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樂
(蘇州大學 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從字面上看,背包旅游是以旅游者的隨身行李—高過頭頂?shù)拇蟊嘲鼮闃酥尽獏^(qū)別于其他旅游者的。大背包比傳統(tǒng)的手提箱更有效率地支持著旅行者的四處游走,它也代表著一種強調(diào)自由與流動性特征的旅行方式[1]。當代對于背包旅行的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科恩將旅游和旅游者分為兩大類:制度化旅行與非制度化旅行。[2]前者是指借助某些媒介辦理旅游的全部或部分服務的大眾旅游者,制定行程時選擇低風險、相對熟悉的環(huán)境。后者則不喜歡去開發(fā)成熟的旅游景點,追求冒險新奇和特立獨行。后一類旅游者在旅行中的行為有時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往往偏離于社會的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比如吸毒或者性行為泛濫。華東師范大學的朱璇博士是國內(nèi)最早將背包客有關(guān)文獻翻譯成中文的研究者,她認為這一概念是現(xiàn)代背包旅游研究的開始。[3]
1993年,在澳大利亞社會學家勞麗?默菲和皮爾《追求物美價廉的年輕旅行者:澳大利亞的背包客》一文中,“背包客”一詞正式出現(xiàn)。[4]“Backpacker”一詞被翻譯為“背包客”,用來描述這樣一種旅行方式—喜歡便宜的膳食設施,喜歡獨立性的旅行且經(jīng)常變化,旅行時間較長,喜歡與人交流,喜歡輕松且互動性強的活動,熱愛大自然,喜歡了解各種異域文化和參加各種戶外探險活動。
整體來說,背包客散落在現(xiàn)實的各個旅游地中,也散落在虛擬的各個網(wǎng)絡站點上,因而群體成員之間是非常松散、隨意的聯(lián)結(jié)。但在此群體內(nèi)部,也有相對而言聯(lián)系緊密且組織化的一部分成員,以“窮游兒”自稱的窮游網(wǎng)站用戶即是最典型的一個亞群體。該群體的規(guī)則包括“窮游”,即盡量低成本旅行,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本文以窮游網(wǎng)站為案例,選取在窮游網(wǎng)登陸量最大、游記貼最多的子論壇—“窮游泰國”—為研究對象,輸入“背包客”關(guān)鍵字樣,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的時間段內(nèi)共收集游記211條。按照等距抽樣的方法要求,抽取其中的20條進行敘事分析,嘗試理解作為主流之外生活方式的背包客如何通過網(wǎng)絡游記進行表述,以及其表達的文化意義,并嘗試闡釋背包客這種生活方式的獨有魅力。
傳統(tǒng)游記的基本品性是審美的。它要求游記有語言美、結(jié)構(gòu)上的散文形式美、寫作手法的純熟美、作者感情意緒的充沛美、整體風格的獨特美??偠灾爱斠粋€游記家結(jié)撰游記時,他絕不會無視游記的許多審美特征和規(guī)范”[5]。而當下的網(wǎng)絡游記卻拋棄了對文字藝術(shù)美感的重視,呈現(xiàn)出視覺吸引的獨特取向。網(wǎng)絡游記的寫作呈現(xiàn)了非常突出的圖像化趨勢。表1為隨機選取的5篇網(wǎng)絡游記的圖文比率,最高為265.73字/圖,最低為77.72字/圖。傳統(tǒng)游記往往數(shù)千字的全文才配一兩張題圖,而網(wǎng)絡游記基本每段文字記述必會配圖數(shù)張,可見其對照片的倚重,甚至很多游記都有演變?yōu)閿z影文學文體的傾向。
表1 網(wǎng)絡游記每張圖片對應的文字統(tǒng)計
傳統(tǒng)的游記文學寫作以文字表達為中心,圖像僅作為附加的形式,而在語像寫作如攝影文學中,圖像則在某種程度上占據(jù)了文本的主導地位和意義的中心。[6]換言之,“看圖說話”成為網(wǎng)絡游記寫作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的出現(xiàn),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旅游者表達的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出于受眾的要求。
在網(wǎng)絡游記的交流區(qū)域,也會有這樣的呼聲:“樓主,不要這樣寫一大段,再發(fā)幾張照片,這樣發(fā)帖,讓我等看客看著好累,最好是一點文字一兩張照片,看起來才有味道?!盵7]顯然,閱讀者提出了圖文并茂的要求,似乎網(wǎng)絡游記的讀者也將圖文并茂的寫作方式認為理所當然。而在2015年的一項調(diào)查中,游覽游記過程中最吸引人的內(nèi)容除了實用性的推薦,只有圖片展示的吸引力超過了半數(shù),詳見圖1。
圖1 瀏覽游記過程中哪些內(nèi)容最吸引你(來源:問卷星,樣本數(shù)量201,2015)
原因首先在于當下閱讀模式的改變。隨著傳統(tǒng)文學閱讀模式中的“情境的想象性和意義的后延性”的減弱,照片替代了文字所傳達的抽象的“情境的想象性”,而給予了直觀的“情境的代入”。[8]因而游記作者在文本的構(gòu)建過程中注重滿足受眾的視覺本能欲望,游記標題的制作有時也下意識地采取了欲望化敘事[9]的策略。很多游記會冠以《小女子單身游泰國》等題目,吸引潛在受眾注意力的同時,也會帶來游記作者們自稱的“標題黨”現(xiàn)象。
此外,照片所帶來的真實感以及作為旅途證明的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視?!盁o圖無真相”或者“有圖有真相”是游記寫作者和閱讀者之間公認的觀點,照片等于真相。因而,為了證明自身的真實性,網(wǎng)絡游記必須配圖,而且越多越有力。游記寫作者通過圖片不遺余力地提高閱讀者的閱讀體驗,在證明自己旅行的真實性的同時,也用它來提高景色的美麗程度以及旅行的幸福指數(shù)。在分享旅程之外,游記也往往暗含著希望讀者閱讀后也去體驗的潛在意愿。
第一人稱敘事情境的特征是人物的世界與敘述者的世界完全統(tǒng)一。作為背包客使用最廣泛的旅行記錄和個性表達,網(wǎng)絡游記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最能彰顯背包客的個人身份,凸顯背包客的個性塑造。同時,在背包客游記的故事中,背包客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故事敘述者所感受到的一切。
“woodootoo”在《“普吉”閃電戰(zhàn)攻略煉成記—1位背包客獨行探索之旅》中這樣描述自己與“驢友”合約去看日出的過程:
從viewpoint1到viewpoint2,黑壓壓的,我們打著手電筒前進,路標不好找,我領(lǐng)頭探路。到達viewpoint2已經(jīng)快6點了,但viewpoint2靠西邊,是沒辦法看海面日出的。據(jù)當?shù)厝苏f,日出時間是6點半。根據(jù)地圖上看,好像是到達一個叫VBH的地方才好看日出,但看上去路程較遠,且要穿過一個大峽谷,同行的幾名驢友都穿著拖鞋,且擔心還沒到VBH就日出了,所以決定留在了viewpoint2,于是我獨行到這個叫做VBH地方,找到路標按其方向走,當?shù)竭_一戶民居時,有眾多路口,到達VBH的路標消失了。此時傳出狗叫聲,面前突然躥出了兩條大狗,一條黃的、一條黑的,黑的叫得最兇,此時更要保存鎮(zhèn)定,我用光鎮(zhèn)住他們,一般動物對光、火這樣的東西都會有所畏懼的,然后穩(wěn)步移動,并就近撿了一根棒子。這時,碰到一個迷路的老外,也在找VBH,我繼續(xù)找路標,沒有結(jié)果,于是根據(jù)方向判斷,選擇了一條通向Tokoy的道路繼續(xù)前行。此時,我只有按照方向的判斷來找路了,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viewpoint4,viewpoint4在一個較高的山坡上,可以看到東邊的海面,上去后,看到海面均是大霧,此時已經(jīng)是7點了,覺得日出無望。[10]
這位作者在描述自己看日出的過程中,花費了極大力氣描寫如何尋找“VBH”,但在一段看日出的描寫中,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卻是迷路以及被狗追,這與傳統(tǒng)游記是截然不同的。以傳統(tǒng)游記的評判標準來看,這已經(jīng)完全跑題。但是,背包客正是通過強調(diào)自我經(jīng)驗的不同來尋找差異,并凸顯個性。
傳統(tǒng)游記往往以山水自然作為主要審美對象,對山水風物進行文字描繪,從自然中學習道德規(guī)范或?qū)嵺`天人合一的理想。這些游記往往會花費大量篇幅于景色描寫以寄情山水[11],網(wǎng)絡游記則會花費更多的文字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背包客“付什么”描述自己徒步之后的感受:“逛完下來,我整個腳都廢了!腫成豬腳!本來還擔心接下來的行程要怎么辦,結(jié)果第二天起床發(fā)現(xiàn)還行,能走,哈哈哈哈,我的豬腳?!盵12]
正因如此,相較于傳統(tǒng)游記,網(wǎng)絡游記多是表達自己獨有的真情實感:“我”在旅行時扭腳的痛苦,“我”發(fā)現(xiàn)旅程還能繼續(xù)的快樂,“我”迷路時的無奈,“我”看到美景時激動的心情,統(tǒng)統(tǒng)可以如實表達出來。當背包客游記作者寫出這些以“第一人稱”為主要敘事情境的游記時,他們想表達的就是這一身份所具有的獨特個性,而當每一位背包客作者都試圖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與其他作者的不同時,他們所倡導的“每個旅行者都是獨特的,每段旅行體驗都是唯一的”[13]這種力求獨特、彰顯個性的理念就得到了明確呈現(xiàn)。
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敘事方式,網(wǎng)絡游記在敘事模式上有著顯著特色。[14]網(wǎng)絡游記是背包客旅行者以表達自身個性化與反大眾旅游為目標存在的,往往采用內(nèi)聚焦來強調(diào)私人空間的個性化表達,同時通過講述的方式再現(xiàn)旅游體驗。背包客游記的重心在于通過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中對于真實感的重新塑造,帶領(lǐng)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看他的游記總是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大概生活也是如此,我們的生活中從不缺乏美麗,只是我們的眼睛太過平庸,總是讓這樣的美麗“泯然眾人矣”。[15]
我在回程的路上和一個不算悠閑的下午拼湊完這篇游記,希望有人可以感同身受。但既然這個世間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們慢慢體會,又何必急著一一傾訴。[15]
類似評論一直產(chǎn)生在一些優(yōu)秀的高分游記下面,當“感同身受”成為高分游記的評判標準,真實感就成為背包客追求的一種取向,特別是當旅行寫作和旅行專欄只有一個共同目標—鼓勵消費者花錢去追求完美旅程的夢想,且少有例外。很多旅行寫作和旅行專欄甚至常不作嚴格的旅行評論:只有玩什么、買什么,如何體驗一個景點。[16]特別是當旅行作家接受筆下目的地提供的免費交通、住宿以及飲食等,他們寫出來的旅行就遠遠離開了普通旅客所能接受的真實情況。或許正是由于這種旅行專欄的泛濫,源自真實的旅行游記才成為背包客群體之間交流、分享不可代替的方式。
1975年,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沉浸理論(flow theory),用于解釋當人們在進行某些日常活動時為何會完全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并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guān)的知覺,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tài)。[17]Chen, Wigand and Nilan對網(wǎng)絡瀏覽中的沉浸經(jīng)驗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背包客在資訊搜尋的情境下最常進入沉浸狀態(tài),而閱讀和書寫的情況次之。[18]背包客閱讀游記時,由于容易進入沉浸狀態(tài),很容易喪失自我意識,產(chǎn)生與閱讀經(jīng)驗類似的沉浸體驗,這種沉浸體驗無疑加劇了網(wǎng)絡游記閱讀者的感同身受。而這一切都無法脫離真實性,真實性是網(wǎng)絡游記的重心?;雍托湃问浅两顟B(tài)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無論互動還是信任,都不能脫離真實性這一前提?;颖仨毥⒃诒嘲斡涀髡哒鎸嶓w驗的基礎上,信任則更直接是背包游讀者對于作者寫作在真實性上的判斷。在這種具有真實感的閱讀中,旅行者可以專心地享受這種閱讀體驗,從中獲得多元的旅游資訊,降低旅客的知覺風險和不確定性,更刺激了旅行者的旅游意愿。而窮游網(wǎng)站之所以在論壇中盡量遠離商業(yè)因素,也正是為了鼓勵用戶間多進行分享,使其他用戶可以獲得較為真實的意見,提高網(wǎng)站資訊的信任度,進而使用戶容易進入并經(jīng)歷沉浸狀態(tài)。
背包客游記的敘事結(jié)構(gòu)雖然可以明確地解析其具有“前言”“結(jié)束語”兩個部分,但對旅行過程的分析卻十分困難。網(wǎng)絡游記雖然看似以時間為順序,但其實并沒有完整的故事性,粗略看來敘事仿佛流水賬一般,但仔細閱讀,卻可以發(fā)現(xiàn)這流水賬并不是完全按照時間長短進行,反而有自己的詳略增減,以及存在作者都未曾察覺到的主次劃分情況。
圖2 網(wǎng)絡游記敘事結(jié)構(gòu)劃分
在旅行過程的敘述中,盡管大多數(shù)作者會用“DAY1”“DAY2”作為基本順序,但是無法拋棄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即“人在無意回憶事情的時候不會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對事情記憶的深刻程度”[19]。在這種旅行體驗中,對事件記憶的深刻程度與自己原本生活的相對經(jīng)驗偏離。當你覺得一種食物的味道或造型遠超過你生活中的類似物品時,你會用長篇幅進行描述,而同樣當你看到從未見到的風景以及得到從未有過的體驗時,你會花費許多筆墨進行描寫:
這40天,完全是按照背包客的方式旅行,第一次自己張羅簽證、機票、出境,第一次深夜下飛機和陌生人搭車,第一次住青旅多人間,第一次住guest house、hostel,第一次couchsurfing,第一次高速路上搭便車,當然還有第一次在境外丟錢包,包括護照、身份證、通行證、銀行卡等等,everything,于是第一次去公安局和大使館,以及各種鬧劇(后面詳細講)。[20]
當她描述這些“第一次”的時候,所表達的向往即是對日常生活的反抗,當她逃離日常生活,開始做自己所有“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正是在回味這樣的異文化帶來的體驗。正如鮑曼所說:“可以決定要變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現(xiàn)代生活的特征—也只是現(xiàn)代生活的特征?!盵21]當背包客選擇做一個與都市社會交往準則相悖的決定時,他正是在通過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來選擇一種與現(xiàn)代社會相悖的行為方式。
都市游牧主義強調(diào)個人主義正在喪失它的中心地位,人們渴望通過“游牧”自己以反抗現(xiàn)代社會的壓制,[22]背包客正是通過“游牧自己”的方式來尋找自我,通過打破方法、系統(tǒng)化的交流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本真。游牧生活是指“一種無憂無慮的氣氛,它不促進對明日的關(guān)心,而是相反地促進生活在當下的欲望,這涉及在時代的進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22]。而背包客在旅行中也往往是放空自己,遠離日常,追求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體驗。
此外,米歇爾?馬費索利認為當前的社會已經(jīng)從現(xiàn)代性向后現(xiàn)代性過渡,這個變化已經(jīng)通過社會行為的改變表現(xiàn)出來。[22]后現(xiàn)代的部落游牧不再是原野放牧,而是因共同情感和價值觀與他者相遇、相聚,形成部落。當代的游牧主義摒棄了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祛魅”,號召一種“復魅”。背包客也正是因為這種背包旅游帶來的游牧體驗,得到一種與現(xiàn)代社會遠離的久違的神圣感,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在背包客的網(wǎng)絡游記中,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敘事特點:“經(jīng)驗”自我與“敘述”自我的交替出現(xiàn)。網(wǎng)絡游記一般書寫于故事發(fā)生之后,但為了使讀者身臨其境,游記作者通常會采用“經(jīng)驗自我”—帶你看他每一天的旅行經(jīng)驗,但書寫時卻幾乎會無法避免地站在旅行之后的時間緯度進行評判。一些發(fā)生在旅行中的趣事并不僅限于同一時間,也可能存在時間或者空間上的交錯:
defunct9:“過了SoiRambuttri,鉆戒發(fā)現(xiàn)了巨好喝的桔子汁,從接下來幾天喝掉無數(shù)桔子汁的經(jīng)歷來看,這家確實是最贊的,一是它的甜度,甜中帶著一絲酸,后面在T&K海鮮喝的偏甜,其他喝的都比不上這個味道?!盵20]
在游記中,可以看到敘述者身上出現(xiàn)了兩個自我?!皵⑹伦晕摇笔侵笖⑹稣邚哪壳暗慕嵌葋碛^察往事的視角,而“經(jīng)驗自我”則是指被追憶的“我”正在經(jīng)歷事件的常規(guī)視角。上文中評價桔子汁為最好喝的“自我”,明顯是在喝橘子汁時的作者無法得出的一種評價。
為什么說這次旅行是失蹤的完美記憶?其實開始的時候我是希望寫成“失蹤的不完美記憶”。因為在我的字典里,只有不完美才是永恒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月以后,我再翻開回憶,發(fā)現(xiàn)大腦已自動篩去了那些缺憾,去泰國的旅行陡然間變成完美無缺的旅行,只是記憶已經(jīng)開始模糊,除了幫助回想的照片以外,它失蹤了。[23]
當作者坐在辦公桌前,發(fā)現(xiàn)記憶中不完美的旅行變得完美的時候,經(jīng)過時間打磨,旅行者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旅行享受以及出乎意料的計劃外喜悅。在回憶的相關(guān)研究中,以“事件”(event)最能引起注意,因為事件對個人的經(jīng)驗來說是特殊的。Schmitt提出體驗能夠使旅游者得到感官的刺激,觸動情感,引發(fā)思考而產(chǎn)生行動,再進而創(chuàng)造出難忘的回憶。[24]當“經(jīng)驗”自我和“敘述”自我隨著時間流逝趨向于統(tǒng)一和諧的時候,旅行中的疲憊和辛苦總是第一個被忘記的,而享受和愉悅總會成為那段記憶的重點。那些旅行中“經(jīng)驗”自我與“敘述”自我的不統(tǒng)一,往往創(chuàng)造了回憶中最大的亮點,通過體驗后持續(xù)的可回憶性,創(chuàng)造了許多心理利益。
當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旅行體驗時,就擁有了與作者進行交流的可能,同時游記搭載在網(wǎng)絡這一新媒介上,它的公開性和交互性就得到了加強,在獲得更多讀者的同時,也會獲得更多的評價與交流。游記的實用取向指的是游記首要為讀者提供關(guān)于旅游的有價值的實用信息,包括旅游地景點介紹、各種餐館旅舍推薦、基于自身旅游經(jīng)歷的提示等。在游記中,幾乎所有的作者都會在文中穿插提到文末附上相關(guān)旅游信息,而在互動中實用取向也顯得十分重要。當旅行開始,背包客們用網(wǎng)絡來約定現(xiàn)實生活中的旅途相遇和相見,并進行組團的時候,這種互動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實意義。而在每一篇游記的開始,作者都會詳細地講述自己的旅行緣起并附贈旅行攻略。woodootoo的帖子前言說:
旅行前6天凌晨2點定的機票,然后5天內(nèi)完成攻略,然后出發(fā)……之前看過前輩們的帖子均用半年、一年的時間來準備,而本次準備時間絕對是這次行動的亮點之一。用自己的方式旅行,且宗旨是花最少的資金獲得最能了解一個地方文化、體驗一個地方的風情以及最愉快的方式出行。在此要感謝借助各“長老”們攻略帖子,才能讓我有能力去完成一次閃電戰(zhàn)式的旅程計劃。但畢竟是這么短時間完成的閃電戰(zhàn)計劃,導致在具體實施時狀況頻出,囧事一籮筐,哈哈,之后會在日志中提到。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將對本次旅行進行剖析,希望給準備出游的盆友們一些幫助。[10]
旅行有時緣起于自己的旅行回憶,或者和其他背包客的交流。成行前的攻略則顯得事無巨細,例如護照辦理、機票選擇、電話卡、銀行卡的推薦,入境卡片的填寫乃至什么季節(jié)應該準備什么衣物等都會一一交代。
在講述旅行過程的部分,也會嵌入一些旅行攻略,畢竟大多數(shù)網(wǎng)絡游記讀者都是抱著實用目的閱讀這樣的游記的,沒有在正文中作出說明的部分,一定會在后面的帖子中被提問。為了不打擾帖主的行文,說到一些獨特體驗時,有經(jīng)驗的作者就會附上攻略—當然在此過程中并不能避免提問,有耐心的網(wǎng)絡游記作者則會耐心回答—在獲得攻略的同時,所有背包客的經(jīng)驗得到了共享。這樣的交流使得背包客群體彼此更為信任,“窮游網(wǎng)”一度被這些“窮游兒”稱為“大家庭”。
此外,窮游網(wǎng)特別設立了問答板塊,獨立于分區(qū)之外,直接發(fā)文可以獲得更為及時的回復。群體之間的交流從問答開始,從旅行中進入到分享日常經(jīng)驗的層次,在線的交流使作者與讀者的關(guān)系更為親密,同時也擴大了窮游網(wǎng)站的功能性。
顏伊曼通過341份問卷搭建模型后得出結(jié)論,互動對沉浸的整體效果高于信任對沉浸的整體效果。[25]因此,這種互動對于讀者忠誠度的鎖定更為重要。通過這種互動,網(wǎng)絡游記閱讀者不僅獲得了身份認同,更獲得了有效并高級的交流過程。窮游網(wǎng)為每位作者提供被讀者關(guān)注和關(guān)注別人的功能,隨著互動頻次的增加,這個亞文化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不斷深入。當背包客旅行者打開自己的論壇,可以看到自己的“關(guān)注”或者“被關(guān)注”,這一切,構(gòu)成了情感的部落主義。
作為大眾最易獲得的背包客研究樣本,網(wǎng)絡游記中所蘊含的一些反抗或者向往被大眾所吸收、理解,雖然一個人的記憶可能并不重要,但所有背包客群體的記憶,卻是偉大的文本。背包客網(wǎng)絡游記仿佛是這個亞文化群體的“小窗口”,商業(yè)一邊收編著這個群體對于“自由和自然追求”的訴求,來制作一個個商品象征,一邊也沒有放棄對這些行為的批判,對“窮游”的污名化仍舊頻頻見諸媒體。
背包客這一群體在網(wǎng)絡游記中時刻張揚著一種自由而有個性的主張,并通過視覺效果展示出一種美學向往;尋求彼此間對于真實感的信任,并通過反抗日常生活來展示對于后現(xiàn)代主義游牧生活的向往;在文字間通過時空交錯的戲劇感來對記憶進行包裝,并在互動體驗中獲得彼此的身份認同;通過這樣的內(nèi)部交流來建構(gòu)這一群體的精神取向,獲得彼此的認知與互相支持;通過都市生活與背包客生活的不斷交替來放牧自己,在抵抗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認同。
[1]ALVAREZ M,ASUGMAN G.Explorers versus planners:a study of Turkish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3(2):319-338.
[2]COHEN E.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Social Research, 1972,39(1):164-182.
[3]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國案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42.
[4]MURPHY L,PEARCE.Young budget traveler: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819-843.
[5]周冠群.游記美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98.
[6]羅陽富.傳媒視野下文學教育新探[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0(3):51-55.
[7]MURPHY.老撾+泰國40天旅行日記(第一次出國體驗背包客+沙發(fā)客+trekking)—持續(xù)更新中[EB/OL]. (2014-12-15)[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934736-1.html.
[8]王多.解讀網(wǎng)絡文學[J].探索與爭鳴,2000(5):37-39.
[9]劉利斯.欲望化敘事成因分析[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09,11(4):8-10.
[10]woodootoo.“普吉”閃電戰(zhàn)攻略煉成記—1位背包客獨行探索之旅[EB/OL].(2014-02-12)[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898226-1.html.
[11]黃卓才.略論游記的寫作特點[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4):110-113.
[12]付什么.[年輕氣盛 人生海海]初入泰國~[EB/OL]. (2016-04-03)[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2498031-1.html.
[13]稀子Joyce.一個人旅行是種怎樣的體驗[EB/OL].(2017-04-15)[2017-09-21].https://zhuanlan.zhihu.com/p/2641457.
[14]米克 巴爾.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68-177.
[15]xin小xin.一個人的旅行,暴走泰國全境[EB/OL].(2015-07-21)[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1332738-1.html.
[16]伊莉莎白 貝克.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行暗黑真相的環(huán)球之旅[M].臺北:八旗文化,2015:152-154.
[17]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ey-Bass,1975:23-25.
[18]CHEN H, WIGAND T R, NILAN S M.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99,15(5):585-608.
[19]伯格.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6.
[20]defunct9.兩個背包客的第一次自助行—鉆戒游泰國[EB/OL].(2011-05-29)[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424996-1.html.
[21]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M].歐陽景根,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57.
[22]馬費索利 米歇爾.部落游牧性[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2):40-44.
[23]峻瑞.一人背包14天 新加坡—曼谷—蘇梅島—帕岸滿月趴—龜島 西洋玩法[EB/OL].(2015-10-04)[2017-09-21].http://bbs.qyer.com/thread-1380521-1.html.
[24]SCHMITT B H. 體驗營銷:如何增強公司及品牌的親和力[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5]顏伊曼,潘澤仁.探討影響用戶網(wǎng)路沉浸經(jīng)驗之因素與沉浸結(jié)果—以背包客棧為例[J].休閑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014,4(4):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