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江 奚敏芬(通訊作者)
(1蘇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疾病防治中心檢驗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臨床研究指出,肥胖將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也可能引發(fā)早死、致殘等情況,已經上升為一類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分析導致肥胖癥的因素多種多樣,且認為是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中風、癌癥等的危險因素[2-3],為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中年人體質指數(shù)與高血壓、血脂及血糖之間的關聯(lián)性,詳情如下。
抽取至本院體檢的中年人群500例(2016年6月—2016年10月),醫(yī)護人員同所有受檢者詳細講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意義等,所有受檢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包括男性262例,女性238例,年齡21~58歲,平均(39.52±2.24)歲。
對所有受檢者進行嚴格的體檢,要求受檢者入院后稍作休息,在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由專業(yè)的人員進行體檢。
體質指數(shù)(BMI):依據體檢者的體質量、身高進行計算,其中正常表示BMI低于24kg/m2,超重表示BMI≥24kg/m2且<28kg/m2,肥胖表示BMI≥2828kg/m2。
血壓:選擇袖套式血壓計,其中高血壓表示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Hg,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Hg。
血脂、血糖:連續(xù)禁食8~12h,之后收取靜脈血液標本,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其中若血清膽固醇(TC)≥6.22mmol/L、三酰甘油(TG)≥2.26mmol/L,出現(xiàn)任何一種情況則表示為高血脂賦值1,正常為0。
糖尿病(DM)表示FPG≥7.0mmol/L或者(和)存在糖尿病病史。
選擇SPSS17.0的統(tǒng)計學軟件記錄本次研究涉及的相關資料,若組間數(shù)據差異顯著以P<0.05進行表示。
表1可知,男性受檢者的超重與肥胖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女性,P<0.05;男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P<0.05。
表1 不同性別受檢者指標的檢出率分析[n(%)]
表2可知,所有受檢者中,超重與肥胖的共有231例,稱之為異常組,另外的受檢者為正常組,異常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檢出率相比正常組均明顯較高,P<0.05。
表2 不同BMI受檢者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檢出率分析[n(%)]
中年人群屬于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力量,承受的社會壓力較大,尤其對于男性來說,每日工作繁忙,對于個人的身體健康不是十分關注[4]。本次研究結果指出,中年男性超重與肥胖的發(fā)生率為65.65%,明顯高于女性受檢者的24.79%,且男性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檢出率相比女性也明顯較高。
另外本次研究結果指出,隨著BMI的增加,將會明顯遞增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率,其中對性別、年齡、血脂進行有效控制后,超重與肥胖仍然是造成三高的關鍵因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超重與肥胖的發(fā)生率相比女性更高等因素導致,且在崗的男性比較不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差的保健意識,日常應酬較多,生活方式不是十分健康等[5]。且在崗的男性中年人群的健康狀態(tài)不是十分樂觀,應不斷加強其健康意識,發(fā)放健康生活手冊,將其健康觀念增強,建立正確的健康態(tài)度,將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進行轉變。具體為:醫(yī)護人員可囑咐受檢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控酒,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tài),多攝取新鮮的瓜果蔬菜,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每日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便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控制自身的體重,減少肥胖與超重的發(fā)生率,定期至醫(yī)院進行體檢,便于了解身體健康程度,可通過報紙、新聞、廣播等形式了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險因素,做好積極的預防措施。
綜上情況可知,積極控制體質量,有利于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情況,意義重大。
[1]劉鵬飛,趙秋芝,陳華娟,等.湘潭市體檢人群體質指數(shù)與血壓、血脂、血糖、血尿酸探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18):72-73.
[2]杜秀霞.健康體檢人群體質指數(shù)(BMI)、血壓、血脂及血糖的異常狀況分析[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1):8-9.
[3]李瑛,朱燕波,史會梅,等.519例體檢者體質指數(shù)與血壓、血脂、血糖及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關聯(lián)性[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6):626-628.
[4]張曉雨,王曉華,葉良平,等.健康體檢超重人群體質指數(shù)與部分健康指標關系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2):99-102.
[5]蘇健,向全永,呂淑榮,等.成年人體質指數(shù)、腰圍與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關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7):69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