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鈺 婕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1)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清政府與西方列強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允許了各教會在中國傳播辦學的合法性。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青島淪為德國殖民地之后,各宗教勢力更是日益擴張,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繼在青島辦學傳教,至建國初期,先后有德華中學、禮賢中學、崇德中學、圣功女子中學等十余所學校創(chuàng)立,其中崇德中學的音樂教育在這些教會學校中獨具代表性。
崇德中學的前身是明德中學,由美國基督長老會聶克林夫人捐助,于1911年在青島陽信路設立。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因組織反日活動被迫封閉。第二年復校后,由王守清擔任校長,招收學生40余名,看重宗教教育。1923年由于與美國學校學生在壘球賽中發(fā)生沖突,明德中學被迫停辦。1926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膠東區(qū)會重新辦學,明德中學又改為膠東中學。直至1929年7月,學校正式定名為“青島私立崇德中學”,增設高中部,開設化學、物理、宗教、代數、音樂等課程。學生除日?;菊n程外,還被要求參加每周的基督教禮拜儀式。1932年王守清逝世后,由王文坦接任校長一職,至1933年,學生增至二百五十余人,教員增至十七人。日占時期,敵偽在學校增設日語課,干預教學活動。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停辦一年后,于第二年復辦。直至解放后,由青島市政府接管,與教會脫離關系,并更名為青島第十一中學。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教會學校時代落下帷幕。
建校之初,崇德中學力求“以‘基督化’之精神施道德教育,以造就中國青年”,這一辦學目的間接的映射在課程設置上:教會學校的學生大都為宗教子弟,因而音樂課教授的主要是宗教歌曲、西方樂理知識和音樂史等課程,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全校師生還被要求每天的第二至四節(jié)課作“禮拜”儀式,內容一般為讀經,唱經文歌和祈禱。1933年改制后,學校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授課,據〈崇德學報〉“民國二十四年崇德中學初級中學各學期每周各科教學時數表”顯示:音樂課程為學校必修課程,每周授課兩課時,與地理、歷史、公民等課程相同,在總課程數量上來看比重具有一定分量,可見音樂課程在當時備受重視。四十年代之后,音樂課程內容的宗教色彩較之前有所減弱,據“青島崇德中學三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進度表”部分內容來看,這一時期,音樂主修課的教學內容變更為順應當下時代背景的進步歌曲,總體來看授課內容主要分為音樂理論,發(fā)音練習和名曲欣賞三部分,取消了西方音樂歷史課程。但除主修課之外,崇德中學仍為有較好音樂基礎的學生開設以宗教歌曲為內容的選修課,并聘請國內音樂造詣較深的名師以及國外傳教士聯合授課,從這一點又可以看出崇德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第八周第七周第六周第五周第四周第三周第二周第一周班 級高中第三級第二班教師普通樂理,軍旗飄揚發(fā)音練習復習歌曲名曲欣賞,勝利進行曲名曲欣賞,勝利進行曲發(fā)音練習復習歌曲普通樂理總理紀念歌普通樂理,總理紀念歌發(fā)音練習,名曲欣賞科目鄧余鴻音樂
除音樂課程之外,崇德中學的音樂課外活動也極其的豐富多樣,學生們自發(fā)組建各種音樂社團,既有四、五人的崇德民樂社,也有二十幾人的西洋管弦樂隊,各個社團每周有一至兩次的固定練習時間,學校聘請中外名教師授課,及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其中崇德口琴社在區(qū)、市級比賽中七次獲獎,崇德學校合唱團多次參加市級展演活動,其次為促進與其他學校的音樂交流,崇德中學還積極組織參與外校的音樂聯合會、音樂座談會等。據“青島市教育局第一屆中等學校聯合音樂會第一次座談會記錄”來看,會議內容包括“演奏項目規(guī)定案”、“大會樂器用具”、“各校募加節(jié)目登記期限如何規(guī)定案”等內容,這些音樂活動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教會學校增設音樂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將音樂作為媒介傳播宗教,因為音樂最容易抓住人們內心,感化其心靈,不可否認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教會音樂教育的出現,也在潛移默化中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教會音樂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其中包括著名鋼琴家姐妹花王重生和王復生等,這些人為西洋樂器,尤其是小提琴和鋼琴教育在青島的傳播與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其次教會學校音樂教育的出現,帶來了管弦樂、交響樂等西方音樂體裁形式,同時也帶動了青島地區(qū)學堂樂歌音樂,以及西洋理論的學習,這些新元素都推動了青島新音樂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