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贇,張凱
成臻銘教授為湖南省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專門史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學文物修復與文物鑒定室主任、民盟湖南省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會理事。成臻銘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化研究與教學,具有獨立治學能力。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司學、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和歷史人類學,發(fā)表論文30余篇,學術成果達100余萬字。其中,《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一書被評為吉首大學第三屆優(yōu)秀學術著作三等獎,《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一書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評為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近年來,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西南邊疆項目“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1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1項,《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一書便是上述“西南邊疆項目”的最終成果。該書已于2016年3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中諸多理論、方法以及所引材料不失為當今土司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jù)。該書將西南地區(qū)延續(xù)了近千年的土司制度置于“身/家/國/天下”等國家理論,以及政治文化理論視野下,進行全方位考察,拓展了我國土司制度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利用性。
《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共分8章,主體框架分為3個部分。第1部分為導論,主要回顧了過去到現(xiàn)在的土司研究的現(xiàn)狀、意義、價值、內容以及方法;第2部分為該書的第1章至第5章,主要論述土司制度推行前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的治理;第3部分重點介紹了土司制度推行后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的治理,為該書的第6章至第8章。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3個方面:首先,考察自然環(huán)境和政治、文化環(huán)境對西南邊疆土司制度設立和廢除的作用;其次,從“中央王朝/土司/家族村社”3個層面考察中央政府如何治理西南土司、如何抑制土司勢力的增長、如何利用土司制度管理土司地區(qū)基層村社;第三,從心態(tài)史視野下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與土司行為、土司體系與西南邊疆社會機體的穩(wěn)定3個方面,逐一討論兩宋至明清時期土司制度對西南邊疆社會的影響。
作者在書中試圖以歷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南邊疆的戰(zhàn)略方針為基點,以土司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為中線,將西南土司社會“盡可能地置于疆域、行政區(qū)劃和民族分布的場景之下,以此逐步展開對中央政府如何設計的運用制度治理土司地方,以及制度在推行期間所受到的影響的探討”[1]。
此外,作者認為土司制度的定義相當廣,如果不對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史實進行必要的考證,很難得出全面準確的結論。因此,作者在文中順帶對很多含糊不清的土司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考證。
該書第1章考察了先秦時期政府對西南邊疆的治理情況,認為當時政府的治理主要是運用“五服”制度,并在“四方”“四土”和“華夷五方”的架構下施政;然后以華夏族為中心,有選擇地施行祭、祀、享、貢、王等制度,對境內的群體實行間接統(tǒng)治,以維持“天下萬國”的統(tǒng)治秩序。
第2章是該書第2部分論述的核心章節(jié)。因為秦漢時期是土司制度的前身——羈縻政策的形成時期?!傲b縻政策”是當時中央王朝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一種較為寬松的政策。而在秦漢時期施行該政策伊始,不過是對西南之民略微管克、加以籠絡而已。作者認為,這種政策在當時不失為一種讓西南地方不產(chǎn)生異心的合理政策。
第3章涉及到了關于西南邊疆研究,研究的時間段是史料和當代論著都十分匱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邊郡屬國制為治理當時西南邊疆的主要形式。而到了該時期的末段,邊郡的名稱中出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群體名稱與郡縣名稱發(fā)生“粘連”的新變化,使得郡屬國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第4章探討了一個國家權力不斷下沉的新時期,即隋唐五代時期。在這一時期,大量諸如安撫、宣慰等撫慰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以及族眾的官職名稱出現(xiàn)。并且,羈縻府州縣制度在隋朝至少推行到“州”一級,在唐朝則推行至“縣”一級,在五代十國時期進一步推行至“峒”一級。所以說,這一時期不但為之后的土司制度提供了社會基礎,也成為了土司制度職官名稱的來源。
兩宋時期的地方行政區(qū)劃設計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建立了“路—府、州—縣、軍、監(jiān)”三級管理體系。該書第5章便是論述在這樣一個大的政治背景下,羈縻州縣制度是如何嬗變成土司制度的過渡階段。在當時的這種三級管理體系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經(jīng)略安撫使,他們具有招撫轄內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職能,并在羈縻州府和羈縻峒縣體制下安置這些群體,任其自治。這是一種安撫與羈縻之間的政策,這使得邊疆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產(chǎn)生了一個特殊身份的首領——土官,這為即將實施的土司制度提供了職官人選。
第6章是本書第3部分的開篇,也是直接論述土司制度形成的頭章。由于元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在宋朝基礎上有所變化,所以在行省與路之間,建立了宣慰司這樣的軍政協(xié)調機構,還出現(xiàn)了招撫、安置并管理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職官。在這樣的體制下,西南邊疆出現(xiàn)了較為系統(tǒng)的土官機構以及管理制度,土司制度的雛形已成。
第7章是全書的核心章節(jié),因為明朝是土司制度的鼎盛時期,也是西南邊疆治理的黃金時期。明代在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三司分設”的體制,并有分守道、分巡道和兵備道管理的府、州、縣、司等地方行政機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群體被布局于這些網(wǎng)狀結構中,被納入到日益完備的土司制度的治理中。
第8章為全書的最后一章,也是該書比較重要的章節(jié)之一。清代是土司制度衰落時期,亦是國家邊疆治理策略的轉型時期。在清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建立在明代三司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督撫提鎮(zhèn)治理地方的格局。在這樣一個網(wǎng)狀結構之中,在全國大環(huán)境之下,一度遷居不定的西南邊疆各族系少數(shù)民族最終被固化安居下來,承受著日益被弱化的西南邊疆土司制度的治理。改土歸流后,土司制度名亡實存,很多土司社會的要素得到保留,繼續(xù)影響著中央政府的邊疆施政方針。
該書最大的創(chuàng)新是在理論上針對前人研究的不足,發(fā)揮“經(jīng)世致用”的史學傳統(tǒng),從國家控制社會這一視角切入,以“身/家/國/天下”的粘連結構為角度,系統(tǒng)構建了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該書主要以廣西、云南、貴州土司為個案,科學驗證鑒別土司的“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tǒng)其兵、世襲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28字理論,并進一步完善了“撫慰型、政務型、羈縻衛(wèi)所型、土弁型、土屯型”等類土司類型理論,為創(chuàng)建中國土司學貢獻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土司研究領域之前比較重要的著作主要有5本。第1本是佘貽澤上世紀初所著的《中國土司制度》,該書是第1本真正意義上研究土司制度的專著,該書的面世從此奠定了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論基礎。第2本是江應樑編著的《明代云南境內的土官與土司》,該書以明代云南土司區(qū)為切入點,以土司制度最為繁盛的明朝為大背景,闡述了明代土司尤其是云南土司制度的特點,并且理清了不同土司的職能以及土司區(qū)劃分的依據(jù),明確了學界曾經(jīng)模糊的土司制度的一些理論和概念。第3本是吳永章的《中國土司制度的淵源與發(fā)展史》,該書一方面確定了治理土司機構與措施的方法,另一方面對土司制度的淵源與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且綜合提出了土司制度的理論及其具體的概念。第4本是龔蔭的《中國土司制度》,本書立足于宏觀歷史的大視野,對中國歷史上的羈縻制度到土司制度的特點進行了綜合論述,采用了“治所/族屬/承襲/事纂”的獨特分析框架,以西南土司為基點,輻射到全國的土司,從整體上闡述了土司制度的發(fā)展與特點,從而實現(xiàn)了土司制度研究向民族政策史研究的重大轉變。第5本則是李世愉的《清代土司制度論考》,該書總結了清雍正改土歸流前土司制度的特點,系統(tǒng)論述了雍正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的過程、原因與目的,并對清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的諸多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細致的考察。該書的最大特色是第一次在“土司制度”研究中引入了“過程—事件”的分析法,該方法是對前人研究“土司制度”時所采取的“結構—制度”分析方法的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2]。
雖然這5本專著對土司研究理論發(fā)展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諸多創(chuàng)新,但是均未以基層社會為切入點,并以“身/家/國/天下”的粘連結構為線索來透視國家與土司社會的關系。本書處理“王朝國家/土司社會”關系的“3個層面”理論和土司政治文化的“4個視角”理論恰巧彌補了上述前人研究的不足。
本書的另一大創(chuàng)新是內容的創(chuàng)新。該書開拓性地將緬甸、南掌(老撾)、越南三國的跨國土司問題納入研究視野,運用一大批新的材料,總結了我國西南邊疆土司的跨國受封、跨國朝貢等問題,進而將土司制度研究縱深推進到土司管理家族村社層次,橫向拓展到土司之間的心態(tài)、行為和物態(tài)文化方向。以上總總,均表現(xiàn)了作者敏銳的史學觀察能力以及對史料的解讀能力。
當然,該書亦有某些不足。該書最大的不足在于對清代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后,原西南土司社會所留存的勢力群體如何繼承“土司權威”在當?shù)匮永m(xù)統(tǒng)治,“國家”又是如何一步步奪回統(tǒng)治權的事件闡述不清。
學界認為,土司制度的消亡并不代表“土司權威”的消失[3]。改土歸流后的土司社會中,繼承土司權威的群體一般為原土司社會的基層勢力群體——土目[4]。該群體在改土歸流之后,通過土司時期所積累的“民望”,依然把持著當?shù)厣鐣闹T多利益資源,這種情況對“國家”概念進入當?shù)厣鐣植焕H绱艘粊?,中央王朝便會動用一系列手段來消除“土司權威”對當?shù)氐挠绊?。但是,這種消除行為又不能采取直接的暴力手段,以防止當?shù)禺a(chǎn)生暴亂,破壞社會穩(wěn)定??偠灾?,“國家”的概念進入改土歸流后的土司社會,以及將土目群體由“土司權威”的代言人變?yōu)椤皣摇钡拇匀?,是一個十分復雜但又十分有趣的過程。所以,清代改土歸流后,土司社會的權力變動以及“國家概念”與“土司權威”的角逐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可是,該書作者在研究清代土司問題時,太過于注重制度層面上清政府對西南邊疆的行政區(qū)劃、民族分布以及治理土司的方針政策,忽略了基層社會的諸多沖突與制衡,從而失去了對清代改土歸流后基層社會全面把握的機會。這不失為本書最大的遺憾。
但是,瑕不掩瑜,成臻銘的該部著作對如今土司研究的貢獻無法磨滅。該書對當今土司研究領域正逐步形成的“土司學”的專門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該書向讀者闡明了“身/家/國/天下”這一粘連結構下土司區(qū)是如何由“因人設官”到“因官設衙”再到“因衙掌權”轉化的,為相關研究者深入討論土司區(qū)內部的“土司/家族村社”層面提供了理論武器。所以,該書是現(xiàn)今土司研究者的入門必讀,也是正在深入研究土司問題的學者們的優(yōu)秀參考書籍。
[1]成臻銘.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4-35.
[2]張凱,伍磊.清代土司制度“過程-事件”的動態(tài)考察:李世愉先生《清代土司制度論考》評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3]楊庭碩,楊曾輝.“改土歸流”:土司家族政治命運的轉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4]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qū)的制度、開發(fā)與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18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