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煨?吳智慧 孫 湉 Zhang Tianxing & Wu Zhihui & Sun Tian
(1.2.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3.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江蘇南京 210000)
對于髹飾工藝而言,方法論[1]是尋找遞承之方法的方法,若無方法論的引導,髹飾工藝的現(xiàn)代化將失去了正確的引導。
尋找遞承之方法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尋找“規(guī)律”,二是尋找“思想”。
2.1.1 尋求規(guī)律
規(guī)律是通過對“一定量”之客觀存在的推理、演繹與總結(jié),由于規(guī)律是“一類客觀存在”的本質(zhì)所在,故其具有標準性,預想實現(xiàn)本質(zhì)不變之工藝,需令工具出現(xiàn)機械般之特性以達詮釋規(guī)律之目的,可見,規(guī)律的找尋與大眾化傾向密不可分,對于髹飾工藝而言,其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者,與時俱進實為遞承的必要之舉措,在遞承的過程中,并非只有小眾之需,還尚存大眾之求,小眾之需具有多樣性,其無法通過固化之工具予以實現(xiàn),但大眾階層則與前者不同,其之多樣性或柔性化之需求是建立在“中國的工業(yè)化”之基礎上的,故批量化乃為滿足此階層之需的生產(chǎn)形式,預想實現(xiàn)美之“批量化”[2],規(guī)律的指導是核心,可見,規(guī)律與髹飾工藝的大眾化如影隨形。
在髹飾工藝之大眾化普及的過程中,其有兩種形式的存在,即“類型式”規(guī)律與“定型式”規(guī)律,對于前者而言,其是髹飾工藝之生命周期在前期與中期的表現(xiàn),任何發(fā)展均有生命周期的存在,髹飾工藝隸屬其中之一,自然不應例外,在生命周期的初期與中期,主觀群體對某種小眾髹飾工藝青睞有佳,故為了滿足此類群體之追風傾向,可依照所總結(jié)之規(guī)律進行制作或生產(chǎn),堆紅與堆彩即為對剔紅與剔彩進行規(guī)律總結(jié),而后再行模仿的案例,在此時,之于其他工藝而言,為效仿剔紅而生之工藝即為“類型式”規(guī)律,依照此規(guī)律所出之審美滿足了主觀群體對剔紅的青睞,故在此時,堆紅[3]與堆彩[3]之工藝的生命周期處于旺盛期;對于“定型式”規(guī)律而言,其是工藝之生命周期的衰落期,生命有起,便有落,由于工具的固化,美開始走向同質(zhì)化,最終引起主觀群體的審美疲勞,可見,“定型式”規(guī)律引起了髹飾工藝之生命周期的終結(jié)。
綜上可見,規(guī)律不僅需要以“一定量”的客觀存在為基礎,還與大眾化之需密不可分。
2.1.2 尋求思想
在上述之內(nèi)容中,筆者已提及,預想找尋規(guī)律,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即一定量的客觀存在與客觀存在為“尚存”之客觀存在,對于髹飾工藝而言,其隸屬穿越歷史之工藝,故它的存在狀態(tài)分為兩種,即“尚存”之存在(諸如漢代之金薄與錐畫、唐之金銀平脫漆器、宋元之漆雕、明之嵌螺鈿與清之嵌百寶等)與“消失”的存在(諸如《髹飾錄》中所記載之宋代的犀皮與嵌螺鈿,均為此類之存在,根據(jù)史料的記載,所述之工藝確實存在,但并未出土),之于前者而言,其在找尋規(guī)律方面,雖然滿足“尚存”之條件,但卻無法在“數(shù)量”方面予以保證;之于后者而言,其雖當下不在,但無法否認曾經(jīng)存在的事實,在此種情況下,預想找尋規(guī)律,恐為不易之事,因為其不滿足“客觀存在”的尚存,更無法達到找尋規(guī)律所需的“一定量”。通過上述之言可知,對于傳統(tǒng)之髹飾工藝而言,在找尋規(guī)律方面存在些許困難,故在遞承的過程之中,以找尋規(guī)律作為方法論以指引遞承的方向,恐難實現(xiàn),故需另辟蹊徑,找尋第二條出路,即找尋思想。
表1 術語解析表
找尋思想作為遞承髹飾工藝的方法論之一,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具有“跨界”性,其跨界性在于詩詞歌賦、書法、繪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等之參與,對于在量上無法達到通過總結(jié)與推理而得之“共相”[4],則需跨界之形式的彌補,之于找尋規(guī)律而言,該種彌補無法達到替代同類客觀存在之目的,因為規(guī)律是建立在主觀群體對“一定量”之“同類存在”的研究之基礎上,之于找尋思想而言,“跨界”認知極為必要,其是遞承中國之造物理念的關鍵之談;第二,找尋思想具有“引導性”,在上述的內(nèi)容中已提及,在滿足大眾化的審美過程中,髹飾工藝的生命周期會因規(guī)律的“定型化”而走向終結(jié),為了緩解大眾之審美的疲勞以步入下一個生命周期,需依靠思想的引導,因為能將此種思想具象化的工具與技法與實現(xiàn)規(guī)律之技法有所不同,其因靈活、自由與多樣而身具“創(chuàng)造性”,此種創(chuàng)造性是具有“規(guī)范性”與“有限性”的手工勞動或機械生產(chǎn)無法成就的,其需手工藝的配合與融入。
綜上可見,找尋思想不僅可令髹飾工藝得以遞承,還可在規(guī)律從“類型式”走向“定型式”時,緩解主觀群體之審美疲勞以步入下個生命周期。
通過上述之論可知,髹飾工藝尚處遞承之初期,預想使中國之造物理念具有根之特性,首先需找尋思想,其內(nèi)具有“跨界性”,故認知在方法論的確立中極為必要,這便是筆者提出“知行學”的意圖所在[5]。
2.2.1 髹飾中的“知”
髹飾中之“知”內(nèi)含以下方面,首先,“知根”,“根”是文化具有識別性的關鍵之所在,髹飾工藝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者,其必然具有遞承性,遞承并非對前朝或先賢的復制與改良,而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突破,但該種突破并非是基于他國之造物理念的突破,而是具有本國之造物思想的突破,即“有根”[6]之突破,對于髹飾工藝在當代的發(fā)展而言,其之根既非對哲學式精神的抽象概括,亦非對工匠式實踐的單一遞承,而需走形而中之路,即站在“工”之角度,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即工藝觀,可見,工藝觀的樹立,是“知根”的核心性內(nèi)容。
其次,“知辯證”,在髹飾工藝的遞承中,需以“辯證”之觀點實現(xiàn)發(fā)展,即找尋規(guī)律與找尋思想之間的辯證以及手工勞動與手工藝之間的辯證,之于前者而言,其是針對“中國的工業(yè)設計”領域而言,該領域是普及中國文化的關鍵,在此領域中,由于所尋之思想在具有規(guī)則性與規(guī)范性之技法與工具的作用下,從引領性演變?yōu)槠占靶?,故在此種情況下,隸屬“工藝設計”領域下的“思想”蛻變?yōu)椤耙?guī)律”;之于后者而言,其與前者的過程類似,依然是針對“中國的工業(yè)設計”而言,手工藝的創(chuàng)造性緩解大眾審美之疲勞,令髹飾工藝之生命周期得以開啟新一輪的繼續(xù),隨著所尋之思想演變?yōu)橐?guī)律,手工藝依然在具有有限性與規(guī)范化的工具與技法中走向批量化之生產(chǎn),即類似于手工勞動的生產(chǎn)形式[7]。
表2 術語解析表
最后,“知過程”,其意為主觀群體需知“生命周期”的存在,髹飾文化作為存在之一,必然存在生命周期,其之表現(xiàn)并非是片段性的,而是過程性的,即在時間上具有延續(xù)性,在空間上具有延展性,可見,生命周期不僅具有橫向性,還具有縱向性,之于橫向而言,其代表髹飾工藝在同一時代的發(fā)展,其之外在表現(xiàn)為風格的延續(xù),諸如明之江千里的嵌螺鈿,其以“精工如發(fā)”而備受青睞,于是出現(xiàn)了“杯盤處處江千里”之式,其即為嵌螺鈿在明代的橫向發(fā)展;之于縱向而言,其之表現(xiàn)為遞承與突破,縱向之發(fā)展和與時俱進密不可分,無論是審美,還是科技,均會隨著時代之變遷而異,故遞承若只為效仿或改良式的遞承,則無進步而言,諸如漆雕的發(fā)展,其既有“藏鋒清楚,隱起圓滑”者,亦有“刀痕外露”者,這便是同一種工藝的遞承與突破。
綜上可見,知行學作為髹飾工藝在遞承與發(fā)展中的方法論,其中之“知”不僅是對“工藝”本身之“知”,還有與工藝相關之“其他方面”的知,即“知根”、“知辯證”與“知過程”。
2.2.2 髹飾中之“行”
髹飾中的“行”在于兩點,即“匠人行為”與“匠人意識”,提及匠人精神,大多主觀群體均傾向于前者,殊不知后者也可位列匠人精神之隊伍。對于前者而言,知行學中的“行”并非是只懂“制作過程”的實踐活動,而是攜帶“美”之創(chuàng)造過程,即如何在實踐過程中化解美與工之矛盾,諸如宋之素髹(如藏于浙江博物館的南宋黑漆碗與藏于南京博物館的南宋紅漆盒),預想使素中見境,需將理學中的“至簡”融入其中;對于后者而言,匠人意識與匠人行為略有區(qū)別,其可視為“知者”,但其“知”不僅是純哲學層面之“知”,而是在髹飾之“工藝觀”的指導下之“知”,縱觀古時,隸屬此類之“知者”頗多,諸如,曹明仲、高廉、文震亨與李漁等,均可謂是“知者”中之“述者”,具有匠人意識之主觀群體。
綜上可知,髹飾工藝中的“行”并非僅為匠人的制作過程,還囊括具有“實踐意識”的思考過程[8]。
縱觀傳統(tǒng),髹飾的門類眾多,不僅有單一門類,還有諸如斒斕、復飾與紋間等綜合工藝,可見,預想令髹飾工藝在時間與空間中傳承與突破,需找尋合理的且具有概括性的繼承方法,故筆者在“知行學”的引導下,提出三種方法,即有根·多元、加減乘除與多材·跨界。
有根g多元作為髹飾工藝的方法之一,其既離不開正確的審美觀,亦離不開合理的方法論,還需以“多角度”之方式予以推進與創(chuàng)新,在髹飾工藝的遞承與發(fā)展中,“根”并非是對髹飾本身的堅守,而是一種“關系”的遞承,即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均非一成不變,其會隨著“新”精神與“新”物質(zhì)的來臨而變,唯有前述這份關系是恒定的,這份恒定即為髹飾之審美觀與方法論的確立。
在髹飾之方法中,除了有根,還有“多元”的融入,“多元”意指多視角,時至當下,主觀群體與先賢之時代有所不同,不僅審美有異,科技較手工時代更為進步,故髹飾工藝理應有“工業(yè)設計”與“工藝設計”之別,對于大眾階層而言,為了滿足隸屬“生理”層面與“生理—心理”之層面的美,采用現(xiàn)代科技以達文化的普及,實為必要之舉動,諸如3D打印的介入,由于髹飾工藝具有周期長與成本高之特點,故采用現(xiàn)代技術以降低成本與縮短周期,確為合理之措施;對于小眾之階層而言,其之美隸屬“心理—文化”之層面,此種美與隸屬“工業(yè)設計”中依附“規(guī)律”的美截然不同,其具有本質(zhì)之“個性化”的需求,預想實現(xiàn)此階層之“心理—文化”層面的美,采用靈活、自由與多樣的技法與工具,方為上策。由此可見,“多元”或“多視角”即為辯證地看待髹飾工藝的遞承與發(fā)展。
加減乘除作為髹飾工藝的方法之二,其是將髹飾工藝加以改良的必要方法之一,縱觀歷史,此種遞承方式早有存在,諸如“斒斕”中的描金加彩漆、描金加甸、描金加甸錯彩漆、描金散金沙、描金錯灑金加甸、金理鉤描漆、描漆錯甸、金理鉤描漆加甸、金理鉤描油、金雙鉤螺鈿、填漆加甸、填漆加甸金銀片、戧金細鉤描漆、戧金細鉤填漆,“復飾”中之灑金地諸飾、細斑地諸飾、錦紋戧金地諸飾、羅文地諸飾、綺紋地諸飾以及“紋間”中之戧金間犀皮、戧金間填漆、款彩間犀皮、嵌蚌間填漆、填漆間螺鈿、填蚌間戧金、嵌金填螺鈿、填漆間沙蚌等,均為加減乘除之法在古時之案例。
在髹飾工藝的遞承與發(fā)展之中,加減乘除更是必要,髹飾工藝需要被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按需擇取遞承方法,當為明智之舉,諸如成都的“三雕一刻”,其中既有對傳統(tǒng)的遞承,亦有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再如靠“刷跡”起花的“類犀皮”,其便是對犀皮工藝的減與除。
綜上可見,在髹飾工藝的加減乘除中,根據(jù)所需,既有對“原有”髹飾工藝的加與乘,也有對“原有”髹飾工藝的減與除[9-10]。
多材g跨界之法是髹飾工藝實現(xiàn)“突破”的關鍵,在前述的內(nèi)容中,筆者已提及,髹飾工藝具有生命周期,預想令其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其需具有靈活與自由之手工藝的引導,這份引導則需多材與跨界的相融。在多材之方面,其是髹飾工藝走出新路的元素之一,其中之多材不只局限與裝飾材料,也可是胎體與底子等,無論是那個環(huán)節(jié),只要有新材的介入,均可視為多材;在跨界之方面,其是實現(xiàn)髹飾工藝具有引導性的關鍵,跨界意為將其他領域之“技”或“式”引入本領域之中,諸如金銀器與剔犀、嵌錯與金銀箔貼花、針刻與錐畫以及嵌百寶與鐫甸等等,均為跨界之舉所為的突破,古時如此,當下亦該如此。
由此可見,多材g跨界是髹飾工藝得以突破的重要方法,該種方式,不僅是以模仿所跨之界的技法與形式,而是使其融入本領域之中以達創(chuàng)造性之目的。
髹飾工藝作為中國文化的外化之一,對其之的遞承并非定式,而需在突破中予以發(fā)展,匠人式的遞承固然重要,但在進行實踐操作之前,需了然其內(nèi)所承載的造物理念,可見,構建遞承與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實為必要之舉。首先,筆者提出了中國髹飾工藝的審美觀,即工藝觀,其是主觀群體對髹飾工藝在遞承與發(fā)展方面的觀點與看法,可見,工藝觀的提出是實現(xiàn)髹飾工藝“有根”的第一步;其次,筆者以“知行學”為髹飾工藝遞承與發(fā)展的方法論,其作為以“找尋思想”為主的方法論,與以“找尋規(guī)律”為主的方法論截然有別,前者可令文化具有引導性,從而實現(xiàn)髹飾工藝之生命周期的延續(xù);最后,筆者在遞承與發(fā)展方面提出三種方法,即有根·多元、加減乘除與多材g跨界,三者是工藝觀與知行學下之產(chǎn)物。
[1]柳冠中.設計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孔壽山,金石欣,楊大鈞.技術美學概論[M].上海:上??萍汲霭嫔?1992.
[3]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生活g讀書g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張?zhí)煨?中國當代藝術家具的方法論[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4,(06):22-23.
[6]張?zhí)煨?中國藝術家具概述[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3,(09):18-21.
[7]許麗娟.古典家具圖案裝飾構圖形式淺析[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7,(11):30-31.
[8]朱琦.傳統(tǒng)漆器裝飾元素在現(xiàn)代家具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J].家具與室內(nèi)裝飾,2017,(11):88-89.
[9]趙得成,沙穎.古器物的地域意象提取與產(chǎn)品地域性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02):131-135.
[10]李通.源于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創(chuàng)家具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16):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