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耀斌
(陜西陜煤韓城礦業(yè)有限公司象山礦井工會,陜西 韓城 715400)
勞動定額標準是企業(yè)實施職工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直接關系到一線職工特別是計件職工獲取的薪酬和工作時間。勞動定額標準的制定和管理,是事關提高企業(yè)勞動生產率和勞動關系和諧的重要問題。
黨的十九大和“十三五”規(guī)劃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健全勞動標準體系”“改善勞動條件,加快勞動定額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勞動定額標準管理”。煤炭企業(yè)如果沒有健全的勞動標準體系,既不符合改革的方向,也不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還有可能發(fā)生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事件。
調查的對象是一家國有重點煤礦,年設計生產能力為240萬t,現有職工3 200多人,直接從事煤炭生產職工有2 400多人,其中,最為辛苦、也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采掘一線職工,調查選取了一個綜掘機械化隊伍來開展。
該隊有在冊職工269人,實際出勤208人,其中隊干部及辦事員14人,工傷病號8人。有9個生產班、1個機電維修班、1個下料班和40多名井下崗位工。該隊重點承擔著3個工作面的掘進任務,礦下月生產進尺平均在260 m左右。3個掘進工作面,作業(yè)方式為一個綜掘、兩個炮掘。
在井下掘進巷道時,機電維修班、下料班、皮帶司機水泵工等崗位工,都是為生產班服務的,他們的勞動定額相對固定,工作時間相對固定,其收入也是根據生產班的任務完成情況來定的。生產班組每班有9~10人,由于煤礦生產作業(yè)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因而職工的休息休假由班組自行安排,平均每班有1人輪休,正常生產時工作地點有8人參與,他們的生產作業(yè)方式是機械化掘進,所用掘進機是EBZ160TY型,理論工效是230 m3/h。8名工人的工作分工是,兩人運料為支護做準備,1人負責開皮帶,1人負責看護小皮帶機尾,1人負責看護小溜子機尾,1人為掘進機副司機,1人為司機(一般由班長兼任),1人負責清理生產過程中皮帶和溜子灑落的煤等。區(qū)隊每班下達給生產班組的生產任務是3排,每排0.8 m。綜合調查結果是,任務完成率為74%。
該隊生產實行“四六制”作業(yè),即早班為機電檢修班作業(yè),從6點班前會點名,到14點升井洗完澡,約8 h;生產一班8點點名,約10點左右到達工作現場,在機電班檢修的同時,生產班為正常生產準備物料,并處理上個生產班遺留的工序,17點半左右交班,升井洗完澡在19點半左右,共約11.5 h。生產二班、生產三班情況類似。
煤礦井下生產班組均實行計件工資,其工作任務是由集團公司、礦業(yè)公司、礦三級依據生產接續(xù)需要層層分解得來的。每個生產班每班工作任務大約是掘進三排約2.4 m,且巷道的兩幫和頂板要支護到位。在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下,該班應得工分為600分,平均每工75分,生產班組依據各個成員崗位貢獻的大小分配,司機為平均分的1.4倍,得105分;副司機為1.3倍,得97.5分;其余6名班組成員在75分的基準線上,由當班班長視其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勞動態(tài)度等,進行10~15分上下浮動考評,但不突破當班總得分。
全隊輔助班組和管理人員的工分均以生產班為參考,各有分配系數。月底礦生產技術管理部門驗收完生產進尺后,再結合生產單價、材料消耗、質量標準等結算工資,工資總額除以全隊人員的總得分后,得出每分工價,以此來計算每位職工的勞動收入。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區(qū)隊分配的公平公正,礦上把區(qū)隊長、黨支部書記的工資分配統一收歸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不參與本隊的工分計算,但收入和本隊任務完成情況掛鉤。
客觀地講,煤炭企業(yè)特別是國有重點煤炭生產企業(yè),在發(fā)展的幾十年過程中,隨著勞動條件的逐步改善,職工的勞動強度在逐年下降,勞動定額管理也逐步趨于合理。但超時勞動、超強度勞動等現象,在當下仍是一種普遍現象,需要認真思考和分析。
煤礦生產區(qū)隊的生產班組職工,每個班的純勞動時間約在8 h,但加上班前會和路途、洗澡等所需時間,時長為11.5 h,這是實行“四六制”作業(yè)區(qū)隊的情況。實行“三八制”也就是煤礦工人俗稱的三班兩運轉時,其生產班職工實際每班用時約在17.5 h。造成如此超長時間勞動的原因,一是煤礦開采多數在地下作業(yè),而且隨著開采年限的延長,其工作地點也會逐步延伸。職工從開班前會,到浴室更換作業(yè)服,再到乘坐人車、猴車等交通工具后,還要步行0.5~1 h不等的時間,方能到達工作地點。待工作結束后,還需重復以上步行路程和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升井后的洗澡沐浴時間替代了下井前的班前會時間。
根據調查,實行“四六制”作業(yè)的生產班職工,每月出勤一般在28天,能休2個班;實行三班兩運轉作業(yè)的職工,每上一個班約合“四六制”職工1.5個班,每月出勤一般在18個,折合下來在27個正常班。但根據《勞動法》的規(guī)定,礦上每月最多只能報21個班,職工的入井費也只能報21個,其余多出來的6、7個班,隊上通過工分的形式解決職工的入井費。至于每個班多出來的3.5 h,每個月多上的6、7個班是沒有加班費的。職工在質詢時,人力資源部門往往以井下實行的是計件工資為由來解釋。
計件工資也就是所說的勞動定額,掘進隊生產班職工在作業(yè)地點實際生產時間為8 h,工作任務是掘進巷道2.4 m。這樣的勞動定額看起來是合理的,按照掘進機的工作效率來說也是完全可以完成的。但《勞動法》所規(guī)定的勞動時間,是包含為勞動做準備的時間在內的。由此看來,職工勞動定額無疑是定高了。勞動定額過高已成為煤礦企業(yè)迫使職工超時延點、“自愿加班”的主因。
據了解,由于缺乏有效的規(guī)范與指導,導致我國勞動定額管理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不科學不合理的勞動定額侵犯了職工的工資收入、休息休假,乃至職業(yè)安全健康權益。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一份調查顯示,44.4%的職工需要通過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其中15.5%的職工因完不成勞動定額而加班,15.9%的職工認為每天只工作8 h工資太少;超過30%的受訪企業(yè)制定勞動定額未經職代會討論,32.3%的企業(yè)不與工會協商;33.6%的職工表示,在工作任務緊等情況下,企業(yè)不協商即單方面提高了勞動定額。這些現象在煤炭企業(yè)也是普遍存在的,在有些方面表現得還相當突出。
按照職責劃分,勞動監(jiān)察部門應該監(jiān)管勞動定額的制定和執(zhí)行。但現狀是,50%的地方勞動行政部門沒有出臺有關勞動定額的指導性文件,全國只有服裝和眼鏡2個行業(yè)制定了覆蓋全國的行業(yè)勞動定額指導標準,一些地方仍然沿用上世紀80、90年代制訂的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使我國的勞動定額陷入了“管理真空”。作為產業(yè)工人中的煤礦工人,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超時和超強度勞動的困境。
面對勞動定額標準體系尚未全面形成的現實,在企業(yè)中合理確定勞動定額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明確要求,工會有責任也有權利代表職工參與勞動定額的制訂。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推動勞動定額更加科學合理是工會組織的本職工作之一。
集體協商勞動定額標準,不僅可以改變職工工資企業(yè)行政說了算的“單方性”和“隨意性”,為進一步協商工資工價打下基礎,更有利于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的建立,從制度層面消除超時、超強度勞動現象,并保障職工的職業(yè)安全健康。
政府的勞動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勞動執(zhí)法監(jiān)管,對轄區(qū)內的企業(yè)定期進行普查,在沒有全國或行業(yè)勞動標準的現狀下,應以企業(yè)工會與行政集體協商的勞動定額協議為執(zhí)法依據,加強勞動監(jiān)管力度,促使企業(yè)逐步合理確定勞動定額,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科學合理的勞動定額是提高一線職工工資收入,實現按勞分配繞不過去的基準線。要實現2020年全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翻一番,需要繪制一張設計完備的藍圖。其中,建立、完善勞動定額標準體系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席位。這項龐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門、工會組織、行業(yè)協會、專業(yè)研究機構等多方介入,統籌推進。
勞動定額標準體系是每個勞動者實行終極按勞分配的基準線,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按照新時代的要求來建設。只有發(fā)揮工會組織職能,集體協商勞動定額;強化政府勞動監(jiān)管部門職能;制定勞動定額標準體系,才能真正使職工實現體面工作、快樂生活,也才能真正實現企業(yè)和諧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