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文
《公羊傳》經文共涉及102組通假字⑴,按照通假字與本字的關系,可大體分為音同和音近兩大類⑵。
《公羊傳》中,本字與通假字讀音相近的共計68組。這68組通假字按照聲紐、韻部和聲調又可以劃分出8種不同情況。
聲紐韻部均相同,只有聲調不同的情況有10組,例如:
1.“怒”通“弩”:泥母雙聲,魚部疊韻;“怒”去聲,“弩”上聲
原文用例⑶,《公羊傳·莊公四年》:“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文中作言語過分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管子·輕重甲》:“是君朝令一怒,布帛流越而之天下?!迸?,當讀為“弩”。弩,謂命令不適當?!斗窖浴芬唬骸胺踩苏Z而過,東齊謂之劍,或謂之弩?!?/p>
2.“交”通“狡”:見母雙聲,宵部疊韻;“交”平聲,“狡”上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蔽闹凶鹘苹?。
其他文獻例證,《荀子·大略》:“奉妒昧者謂之交譎?!苯唬斪x為狡。
3.“婁”通“屢”:來母雙聲,侯部疊韻;“婁”平聲,“屢”去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北硎局貜?,屢次。
其他文獻例證,《詩·小雅·賓之初筵》:“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釋文:“屢,本作婁。 ”《漢書》卷八《宣帝紀》:“婁蒙嘉瑞,獲茲祉福?!弊ⅲ骸皧洌艑易?。”
4.“殆”通“治”:定母雙聲,之部疊韻;“殆”上聲,“治”平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襄公五年》:“莒將滅之,則曷為相與往殆乎晉?”文中表示治訟,訟理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荀子·彊國》:“威動海內,彊殆中國?!弊ⅲ骸按?,或為治?!敝?,謂主宰。
韻部相同,聲紐有音轉關系的情況有27組,其部分用例如下:
1.“崇”通“終”:崇章鄰紐,冬部疊韻
原文用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文中作盡、終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詩·庸風·蝃蝀》:“朝隮于西,崇朝而語。 ”毛傳:“崇,終也。 ”《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傅奕本作“崇朝”,“崇”即“終”之借。
2.“祠”通“治”:邪定臨紐,之部疊韻
原文用例,《公羊傳·莊公八年》:“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zhàn)也?!蔽闹凶骷漓胫?。
其他文獻例證,《左傳》作“治兵”。朱起鳳《辭通》:“治、祠音相近,故通叚?!薄吨芏Y·夏官·大司馬》賈疏引《左氏傳》作“治兵”,《詩·小雅·采芑》箋引《公羊傳》亦作“治兵”。
3.“接”通“捷”:精從旁紐,葉部疊韻
原文用例,《公羊傳·莊公十二年》:“秋,八月,甲午,宋萬弒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宋閔公名。
其他文獻例證,《左氏》《穀梁傳》作“捷”?!端囄闹尽吩疲骸啊督幼印范诘兰伊?。”按今,《漢書·藝文志》作“捷子”。
聲紐相同,韻部有韻轉關系的情況有11組,其部分用例如下:
1.“介”通“甲”:見母雙聲,月葉旁轉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六年》:“吾君孰為介?!蔽闹凶骷资恐狻?/p>
其他文獻例證,《詩·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釋文本作“介”,云:“介音界?!?/p>
2.“茅”通“旄”:明母雙聲,幽宵旁轉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左執(zhí)茅旌,右執(zhí)鸞刀?!蔽闹斜硎疽耘N沧餮b飾的旗幟。
其他文獻例證,《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勸,后勁。”《韓詩外傳》六同,《新序·雜事》作“旄旌”。
3.“繆”通“穆”:明母雙聲,幽覺對轉
原文用例,《公羊傳·僖公四年》:“葬許繆公。”人名。
其他文獻例證,《孔子家語·辯樂解》:“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蓖趺C注:“謬然,深思貌。”按《史記·孔子世家》作“穆然深思?!币宦曋D。
既有聲紐音轉關系又有韻部韻轉關系的情況有7組,例如:
1.“歸”通“饋”見群旁紐,微物對轉
原文用例,《公羊傳·莊公六年》:“冬,齊人來歸衛(wèi)寶?!蔽闹凶黟佡?,贈送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詩·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袁梅譯注:“歸(音愧)。與饋通。贈送?!薄蹲髠鳌る[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2.“圈”通“麇”:溪見旁紐,元文旁轉
原文用例,《公羊傳·文公十一年》:“春,楚子伐圈?!眹?。
其他文獻例證,《左傳》作“楚子伐麇?!?/p>
聲紐相同,韻部無韻轉關系的情況在《公羊傳》中有3組,例如:
1.“說”通“稅”月母雙聲,喻書無韻轉關系
原文用例,《公羊傳·定公八年》:“弒不成,卻反舍于郊,皆說然息?!蔽闹凶髦?,休,停置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詩·曹風·蜉蝣》:“心之憂矣。于我歸說?!薄蹲髠鳌ば辍罚骸坝覐V雞鳴而駕,日中而說?!?/p>
文中,韻同聲遠、韻近聲遠、聲近韻遠的情況分別有1組、7組和2組。但由于多在人名、地名中出現,在此暫不分析。
《公羊傳》中通假字與本字聲紐、韻部和聲調完全相同的情況共計34組,例如:
1.“口”通“叩”:溪母,侯部,上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隱公四年》:“吾為子口隱矣?!蔽闹凶鬟祮枺儐栔?。
其他文獻例證,注:“口,猶口語相發(fā)動也?!蓖跻督浟x述聞》:“注蓋讀口為叩。叩,發(fā)動也。謂以己之言發(fā)動隱公之言也。”
2.“離”通“儷”:來母,歌部,平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桓公二年》:“離不言會,此其言會何?”文中作兩、雙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管子·問》:“父母有不養(yǎng)出離者幾何人?”郭沫若集校引俞樾云:“離,讀為儷?!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叭录壮?,盟。楚公子圍設服離衛(wèi)?!睏畈ⅲ骸半x,并也。偶也,兩也。”
3.“還”通“環(huán)”:匣母,元部,平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莊公十年》:“不通也,以地還之也。”文中作四周環(huán)繞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師還鄭而南,至于陽陵。 ”注:“還,繞也。 ”釋文:“還,本亦作環(huán)?!薄稇?zhàn)國策·燕策三》:“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一本作“環(huán)”,《史記·刺客列傳》亦作“環(huán)”。
4.“有”通“友”:匣母,之部,上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狄人不有?!蔽闹凶饔H善,友愛,護佑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呂氏春秋·無義》:“公孫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标惼妾q校釋引馬敘倫曰:“有,或讀為友。”《左傳·昭公二十年》:“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獲捍外役,是不有寡君也。”注:“有,相親有?!?/p>
5.“佚”通“逸”喻母,質部,入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令之還師而佚晉寇?!蔽闹凶魇固油?,放走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國語·周語下》:“若視聽不和,而有震眩,則味入不精,不精則氣佚,氣佚則不和?!薄抖Y記·月令》:“馬牛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p>
6.“詳”通“祥”:邪母,陽部,平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不赦不詳?!蔽闹凶魃?,吉祥之意。
其他文獻例證,《春秋繁露·王道》作“祥”。 《書·君奭》:“其終出于不詳?!睗h石經《尚書》殘碑“祥”作“詳”。
7.“謝”通“榭”邪母,鐸部,入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謝災?!蔽闹凶髦v習武事之地意。
其他文獻例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宮室卑庳,無觀臺榭?!贬屛模骸伴恳糁x,本亦作謝?!薄盾髯印ね醢浴罚骸捌溆诼暽_榭圓囿也,愈厭而好新,是傷國?!?/p>
8.“睋”通“俄”:疑母,歌部,平聲
原文用例,《公羊傳·定公八年》:“睋而鋟其板曰:“某月某日,將殺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則于是。”文中指相隔極短的時間,不久。
其他文獻例證,王引之《經義述聞》:“睋,讀為‘俄’。俄謂須臾之請也……作睋者,假借字耳?!?/p>
學術界一般認為,通假的一組字在上古的音韻系統中,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一定要相同或相近(相近包括聲韻皆近、聲同韻近和韻同聲近等多種情況)⑷。但由于《公羊傳》經文中出現的大量通假是人名和地名,在此未作詳述,只擇取了個別例證進行了說明。另,同源通用字與通假字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筆者認為二者在本質上的區(qū)別決定了其不可混同。
注釋:
⑴文中涉及的通假字舉例參考來源:黃銘,曾亦.春秋公羊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⑵按照音韻進行分類的方法參考來源:杜麗榮.《商君書》通假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11).
⑶文中所使用的原文用例參考來源:劉尚慈.公羊傳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⑷相關情況參見:王虎,張明輝.從心理域到體貌域:談“悅”詞義的演變[J].中國語文,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