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勵 楊歡 高一 甘立強 王華 任發(fā)亮
400014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皮膚科 兒童發(fā)育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兒童發(fā)育重大疾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患兒男,4個月23 d,因發(fā)現骶尾部皮膚缺損4月余于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皮膚科就診?;純撼錾蠹议L發(fā)現骶尾部有米粒大小皮膚缺損。皮損隨患兒生長逐漸增大,就診時缺損1 cm×1 cm,深度無明顯變化。患兒無大小便失禁,無運動障礙。否認家族中有遺傳病史。體檢:一般情況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下肢被動運動無哭鬧。皮膚科情況:骶尾部1 cm×1 cm圓形皮膚缺損(圖1),深0.2 cm,基底見白膜,缺損邊緣見0.5 cm淺紅斑,未見毛發(fā)、滲液,按壓無哭鬧。輔助檢查:骶尾部彩超提示皮下異常低回聲結構,該結構經一迂曲管與椎管相通連;該區(qū)域腰椎椎管前壁異常回聲結構附著,其內以纖維脂肪成分為主,該結構與脊髓緊貼,脊髓末端位置下移,綜合聲像圖提示脊髓栓系。脊柱核磁共振成像(MRI,圖2):脊髓栓系,椎管內脂肪瘤,脊髓低位,骶尾部正中脂肪層內見線狀低信號達皮下。
診斷:腰骶部脊髓栓系綜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脂肪瘤型。
治療:于本院神經外科行顯微鏡下脊髓栓系松解、脂肪瘤切除術、骶尾部竇道切除術。術中見骶尾部中線區(qū)一1 cm×1 cm圓形皮膚缺損,為一管道與椎管內相通,連接于骶段硬脊膜外椎管內;腰4至腰5段脊髓之棘突及椎板完整,骶1段脊髓豁開,與皮下管道相通;圓錐位置低下,位于腰4水平,圓錐末端可見脂肪瘤,2 cm×1 cm,與終絲混合延伸至硬脊膜囊外,張力較高,松解后脊髓回縮2 cm。術后將脂肪瘤送病理檢查:所送組織為纖維脂肪組織,纖維增生玻璃樣變及黏液變,散在少量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圖3)。
討論TCS是1976年由霍夫曼提出,用來描述一系列椎管下段脊髓圓錐被各種異常的結構牽拉[1],使脊髓活動和發(fā)育受限,從而導致運動和感覺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情況。有神經組織外露的病例可由小兒神經外科醫(yī)生診斷,但閉合的神經管缺陷因常伴有皮膚異常而首先就診于皮膚科醫(yī)生。在新生兒和嬰兒期,TCS可僅有皮膚表現[2]。Schumacher等[1]發(fā)現,出現癥狀1年內進行手術比1年后手術癥狀改善的程度提高24%。王賢書等[3]對700例脂肪瘤型TCS患兒進行分析后認為年齡越小,脊髓受牽拉時間短、程度輕,因此早期尤其是6個月以內手術,術后患兒神經功能改善明顯。本例患兒表現為腰骶部皮膚發(fā)育缺損,由于皮損位于正中線,考慮可能合并脊柱畸形,行B超和MRI提示可見皮膚竇道和低位圓錐、脂肪瘤,術中發(fā)現該竇道與椎管相通,并且圓錐末端可見脂肪瘤,證實該病為TCS。
圖1 患兒骶尾部皮膚缺損
圖2 患兒矢狀位脊柱MRI T1加權像,脂肪瘤(白色箭頭),竇道(紅色箭頭)
圖3 脂肪瘤組織病理纖維增生,玻璃樣變及黏液變,散在少量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HE×400)
[1]Schumacher WE,Drolet BA,Maheshwari M,et al.Spinal dysra?phism associated with the cutaneous lumbosacralinfantile hemangioma:a neuroradiological review[J].Pediatr Radiol,2012,42(3):315?320.doi:10.1007/s00247?011?2262?5.
[2]Sewell MJ,Chiu YE,Drolet BA.Neural tube dysraphism:review of cutaneous markers and imaging[J].Pediatr Dermatol,2015,32(2):161?170.doi:10.1111/pde.12485.
[3]王賢書,景世元,曹紅賓,等.小兒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綜合征700例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4,35(5):390?393.doi:10.3760/cma.j.issn.0253?3006.2014.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