1.15 ~ 1.5(弱富集)、1.5 ~ 4.0(強烈富集)、>4.0(極強富集)。根據(jù)其研究,得到本研究區(qū)域土壤全Se表生富集系數(shù)分布(圖3)。從中可知,本研究區(qū)域土壤表層Se相對深層富集明顯,富集面積達到76.97%,其中以弱富集區(qū)域為主,占到總面積的56.93%,其分布格局與表層土壤Se含量分布格局極為相似,在涪陵老地層區(qū)、假角山背斜、鐵峰山-碉村背斜、方斗山?jīng)_斷背斜以及巫山老地層區(qū)部分區(qū)域等相對較高;強烈貧化與弱貧化區(qū)域呈星點狀分布于研究區(qū)域;基本自然狀態(tài)主要分布于梁平盆地、云陽至奉節(jié)沿江等區(qū)域。

        表3 不同土壤類型Se含量(mg/kg)

        表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層土壤Se含量(mg/kg)

        圖3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土壤Se富集系數(shù)分布

        2.3 影響因素

        影響土壤Se含量的因素眾多,主要有成土母質、土壤性質、氣候以及人為因素等。土壤Se含量主要來自于成土母質,而表層土壤中Se主要是母質風化和植物富集的結果[29]。

        2.3.1 成土母質 母質是影響自然土壤Se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王美珠和章明奎[29]通過對我國部分地區(qū)高Se、低Se土壤原因的初探,認為母質(母巖)類型是導致土壤Se含量高低的主要原因。陳俊堅等[20]的研究指出廣東省土壤Se空間分布格局與區(qū)域成土母質密切相關,高Se土壤主要位于石灰?guī)r和砂頁巖區(qū)域,低Se土壤主要位于紫色頁巖和花崗巖地區(qū)。賈士軍[30]研究發(fā)現(xiàn)安徽省內侏羅紀火山巖、震旦紀-三疊紀地層、白堊和侏羅紀燕山期侵入巖對應的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對較高,空間上富Se土壤的分布與上述地層分布區(qū)一致。但戴慧敏等[5]通過對東北平原表層和深層土壤中Se含量的對比分析表明其表層土壤中的Se含量受控于深層土壤中Se含量較弱即繼承成土母質的程度較弱。本研究區(qū)成土母質發(fā)育于二疊系、三疊系以及侏羅系,主要包括二疊系(P)、三疊系下統(tǒng)飛仙關組/大冶組/嘉陵江組(T1j/T1d/T1f)、三疊系中統(tǒng)巴東組/雷口坡組(T2b/T2l)、三疊系上統(tǒng)須家河組(T3xj)、侏羅系中下統(tǒng)自流井組(J1z-2x)、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侏羅系上統(tǒng)遂寧組(J3sn)和侏羅系上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J3p)等。根據(jù)本研究區(qū)成土母質的分布情況對其表層土壤中Se含量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5。其結果表明,來自于二疊系母質發(fā)育的表層土壤中Se要明顯高于其他地層母質發(fā)育的土壤,其次是發(fā)育于三疊系下統(tǒng)飛仙關組/大冶組/嘉陵江組的土壤,其余地層母質發(fā)育的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對較低且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表5 不同成土母質區(qū)表層土壤Se含量(mg/kg)

        2.3.2 土壤性質 眾多研究表明,土壤Se含量與土壤理化性質關系密切。通過對本區(qū)域表層土壤Se含量與土壤屬性的相關分析(表6),表明表層土壤Se含量與有機質含量、總氮、總S、Fe等含量呈正相關關系,與Al、pH、K、Mg、Na等呈負相關關系;同時也發(fā)現(xiàn)與土壤中主要重金屬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7),即表明存在伴生關系。

        土壤pH是影響土壤Se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 5, 31-32]。土壤pH可以影響Se在土壤中的存在價態(tài)、形態(tài)和土壤中Fe、Al、Ca、Mg等元素對其的吸附、解吸過程[33]。土壤中Se的主要存在形式有硒化物、有機硒、元素硒、亞硒酸鹽和硒酸鹽等,在酸性中性土壤中亞硒酸鹽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堿性土壤中硒酸鹽是主要形式,硒酸鹽更易于遷移淋溶。同時,土壤pH越高,Se的甲基化越強,在土壤中的流失就越多。楊忠芳等[34]研究則認為在中堿性土壤中Se含量基本不受pH制約,而酸性土壤條件下,隨著pH下降土壤Se含量可迅速增加。因此,土壤pH對土壤Se含量的影響相對復雜,涉及CEC、Eh等因素,其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

        表6 土壤Se含量與土壤性質間的相關性

        注 *表示相關性達到<0.01顯著水平,下表同。

        表7 土壤Se含量與土壤主要重金屬間的相關性

        土壤有機質也是影響土壤Se含量的主要因素[1, 5, 10, 16, 31-32]。Shand 等[35]指出在構建土壤Se元素分布圖時,土壤有機碳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土壤屬性。土壤有機Se占到總Se含量的50%[36-37],有些區(qū)域甚至可以達到80% 以上[38]。土壤有機質對土壤Se的吸附與固定起重要作用,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其對土壤中Se的吸附能力越強,土壤中Se含量也相對較高。本研究中表層土壤Se含量與有機質呈正相關關系也進一步驗證了此觀點。

        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表層土壤中Se含量與Fe呈正相關,與Al、Ca、Mg呈負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土壤中Se含量與成土過程存在聯(lián)系。成土過程中,鐵鋁氧化物對Se的積累和淋溶具有重要影響。在濕潤地區(qū),Se與鐵鋁化合物一起流失,這也在一定程度造成本區(qū)域表層土壤Se含量相對較低。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表層土壤中Se含量與土壤中TN和TS呈正相關,這與李杰等[32]研究結果相一致,而與商靖敏等[7]研究結果則不同。土壤Se與土壤主要重金屬的伴生關系密切,則表明在發(fā)展富硒產業(yè)時需考慮重金屬元素的影響。

        2.3.3 地形地貌 對采自不同區(qū)域表層土壤中Se含量與對應海拔、坡度以及坡向進行了相關分析(表8)。結果表明,本研究區(qū)表層土壤中Se含量與海拔、坡度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坡向則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這與商靖敏等[7]、Yu等[39]關于土壤中Se含量與海拔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認為可能原因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降低,致使有機質分解緩慢,有利于土壤有機復合態(tài)Se的累積,同時土壤中易被淋溶和植物吸收的Se含量減少,最終使土壤Se得以富集。表層土壤Se含量與坡度也呈正相關,這可能與土地利用類型相關,本研究區(qū)域坡度相對較大區(qū)域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林地等。

        表8 土壤Se含量與海拔、坡度、坡向間的相關性

        3 結論

        三峽庫區(qū)(重慶段)表層土壤Se平均含量低于我國土壤Se平均含量。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均以缺Se或潛在缺Se為主要特征,呈條帶狀結合斑塊狀分布,在巫山老地層區(qū)、涪陵老地層區(qū)、紅巖盆地、假角山背斜、鐵峰山-碉村背斜、忠縣背斜和方斗山?jīng)_斷背斜等區(qū)域相對較高。表層土壤Se含量相對于深層土壤富集,以弱富集為主要分布特征。不同類型間以黃壤表層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土,且與水稻土和紫色土存在著顯著性差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間以林地與建筑用地表層土壤中Se含量相對較高,但各土地利用方式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土壤有機質、總氮含量與表層土壤Se含量存在較好相關性;與主要重金屬以及S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其存在著較強的伴生關系,以Cd的伴生關系最為密切。表層土壤Se含量隨著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pH的增加而減少。此外,F(xiàn)e、Al也是影響表層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1] Gabos M B, Alleoni L R F, Abreu C A. Background levels of selenium in some selected Brazilian tropical soils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4, 145: 35–39

        [2] Wang J, Li H R, Li Y H, et 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soil selenium in the Tibetan Plateau Kashin–Beck Disease area—A case study in Songp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J].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3, 156(1/3): 367–375

        [3] 李軍, 張忠誠. 微量元素硒與人體健康[J].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11, 28(5): 59–64

        [4] 孟惠平, 呂明. 微量元素硒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08, 25(5): 62–64

        [5] 戴慧敏, 宮傳東, 董北, 等. 東北平原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土壤學報, 2015, 52(6): 1356–1364

        [6] Rayman M P. Selenium and human health[J]. Lancet, 2012, 379(9822): 1256–1268

        [7] 商靖敏, 羅維, 吳光紅, 等. 洋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硒(Se)分布及影響因素[J]. 環(huán)境科學, 2015, 36(1): 301–308

        [8] 陳顯著, 李就好. 廣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福建農業(yè)學報, 2016, 31(4): 401–407

        [9] 章海波, 駱永明, 吳龍華, 等. 香港土壤研究Ⅱ. 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 土壤學報, 2005, 42(3): 404–410

        [10] 徐強, 遲鳳琴, 匡恩俊, 等. 方正縣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其與土壤性質的關系[J]. 土壤通報, 2015, 46(3): 597–602

        [11] 張光弟, 葛曉立, 張綺玲, 等. 湖北恩施硒中毒區(qū)土壤硒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J]. 中國地質, 2001, 28(9): 36–40

        [12] 譚見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huán)境圖集[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9: 39

        [13] 嚴明書, 龔媛媛, 楊樂超, 等. 重慶土壤硒的地球化學特征及經(jīng)濟意義[J]. 物探與化探, 2014, 38(2): 325–330

        [14] 童建川. 重慶紫色土區(qū)硒分布特征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1(3): 170–175

        [15] 趙婉彤. 重慶市江津區(qū)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 重慶: 西南大學, 2016

        [16] 遲鳳琴, 徐強, 匡恩俊, 等. 黑龍江省土壤硒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土壤學報, 2016, 53(5): 1262-1274

        [17] 劉錚. 中國土壤微量元素[M].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18] 郭莉, 楊忠芳, 阮起和, 等. 北京市平原區(qū)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J]. 現(xiàn)代地質, 2012, 26(5): 859–864

        [19] 李振寧. 河北省平原區(qū)土壤中硒異常源追蹤及生態(tài)效應評價[D]. 石家莊: 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2010

        [20] 陳俊堅, 張會化, 余煒敏, 等. 廣東省土壤硒空間分布及潛在環(huán)境風險分析[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2, 12(6): 1115–1120

        [21] 何亞琳. 貴州省土壤含硒量及其分布[J]. 土壤學報, 1996, 33(4): 391–397

        [22] 胡艷華, 王加恩, 蔡子華, 等. 浙北嘉善地區(qū)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 地質科技情報, 2010, 29(6): 84–88

        [23] 譚見安. 環(huán)境生命元素與克山病[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1996

        [24] Huang S S, Hua M, Feng J S, et al. Assessment of selenium pollu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in the Xuzhou District, Northwest Jiangsu,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4): 481–487

        [25] Perkins W T. Extreme selenium and tellurium contamination in soils-An eighty year-old industrial legacy surrounding a Ni refinery in the Swansea Valle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12–413: 162–169

        [26] Qin H B, Zhu J M, Liang L, et al. The bioavailability of selenium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human selenium poisoning in high-Se areas,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52: 66–74

        [27] De Temmerman L, Waegeneers N, Thiry C, et al. Selenium content of Belgian cultivated soils and its uptake by field crops and vegetabl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68–469: 77–82

        [28] 廖啟林, 金洋, 吳新民, 等南京地區(qū)土壤元素的人為活動環(huán)境富集系數(shù)研究[J]. 中國地質, 2005, 32(1): 141–147

        [29] 王美珠, 章明奎. 我國部分高硒低硒土壤的成因初探[J]. 浙江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 22(1): 89–93

        [30] 賈士軍. 安徽省富硒土壤評價標準及富硒土壤成因淺析[J]. 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 2013, 34(2): 133–139

        [31] 王松山, 梁東麗, 魏威, 等. 基于路徑分析的土壤性質與硒形態(tài)的關系[J]. 土壤學報, 2011, 48(4): 823–830

        [32] 李杰, 楊志強, 劉枝剛, 等. 南寧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 土壤學報, 2012, 49(5): 1012–1020

        [33] Goh K H, Lim T T. Geochemistry of inorganic arsenic and selenium in a tropical soil: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pH, and competitive anions on arsenic and selenium adsorp-tion[J]. Chemosphere, 2004, 55(6): 849–859

        [34] 楊忠芳, 余濤, 侯青葉, 等. 海南島農田土壤Se的地球化學特征[J]. 現(xiàn)代地質, 2012, 26(5): 837–849

        [35] Shand C A, Eriksson J, Dahlin A S, et al.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in national inventory soils from Scotland and Swed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cal factors[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2, 121: 4–14

        [36] Yamada H, Kamada A, Usuki M, et al. Total selenium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soils in Japan[J]. Soil Science & Plant Nutrition, 2009, 55: 616–622

        [37] 龔河陽, 李月芬, 湯潔, 等. 吉林省西部土壤硒含量、形態(tài)分布及影響因素[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5, 37(2): 177–184, 190

        [38] 趙少華, 宇萬太, 張璐, 等. 環(huán)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調控及分異成因[J]. 生態(tài)學雜志, 2005, 24(10): 1197–1203

        [39] Yu T, Yang Z F, Lv Y Y, et al. The origin and geochemical cycle of soil selenium in a Se-rich area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4, 139: 97–108

        Distribution of Soil Selenium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ongqing Section)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LUO Youjin1,2, HAN Guohui1, SUN Xieping1, LIAO Dunxiu1, XIE Yonghong1, WEI Chaofu2*

        (1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1329,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Soil selenium (Se) is seriously deficient in Congqing of southwest China. A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MPRGS) was perform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ongqing Section)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Se-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oil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sampling density of 1 sample/4 km2for surface soil and 1 sample/16 km2for deep soil,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e in surface soil ranged from 0.006 to 5.79 mg/kg with a mean of 0.16 mg/kg, for the total region, about 39.25% and 33.94% were Se deficient and potentially deficient, 25.77% was sufficient, while only 0.16% is rich and poisoning. Se in deep soil ranged from 0.03 to 0.62 mg/kg with a mean of 0.12 mg/kg, and Se deficient and potential deficient accounted for 67.36% and 20.68% in area, respectively. Se content in surface soil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soil type, with highest in yellow soil, followed by limestone soi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ddy soil and purple soi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ut Se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forestry and construction land types. The obviously Se enrichment in surface soil was found, which accounted to 76.97% of the total area but 56.93% of which was weak enrichment. Se content in surface soil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altitudes and slope,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The associated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Se and heavy metal contents (As, Cd, Cr, Cu, Hg, Ni, Zn and Pb) in surface soil, particularly of Cd. Furthermore, Fe and Al contents were also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e content in surface soils.

        Soil selenium; Distribution; Influential factor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ongqing Section)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D14B18)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1401594)資助。

        (weicf@swu.edu.cn)

        羅友進(1984—),男,浙江玉環(huán)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質量與環(huán)境研究。E-mail: luoyoujin1984@163.com

        10.13758/j.cnki.tr.2018.01.018

        S159.2;S158.5

        A

        猜你喜歡
        母質三峽庫區(qū)表層
        281例兒童眼部毛母質瘤的臨床及病理分析
        半潛式平臺表層卡套管處理與認識
        海洋石油(2021年3期)2021-11-05 07:43:10
        水體表層沉積物對磷的吸收及釋放研究進展
        三峽庫區(qū)萬家壩滑坡變形區(qū)穩(wěn)定性復核研究
        貴州母巖(母質)對土壤類型及分布的影響
        三峽庫區(qū)產業(yè)培育及結構調整的思考
        氬弧熔覆原位合成Ti(C,N)-WC增強鎳基表層復合材料的研究
        焊接(2015年6期)2015-07-18 11:02:25
        超聲波光整強化40Cr表層顯微硬度研究
        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保成效顯著
        兒童多發(fā)性毛母質瘤1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熟妇人妻|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色戒 | 亚洲永久无码动态图|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www|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一级片麻豆| 欧美手机在线视频| 激情五月天俺也去综合网| 在线视频精品少白免费观看| 免费看黄视频亚洲网站|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欧美老肥妇做爰bbww|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300部| 国产毛片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人妖熟女少妇人妖少妇| 色噜噜色哟哟一区二区三区| 26uuu在线亚洲欧美|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女同| 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男人天堂av|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少妇高潮呻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精品| 女同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四虎在线播放免费永久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一本大道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av|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无码| 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