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中國的哲學、美學或是文學藝術領域,都透露著尚“淡”的思想特征,在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生活中也都散發(fā)著“淡”的精神風貌。這種自古根植于中國人性格中的元素可追溯于先秦老莊的道家思想。在道家文化中,“淡”范疇首先被用于詮釋 “道”這一概念,經過后人的繼承和發(fā)展,“淡”由形而上的理論落實為人民的生活準則和精神境界,并且被中國文人視為文藝領域最高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淡;道;自然;審美
作者簡介:姜琪(1991.7-),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2
一、“淡”是道的特征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淡”為:“淡,薄味也。從水炎聲,徒敢切”[1]。又“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醲,厚酒也”。在《管子》中也有相關描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暗边@一范疇最為普遍的內涵是形容味覺和感官體驗,而它正式深入到哲學領域則歸功于先秦老子。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淡”這一概念首先被用來描述“道”的特征。“道”是老莊思想的核心范疇,它既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也是規(guī)定世間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總稱總和,所以“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么“道”有什么特征呢?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老子看來,“道”是不可見、不可聞并且沒有特定性狀的“事物”,而這些特性都可以用“淡”這一概念來概括。老子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道家的哲學是辯證的哲學,在老子的理念中“淡”與“無味”的含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所謂“無”,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什么都沒有,而是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廣袤深意的“無中生有”。這種恍惚且介于“有”與“無”的微妙關系,恰恰是“淡”特點,即朦朦朧朧、隱隱約約、似有似無的形態(tài),它與程度強烈的“濃”和“厚”截然相反,又沒有達到“無”這一臨界邊緣。所以,道家的“無味”與“淡”實則同義,都是“道”的特征。莊子發(fā)展了老子的“淡”觀,進一步印證道“夫虛無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而道德之質,故帝王圣人休焉?!?/p>
由此看出,“道”的特征就是“淡”?!暗边@一的生理感官體驗上升為哲學范疇,被賦予了極高的哲學地位。同時,這也開啟了中國哲學對“淡”這一范疇的深入發(fā)展。
二、生活準則中的“淡”
在道家思想中,“淡”范疇不僅運用于對“道”這一形而上概念的詮釋,它也可以作用于人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方法?!独献印分姓f:“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味”就是“淡”(“道”),它落實于人類社會就表現(xiàn)出“無為”的處世態(tài)度。
“無為”是道家思想中最核心、最本質的精神特征,并且其他相關品質都是由“無為”而衍生出來。老子“無為”思想首先是針對統(tǒng)治者管理國家而提出的。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昂渺o”、“無事”、“無欲”其實都是“無為”的同義體現(xiàn)。所謂“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人要順其自然不妄為,不違背事物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以個人意志強加于百姓,不隨意干涉人民的正常生活,讓人民能夠自我教化、自由發(fā)展、自我完善,這樣才是國家長治久安,和諧穩(wěn)定的核心所在。廣義上來說,老子認為“無為”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處事方法,他提倡人們要摒棄世間的欲望,保持內心的虛靜淡泊,遵從自然的法則,既不將個人意志強加于外物,也不對受世間紛擾所迷惑。這種“淡而無為”是人們修身的方法途徑,同時也是得道之人應該具有的精神風貌。莊子接受老子的思想,對這一觀點作了補充,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得道之人,而“無己”、“無功”和“無名”皆是“無為”心境產生的效果。
老子圍繞“無為”思想又提出了一系具有“淡”(“道”)形態(tài)的基本精神和生活準則,如“致虛守靜”、“不爭”、“居下”“樸”等等。道家提出這些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此作為人們的修身方式和行為準則,從而給予人們精神洗滌和凈化,使人們達到一種完全超脫功利的審美境界。
三、“淡”在文藝領域中的發(fā)展
在中國的文化中,哲學與美學自古沒有一個明確界限,所以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中也常常體現(xiàn)出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他認為“五色”、“五音”、“五味”皆會蒙蔽人們的心智,使人體會不到真正的“道”,也欣賞不到真正的美。所以,老子在審美體驗論方面提出了“味無味”的思想。所謂“味無味”,指的是體味、玩味“無味之味”,王弼稱這種其為“恬淡”之味,它具有“道”的直覺性和超功利性的特征。因此,“淡”和“無味”被用于批判“五色”、“五音”、“五味”這種世俗之美,同時也成為了道家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追求。之后,莊子又對“淡而無味”思想進行了補充和拓展。《莊子·刻意》中提到“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陳鼓應譯為“恬淡無極而眾美匯聚”[2],他認為“淡”與老子的“無味”一樣,都是恬淡的意思。曹礎基《莊子淺注》寫作“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注曰:“淡然,淡漠的樣子。無極,無限。眾美從之,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隨之而來?!盵3]由此可見,“淡然”就是就是虛靜恬淡,不刻意,也就是無為之道。莊子認為,一個人持有恬淡的心境達到極致,那么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品德自然會到來。莊子的這一思想提示人們,在審美活動中,要想獲得世間之美,擁有欣賞美的眼睛,就要做到“淡然無極”,即保持內心恬淡、不為外物功利所牽絆的超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擁抱萬物,發(fā)現(xiàn)世間之大美,與道冥合,實現(xiàn)“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徐復觀說:“莊子思想的出發(fā)點及其歸宿點,是由老子想求得精神的安定,發(fā)展而為要求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精神的自由王國”,“而此種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莊子本人來說是‘聞道、是‘體道、是‘與天為徒、是‘入于寥天一”。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也指出“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4]道家以“淡”為美的思想深刻的影響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和審美的發(fā)展,其中晉代陶淵明之詩被立為“清淡之宗”;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提出以“沖淡”作為最高的詩學境界;宋代蘇軾提出了“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這些思想都是繼承了老莊的尚“淡”美,對中國古典美學的豐富和發(fā)展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道家的“淡”范疇具有深的意義和內涵。首先,它是“道”核心思想“道”之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道”恍惚朦朧,介于“有”與“無”之間的特點。在人的生活方面,它又體現(xiàn)了“無為淡泊”的行為準則。最后,在審美領域,道家提倡“無味”、“恬淡”的審美觀和審美心胸??傊?,道家的“淡”范疇在我國文化的豐富發(fā)展和人生境界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國精神文化的瑰寶。
注釋:
[1]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84.
[3]曹礎基.莊子淺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0:225.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