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的公眾考古學實踐進行探索,能夠有效提高遺址類博物館公眾考古實踐的質量。基于此,文章將首先對公眾考古學進行概述。其次,對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公眾考古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工作認知理念上的趨勢、挖掘與保護工作不均衡、公眾考古學實踐管理上的缺失以及社會文物保護外在條件的不完善四方面內容。最后,對優(yōu)化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的公眾考古學實踐措施進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引導工作認知理念創(chuàng)新、挖掘與保護工作均衡實踐、公眾考古學實踐管理結構化以及社會文物保護外在制度的完善四方面內容。
關鍵詞:遺址類博物館;公眾考古;實踐管理
遺址類博物館主要對我國文化遺產進行展示,觀眾通過對博物館中展示的物品進行欣賞,能夠對歷史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為了讓觀眾能夠對博物館中的事物進行深入理解,需要在觀眾欣賞的過程中有專人進行講解。博物館中講解工作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觀眾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對博物館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講解工作對博物館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在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在公眾考古實踐中。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公眾考古實踐的質量,就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認識,同時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一、公眾考古學概述
公眾考古在剛剛出現(xiàn)時,許多人對公眾考古的含義并不理解,在對公眾考古進行理解的過程中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理解。從字面上理解,其中的“公眾”指的是公共的、與大眾有關的,具有較強的公共性,代表著與大眾一起共享。公眾是由個人組成的群體,其中包含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民族、不同職業(yè)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此過程中更加重視人們的主觀性以及分散性。從這一層含義上看,公眾與公眾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都具有較強的一致性、統(tǒng)一性以及相通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二者又是相互違背的,公共有時并不完全符合公眾,公共不能夠將公眾的意愿完全表達出來,從這一角度看,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正是因為這兩種性質,賦予了公眾考古以下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帶有較強的公共性質,多數(shù)指政府建立的公眾機構,利用這些機構,人們能夠進行考古工作,或者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其中主要包括歷史博物館以及考古機構等。這類機構的建立是從公眾利益出發(fā)的,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同時擁有相對專業(yè)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技巧,能夠全方面對歷史文物進行保護。但是這類機構如果與公眾缺乏溝通,也會產生一定的發(fā)展障礙。
第二層含義指的是非專業(yè)的考古組織,這類考古組織具有較強的多元化,與考古機構相同的是,他們也同樣擁有考古資源以及考古文物的擁有權,也有責任對歷史文物進行保護。由此可以看出,公眾考古就是將政府以及公眾聯(lián)系起來,將考古學賦予一定的公共意義,對專業(yè)以及非專業(yè)之間的關系相互平衡,并重點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考古資源的共享問題以及考古知識的傳播問題進行研究,促進我國考古行業(yè)的發(fā)展。
二、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的公眾考古學實踐中
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認知理念上的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鮮文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考古作為我國比較小眾的行業(yè),人們對考古的了解并不多,這就導致許多人對考古缺乏一定的理念認知。在博物館講解工作中也是如此,許多講解人員在進行講解的工作時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不夠積極,并沒有對知識進行全面講解,導致觀眾無法對考古文化以及考古歷史進行全面了解,降低了考古文化的傳播質量。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講解人員在工作理念上出現(xiàn)了認知偏差,也就是說并沒有對考古講解工作進行足夠的重視,自然無法對公眾考古進行深入講解,影響公眾考古的發(fā)展傳播效率。
(二)挖掘與保護工作不均衡
公眾考古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存在挖掘工作與保護工作不平衡的現(xiàn)象,將挖掘工作作為公眾考古的重點工作,忽視了對歷史文物進行保護,這種工作方式可能會造成歷史文物受到損壞,甚至出現(xiàn)歷史文物被盜等現(xiàn)象。由此可以看出,公眾考古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對文物進行有效挖掘,同時還要對考古文物以及考古文化進行重點保護,使二者之間保持較為平衡的狀態(tài)。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公眾考古工作的發(fā)展,同時促進公眾考古文化的宣傳。
(三)公眾考古學實踐管理上的缺失
要想保證公眾考古的實踐質量,就要針對公眾考古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使公眾考古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根據(jù)標準考古流程進行。這種方式能夠對公眾考古的實踐質量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對公眾考古行業(yè)進行規(guī)范。目前,我國多數(shù)公眾考古組織由于數(shù)量較多,人們的工作種類也較多,因此在公眾考古實踐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公眾考古的實踐質量,就要根據(jù)科學的管理標準進行。除此之外,完善公眾考古的實踐管理,還能夠為公眾考古的發(fā)展起到有效保護的作用。
(四)社會文物保護外在條件不完善
在對社會文物進行保護過程中,我國普遍存在保護條件不完善現(xiàn)象,導致社會文物無法得到全面保護。例如,部分博物館由于資金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的影響,博物館中文物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維護保養(yǎng),出現(xiàn)破損等現(xiàn)象,影響博物館文物展出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我國文物保護的整體質量。另外,部份博物館由于對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不高,出現(xiàn)文物遭到游人損壞,甚至是文物被盜現(xiàn)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在對社會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有關人員對其進行深入完善。
三、優(yōu)化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的
公眾考古學實踐的措施
(一)引導工作認知理念創(chuàng)新
博物館講解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對游客起到講解引導的作用,要想達到較高的講解質量,就要對目前講解人員的工作認知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形成一種符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工作認知理念。例如,相關人員在進行講解語言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要針對觀眾給予的反饋對講解方式進行適當變化。當觀眾出現(xiàn)疲倦或者走神時,講解人員可以利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活躍氣氛,將觀賞者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最終達到提高講解質量的效果。另外,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講解人員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知識拓展講解,這種方式能夠使觀賞人員對歷史文化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對工作知識認知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能夠對考古相關知識進行有效傳播,使更多人認識到考古學的魅力。
(二)挖掘與保護工作均衡實踐
在傳統(tǒng)考古挖掘的過程中,為了保護文物不遭到破壞,往往采用挖掘回填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對文物的保護效率并不高,甚至部分不法人員在回填之后進行二次挖掘,嚴重破壞考古文物,對我國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對挖掘工作以及保護工作進行相互平衡,這種方式能對考古文物進行有效保護。例如,在對某一挖掘點進行挖掘之后,不對其進行二次回填,而是對其進行保護展示,這種方式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考古文化,保護考古文物的同時,體現(xiàn)出公眾考古的內在含義。在對其進行保護展示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分別為博物館展示、遺址公園展示以及考古遺址景觀展示。其中博物館展示為最常見的文物展示形式,將挖掘出來的考古文物陳列在博物館中,通過專業(yè)的講解人員進行講解,能夠使人們對文物背后的內在含義進行深入了解,感受當時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主要展示的是歷史人物曾經居住過的建筑等,通常情況下占地面積較大,風景秀美,使人們在觀賞景色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考古遺址展示主要是將真實的考古地點展示在人們面前,例如我國西安的兵馬俑等。
(三)公眾考古學實踐管理結構優(yōu)化
在對公眾考古學實踐管理結構進行優(yōu)化的過程中,要重點對每項流程所占的比例進行調整,實現(xiàn)整體的結構優(yōu)化。這種方式能夠通過對公眾考古實踐管理中各個板塊進行優(yōu)化的方式,提高管理質量。例如,在對遺址類博物館的陳列方式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為了體現(xiàn)出公眾考古的公眾性,使更多人參與到其中,可以對文物的陳列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建立一個公眾考古的互動平臺。在該平臺中,觀賞人員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對考古文化以及考古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在山西博物館進行文物陳列的過程中,通過電腦游戲、模擬考古場地、模擬考古挖掘以及復原考古影像等方式與觀賞人員進行互動,達到傳播考古文化的效果。
(四)社會文物保護外在制度的完善
對社會文物進行保護能夠促進我國考古文物的長期發(fā)展,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社會文物保護的質量,就要對社會文化保護的外在制度進行完善。例如,在對社會文物完整性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完整性檢驗設備對社會文物進行掃描,將掃描結果記錄在相關系統(tǒng)中,并對社會文物進行定期掃描檢查,將每次的檢查結果詳細記錄在系統(tǒng)中,將每次的記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這種方式能夠直觀看出社會文物在該階段的變化,如果變化超出了安全范圍,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對該文物進行重點保護。另外,為了保證社會文物保護外在制度的完整性,可以將社會文物保護制度分為幾個方面進行制定,提高社會文物保護制度的應用價值。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對社會文物進行全方面保護,同時還夠促進我國公眾考古文化的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公眾考古實踐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如何提高公眾考古學實踐的質量,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對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公眾考古學實踐措施的優(yōu)化方法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對其進行研究,能夠有效提高公眾考古學實踐的質量,同時還能夠提高遺址類博物館的存在價值以及地位,進而促進遺址類博物館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由此可以看出,對遺址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公眾考古學實踐的優(yōu)化措施進行分析,能夠為今后公眾考古學實踐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焱鴻.全球化視野下的公眾考古學新發(fā)展——當代中國、日本及韓國之比較[J].惠州學院學報,2015,(05):83-86.
[2]考古在身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眾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室[J].大眾考古,2016,(05):28.
[3]鄭媛.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D].山西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彭敏,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史前文化、公眾考古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