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誠 楊林雷 劉書暢* 馬 靜
(1. 云南農業(yè)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0;2. 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竹蓀又名竹君、竹蕈、竹笙、竹參、仙人笠等,多寄生于枯竹根部,是名貴的大型食用菌,已知有12個種[1],主要分布于中國、印度、斯里蘭卡、非洲、澳大利亞、北美、南美及東西印度群島。長裙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為竹蓀屬模式種,原名長裙鬼筆(Phallus indusiatusVent. ex Pers.),屬擔子菌亞門,腹菌綱,鬼筆菌目,鬼筆菌科,竹蓀屬(《中國真菌總匯》),拉丁學名中文涵義指穿著網狀菌裙的菌子,亦譯為“網紗菌”“面紗菌”[2]。
長裙竹蓀營養(yǎng)物質豐富,香甜味濃,風味獨特,并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藥用價值,有抑菌[3-4],抗癌,降血壓、血脂、膽固醇[5],抑制腫瘤[6],調節(jié)免疫功能[7]等作用。享有“菌中皇后”“真菌之花” “山珍之花” “雪裙仙子”等美譽[8]。竹蓀盛產于亞洲亞熱帶地區(qū),長裙竹蓀多產于我國長江以南。本文對長裙竹蓀的生物學特性、菌種生產、栽培管理等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竹蓀子實體有菌蓋、菌裙、菌柄、菌托4部分,一般高10~20 cm,最高可達30 cm以上[9]。長裙竹蓀菌蕾呈球形至近球形,基部有根狀菌索,色污白、污粉至淡紫褐,成熟時包被開裂,包托伸長外露。菌蓋鐘形,表面有白色網格,頂端無圓環(huán),中部有穿孔。菌裙白色,從菌蓋下垂,有呈多角形的網眼。裙長10~20 cm,菌柄圓柱形,白色,海綿質,中空長10~20 cm,基部粗,向上漸細。菌托蛋形,膜質,白色至粉紅色[2]。
菌絲體于地下20~30 cm深土層中生長,生理成熟后菌絲伸出地表并硬化成菌索。條件適宜時菌索先端膨大形成卵形幼原基,幼原基長大并露出地表,發(fā)育為卵圓形菌蕾。幼原基到菌蕾成熟的時間長短與氣溫有關,需45~60天。子實體形態(tài)發(fā)育分6個時期:原基分化期,球形期,卵形期,破口期,菌柄伸長期和成熟自溶期。
野生長裙竹蓀多生于海拔200~2 000 m的熱帶、亞熱帶亞高山地帶腐殖質豐富的濕潤竹林地[10],也常見于橡膠林、香蕉園、青岡櫟等闊葉樹混交林或腐爛的杉木上,單生或群生。
長裙竹蓀為中溫型菌菇,菌絲生長溫度為5~30 ℃,以23 ℃最佳,26 ℃以上開始衰弱,低于0 ℃或高于35 ℃菌絲很快衰退死亡。子實體形成分化溫度為16~27 ℃,以22 ℃最佳,在適溫范圍內其生長速度與溫度呈正相關。菌絲的生長、原基分化到子實體發(fā)育所處環(huán)境不同,不能用自然氣溫來代表環(huán)境溫度。
菌絲生長階段需保持一定土壤含水量,土表宜15%~20%。過低或過高菌絲會失水或缺氧死亡。空氣相對濕度對子實體分化發(fā)育有重要影響,菌蕾卵形期宜80%左右,破口期宜85%左右,破口到菌柄伸長宜90%左右,菌裙散開時宜94%,可使菌裙飽滿、裙邊完整。相同溫度下提高相對濕度可加快其生長。
長裙竹蓀好氧,通氣性較差時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死亡,通風不良時CO2濃度較高易導致菌蕾萎縮,菌裙難以展開。栽培時宜選擇具團粒結構、粗細顆粒搭配、通氣良好的腐殖質土壤。
長裙竹蓀對光照不敏感,菌絲在黑暗條件下生長良好,菌蕾分化不需光照,子實體發(fā)育階段可有微弱散射光,強光不利于子實體發(fā)育。竹蓀整個生長過程均需在酸性條件下完成,適宜pH菌絲生長階段為5.6~6.0,子實體發(fā)育階段為4.6~5.0[2,11]。
長裙竹蓀是木腐菌,對栽培原料無嚴格要求,可廣泛利用各種有機質栽培,如腐爛的竹根、竹制品、竹屑及闊葉樹木屑、棉籽殼、棉渣、麥稈、蘆葦等。其對木質素分解能力強,半纖維素次之,纖維素最差。在菌絲階段分解纖維素活性較低,子實體階段則明顯增強,纖維素降解量是子實體生長發(fā)育的重要限制因素。竹蓀較其他食用菌品種需要較高的氮素水平,菌絲生長階段碳∶氮比宜為(15~20)∶1,出菇階段宜為30∶1。對栽培料進行發(fā)酵處理能提高氮素含量,提高竹蓀對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
長裙竹蓀菌種分離可采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或菌索分離,生產上常采用組織分離法。菌索分離時取生長尖端,培養(yǎng)基中需加入抑制劑。孢子分離,取發(fā)育成熟的菌蕾在包被破裂前用0.1%升汞進行表面滅菌,放入孢子采集器(滅菌)中,22 ℃下溫育,待包被破裂產孢組織液化時,挑取少量含有孢子的黏液至無菌水內稀釋成孢子懸浮液,用接種環(huán)蘸取孢子液接種于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20~22 ℃恒溫箱中培養(yǎng)。組織分離,選取個體肥大、頂端無凸起、包被無裂痕的七八分熟菌蕾,用75%的酒精表面滅菌后沿菌蕾縱軸方向在中部切0.2~0.4 cm深的切口,將其剝開,用手術刀在露出剖面的子實層托上劃許多小方塊,再用接種刀以90°切入被切開的小方塊內,使組織游離后挑小塊接種到斜面培養(yǎng)基上,置于20~22 ℃恒溫箱中培養(yǎng)。
目前多采用的母種培養(yǎng)基為 PDA+蛋白胨培養(yǎng)基,也有采用黃豆芽綜合培養(yǎng)基、ZM 培養(yǎng)基、竹葉浸液培養(yǎng)基等。盧惠妮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無機鹽離子均能促進長裙竹蓀菌絲體在斜面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而平板培養(yǎng)基上僅Na+有促進作用,同時還發(fā)現(xiàn)長裙竹蓀菌絲生長對氮源的需求量較大。
藺銀鼎等研究篩選出竹蓀液體培養(yǎng)基的最佳配方為:2%蔗糖,1.5%黃豆粉,0.08% MgSO4,0.01%維生素B1,0.03% KH2PO4,pH 5.5~6.5[13]。長裙竹蓀對栽培原料無嚴格選擇性,腐爛竹制品、闊葉樹木屑、棉籽殼、谷殼、竹屑、蘆葦等均可利用。鐘劍鋒等通過對長裙竹蓀母種和原種培養(yǎng)基的篩選發(fā)現(xiàn)粗松的谷殼和竹屑透氣性較好,且竹屑中含有可直接利用的養(yǎng)分,菌種菌絲生長旺盛、長速快[14]。原種和栽培種常用的配方:木屑60%,麥麩或米糠24%,松針11%,黃豆粉5%,蔗糖1%,石膏1%。20 ℃遮光培養(yǎng),45天左右菌絲長滿。
早期長裙竹蓀多采用野生菌絲和孢子液在林間引種,后采用人工培養(yǎng)菌絲體室內床栽、壓塊栽培或露地畦栽,現(xiàn)多采用大田畦床生料栽培[2]。
長裙竹蓀播種自然氣溫宜8~30 ℃,播種時間南方春栽為3~4月,秋栽為8~10月,春栽好于秋栽。選擇近水源、排水良好,腐殖質較豐富、疏松肥沃,pH 4.5~6的田地栽培[15]。搭棚作畦:架設遮陽棚,茅草或樹枝遮陽,清除田地雜草起畦,畦寬1~1.3 m,長度自定,四周以土圍埂,埂高20~25 cm,四周開水溝,以便排水[16]。
可采用各種竹制品下腳料、農作物秸稈做栽培原料,使用前先用水澆淋。含油脂的原料可用2%~3%的石灰水浸泡,煮沸殺蟲滅菌,流水清洗,堆漚 4~5天備用。崔仕權[17]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竹材是生產竹蓀的天然材料,涂顯平[18]通過比較幾種生料陽畦栽培長裙竹蓀的效果發(fā)現(xiàn)利用雜木屑、玉米等作物秸稈種植長裙竹蓀是可行的。
鋪料播種(層播法):將畦底整平,噴施滅蟲藥,在下層鋪主料5 cm,料面撒播菌種,上蓋輔料2 cm;第二層鋪主料8 cm,撒播菌種,蓋輔料2 cm;第三層鋪主料5 cm,撒播菌種,蓋輔料2 cm;最后覆土2 cm,在覆土表面蓋上竹葉、樹葉等保濕。覆土材料宜選擇腐殖質含量較高、顆粒較大、透氣性保水性較好的酸性土壤。根據長裙竹蓀上述生長習性因時因地進行管理。楊敬[15]將四川宜賓長裙竹蓀栽培管理原則歸納為:一個前提,選好栽培地塊;兩個關鍵,定好播種季節(jié)和菌種質量;三個重點,做好培養(yǎng)料處理、水分管理和光照管理。
竹蓀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氨基酸、粗脂肪和多糖,鮮品中含有特殊成分凝集素、多酚氧化酶。如Chihiro等[19]實驗發(fā)現(xiàn)長裙竹蓀分支狀(1, 3) -D-葡聚糖(T-5-N)對燙傷水腫有明顯的抗炎效果。杜昱光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竹蓀深層發(fā)酵菌絲粉提取液能明顯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明顯增加小鼠胸腺脾臟的重量,增強小鼠的免疫力。何慧[21]通過研究長裙竹蓀菌絲體多糖抑菌試驗發(fā)現(xiàn)粗多糖有明顯的抑菌效果,且提取成本低、周期短。
長裙竹蓀是藥食兩用真菌,常食竹蓀有滋補強身的作用。研究表明,竹蓀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增強免疫功能、保護肝臟等作用[5,7]。王宏雨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竹蓀提取物能抑制人紅細胞的脂質過氧化。王赟等[23]報道了竹蓀提取液對砷中毒小鼠的免疫毒性有保護作用。長裙竹蓀還有顯著的防腐抑菌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其乙醇浸提液對蛋白類食物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4-25]。
竹蓀營養(yǎng)豐富,高蛋白、多氨基酸、多維生素、低脂肪,含多糖等活性物質,在食用、藥用、工業(yè)用方面均有廣泛的利用價值和全方位開發(fā)應用前景。我國長裙竹蓀資源豐富,開發(fā)利用不充分;人工種植也存在菌種抗逆性弱、播種量無統(tǒng)一標準等問題[26],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