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麗 白克釗 胡君輝
(廣西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消失的硬幣”是一個有趣的光學小實驗.[1]這個實驗的原理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現(xiàn)象.全反射是指光由光密介質(zhì)(即光在此介質(zhì)中的折射率大)射到光疏介質(zhì)(即光在此介質(zhì)中折射率小)的界面時,當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時,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質(zhì)內(nèi)的現(xiàn)象.[2]
實驗所需材料:1枚硬幣、透明燒杯以及寬口玻璃器皿.實驗分兩步(圖1).步驟1: 先將1枚干燥的硬幣放在干凈的玻璃器皿中,然后把玻璃燒杯放在硬幣上(硬幣放在杯底中心區(qū)域).剛開始還沒倒水時,我們從燒杯的側(c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硬幣,然后往燒杯里慢慢倒水,當水面到達一定高度,硬幣憑空消失了.從杯子的側(cè)面看不到硬幣(只能從燒杯口往下看才能看到硬幣).步驟2: 往底部的寬口玻璃器皿倒水,這時候在杯子的側(cè)面又可以觀察到硬幣了.
(a) 放置硬幣 (b) 硬幣消失 (c) 硬幣出現(xiàn)
以前的文獻對這個現(xiàn)象做了分析,[3-8]但是這些文獻一般都從硬幣上選取一個點進行研究,建立質(zhì)點模型,忽略了玻璃杯子的折射率和玻璃杯壁的厚度.[3]而且研究者認為硬幣無論放在哪個地方都是整體消失或整體出現(xiàn).[1]實際上,可以觀察到當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硬幣才開始消失了,之后慢慢消失不見,就像“融化”在水中似的.于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解釋實驗現(xiàn)象,本文將玻璃杯的折射率(材質(zhì))和厚度考慮其中,精確計算硬幣的“融化”和水的高度的關(guān)系.
問題1: 在什么角度范圍內(nèi)可以觀察到硬幣?
當硬幣不沾水的時候,硬幣與杯底之間有空氣間隙.當玻璃燒杯注入水之后,硬幣“發(fā)出”的光線路徑有兩種情況.情況1: 水位線高,光線的傳播路徑為:空氣—玻璃—水—玻璃—空氣;情況2: 水位線低,光線的傳播路徑為: 空氣—玻璃—水—空氣—玻璃—空氣.以第2種光的路徑為例,任取一條光線畫出光路圖(圖2),其中i為入射角,γ為折射角,d為硬幣厚度,d1為硬幣與玻璃杯底部的距離,d2為玻璃杯底的厚度,d3為玻璃杯側(cè)壁的厚度,d4為觀察者與玻璃杯之間的觀測距離,H為觀察者的觀察高度(距離杯底).R為硬幣中心到玻璃內(nèi)壁的距離.
圖2 光路圖
根據(jù)折射定律可寫出各界面的方程(計算中用到n玻=1.50,n水=1.33,n空=1.00).
情況1:
n空sini1=n玻sinγ1,γ1=i2.
(1)
n玻sini2=n水sinγ2,γ2+i3=π/2.
(2)
n水sini3=n玻sinγ3,γ3=i4.
(3)
n玻sini4=n空sinγ3,γ3=γ4.
(4)
情況2:
n空sini1=n玻sinγ1,γ1=i2.
(5)
n玻sini2=n水sinγ2,γ2=i3.
(6)
n水sini3=n空sinγ3,γ3+i4=π/2.
(7)
n空sini4=n玻sinγ4,γ4=i5.
(8)
n玻sini5=n空sinγ5.
(9)
情況1中,要使得水—空氣界面和玻璃—空氣界面不發(fā)生全反射,則90°>i1>62°,42.5°>i2>36°,48.6°>i3>41°,42°>i4>36°.情況2中,要使得不發(fā)生全反射,則90°>i1>15°,42.5°>i2>0°,48.6°>i3>0°,75°>i4>0°, 42.5°>i5>0.兩種情況中,只有當硬幣發(fā)出的光線(能穿過水面射出)i1在某個范圍內(nèi),觀察者在杯壁外側(cè)可觀察到硬幣.雖然理論上在這個范圍內(nèi)都能看到硬幣,但是隨著水面的上升,能射出水面的角度i1增大,i5也相應增大,當入射角i5接近臨界角48°,反射光線越強而折射光線越弱.[4]實際觀察中,人的眼睛與水面有一定距離d4,因此硬幣反射的光線無法進入觀察者所在的燒杯側(cè)壁處.其次,加之玻璃杯的底部(玻璃-水界面)入射角光線i2接近臨界角48°,反射光過亮,掩蓋了這個范圍內(nèi)的折射光線,所以人眼無法觀察到硬幣.
問題2:水面高度與硬幣消失的關(guān)系?
以情況2為例,下面推導硬幣的入射角i1與水面高度h的關(guān)系式.
根據(jù)圖2可得,
R=d1tani1+d2tanγ1+htanγ2+d5tanγ3.
(10)
(11)
將(5)~(9)式代入得
(12)
根據(jù)觀察高度
H=d+d1+d2+h+d5+d3tanγ4+d4tanγ5.
(13)
可得
d5=H-d-d1-d2-h-d3tanγ4-d4tanγ5.
代入(12)式,得
(14)
上式中,當硬幣放置的位置R、硬幣厚度(d、d1)、玻璃杯厚度(d2,d3)、觀察者高度(H)和距離(d4)不變的時候,將這些量近似看為常數(shù),向杯中注水,h升高,i1將變小,當i1< 15°之后,硬幣“發(fā)射光線”的部分看不見了.隨著h升高,硬幣右側(cè)“發(fā)出”的光線出射角i1先變小,硬幣中心、硬幣左側(cè)的入射角度i1依次變小,所以當觀察者在右側(cè)觀察時候,硬幣右側(cè)先消失,然后慢慢融化.
現(xiàn)象1:如果不需要用寬口玻璃器皿,直接把硬幣在水里沾濕,然后重復實驗步驟1,觀察者從側(cè)面一直都能看到硬幣,即得到與實驗步驟2相同的結(jié)果.
解釋:硬幣上沾水之后,硬幣發(fā)出的光線首先經(jīng)過水-玻璃界面,通過公式(1)-(4)可計算得到,當41° 現(xiàn)象2:當燒杯注入水后,從杯子的水面上方看,在適當?shù)慕嵌瓤梢杂^察到3枚硬幣. 圖3 3個硬幣的圖像 解釋:當從杯子側(cè)面觀察硬幣的時候,某些角度下能看到3枚硬幣,(從上到下依次)第1枚為硬幣發(fā)出的光線通過水—空氣折射形成的虛像,這個硬幣的虛像比實際的硬幣高,類似于我們觀察到水中偏折的筷子.[9]第2枚為硬幣發(fā)出的光線通過玻璃—空氣界面(觀察者這一側(cè))折射形成的虛像,第3枚則是通過杯子的側(cè)面(觀察者這一側(cè))的水折射形成的像,此時的杯子側(cè)面相當于一個凸透鏡,[10]從而形成一個放大的虛像,和我們觀察放大鏡的成像類似. 無論是關(guān)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的學習,還是對 于物理學整體結(jié)構(gòu)的理解,都需要以實驗作為基礎(chǔ).探究實驗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建立學生觀察和操作能力,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得理論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 1 史孝武,劉劍峰.為什么看不到水杯下的硬幣[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40(11):19-20. 2 王少杰.新編基礎(chǔ)物理學[M].科學出版社,2015. 3 劉建鋒,徐書輝.看不見的杯底硬幣[J].物理教師,2014,35(11):46-48. 4 蘇明義.為什么看不到水杯下的硬幣了[J].物理教學探討,2013,31(3):1-2. 5 李貝,呂曉媛,祁瑞娟,張鐵炳.消失的圖像——光的全反射趣味實驗現(xiàn)象及原理分析[J].物理教學探討,2016,34(497):48-50. 6 魏紅波,李金.光的折射現(xiàn)象實驗改進[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27(2):17-18. 7 林平.硬幣的隱身術(shù)和分身術(shù)[J].農(nóng)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0(12):24-24. 8 孫曉明.玻璃杯中的有趣光學現(xiàn)象[J].物理教學探討.2003(11):46-47. 9 吳彩香,陳雪梅.光的折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J].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版),2007(2):16-17. 10 李光宇.柱形凸透鏡之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2011,40(1):55-56.5 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