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
“十三五”時期是陜西省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決勝時期。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的審計成果既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實務體現,也是國家深化全面改革成果的最佳證明,因此應切實搞好政策落實跟蹤審計。
一、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現狀分析
第一,審計風險大。由于重大政策措施實施部門眾多,建設項目情況各異,涉及政策、財政、建設、運行等多方面內容,隨著國家大力扶持產業(yè)發(fā)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政策的相繼出臺,審計任務勢必會更加艱巨。一方面,傳統(tǒng)審計中培養(yǎng)的審計人員更擅長財務數據的審查,對宏觀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缺乏前瞻性;另一方面,政策落實情況多體現為文字性書面材料,審計證據多依賴被審計單位上報數據,因而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以上狀況導致審計人員在評估重要性和分析審計風險方面產生盲點,增加審計風險,弱化審計風險可控性。
第二,問題整改反饋難度大。跟蹤審計的目的在于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夠真正貫徹落實惠民政策為要求,因此需要定期對被審計單位查出問題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確保政策落地。時效性是跟蹤審計的本質屬性,受控于上級部門要求落實的期限,需要審計人員準確把握時間節(jié)點,抓住審計重點,迅速核查政策措施是否落實。由于跟蹤審計的審計對象多、持續(xù)性長、動態(tài)性強,而審計報告又是以書面材料形式呈報,又需要經過一系列審計業(yè)務會議流程通過,兩者的時間差導致無法突出重點并且反饋滯后。
二、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階段重點
(一)審計檢查階段。區(qū)別于傳統(tǒng)審計單一核查賬目方法,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檢查文字材料是否貫徹政策精神、專項資金是否及時撥付項目、詢問政策執(zhí)行完成程度、實地考察建立項目基地等方式,查出主要問題,提出審計建議,責成責任主體盡快整改。跟蹤審計的實際意義在于監(jiān)督國家各部門政策精神領會情況、財政資金運用情況,作為執(zhí)法部門對違規(guī)問題進行揭露。此階段核心內容為查找政策落實不到位等違規(guī)問題、查出違規(guī)金額或未按規(guī)定及時下撥資金數額,通過以上兩點衡量審計質量較為符合政府審計的職能特色。
(二)審計報告階段。出具書面的季度性綜合審計報告,是政府審計機關體現職能價值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審計質量的物質承載基礎。數據來源多為被審計單位提供。在現階段研究背景下,跟蹤審計的審計報告中包含了基本情況概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和審計中發(fā)現的主要問題以及往期審計問題整改情況。本級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通過報告中查出問題、審計意見和建議詳細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分析判斷該政策出臺的必要性和實效性,為下一階段政策修正提供理論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審計整改階段。跟蹤審計注重時效性,特別是針對查出違規(guī)問題,需要迅速整改,并且盡快完成政策落實。以被批示、采納審計報告意見數和被審計單位實際上繳財政罰款作為衡量審計質量的指標具有現實意義,最為直觀地體現了審計成果。審計報告被批示和采納是本級領導、上級審計機關認可審計結果的表現,這是以提出準確可靠、具備可行性審計意見為前提的。被審計單位實際上繳財政罰款是可被量化的實際指標,在依照法律法規(guī)做出審計決定后,能夠直觀、具體體現審計工作成效。
三、當前完善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對策建議
(一)拓寬思路,實現資源整合。追求時效性的跟蹤審計不僅需要及時查擺政策落實情況,更加需要對國家新出臺政策精準地把握和理解。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既擁有審計業(yè)務技能,又關注了解時事政治。但是,面對人員短缺、審計任務量大的客觀矛盾,基層政府審計機關很難兼顧。因此,從審計檢查階段的行為主體出發(fā),在現有機構編制不變的前提下,將全省或全市的審計機關人員納入跟蹤審計人員庫,根據業(yè)務屬性分類,以擅長的審計業(yè)務性質為單位組成審計小組,再以每個季度不同的跟蹤審計工作重點進行人員調配。政府機關審計人員都是以不同的審計類型設置崗位,諸如經濟責任審計、行政事業(yè)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財政金融審計、企業(yè)審計、農業(yè)與資源環(huán)保審計等,術業(yè)有專攻,審計人員都會重點關注相關業(yè)務最新的政策動態(tài),針對跟蹤審計每個季度不同的審計方向,抽調相關審計人員,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提高審計質量從而降低政策培訓和政策滯后性的風險。
(二)加強整改,強化問責機制。追求結果性的跟蹤審計,其審計質量是業(yè)務工作的衡量標尺,審計結果是實現審計質量的有效體現,也是本級領導和上級審計機關參考的唯一途徑。首先,國家出臺政策涉及的所有職能部門應該建立任務清單制度和政策落實清單制度,定期向審計機關報備,這就優(yōu)化了跟蹤審計的外部環(huán)境,減少審計人員熟悉政策的基礎性步驟。其次,從審計報告階段和審計整改階段出發(fā),跟蹤審計結果提出的需要整改問題以及提出的審計意見和建議務必真實、可行,持續(xù)公開審計結果,提高本級領導和上級審計機關的認同度和關注度;加大對跟蹤審計發(fā)現問題的檢查和通報力度,提高被審計單位的重視程度。建議把達到一定數額的資金未落實情況和惰改、盲改和不改的突出問題與領導干部的考核和升遷結合起來。
(三)轉變模式,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F階段跟蹤審計仍然以政策是否發(fā)文、政策涉及財政資金為主,沒有完全達到衡量績效的水平,審計范圍狹窄、審計證據獲得單一,督促職能未能發(fā)揮作用。建議建立重大政策措施大數據,形成環(huán)保、規(guī)劃、國土、農業(yè)、水利、財政等各部門的聯合協(xié)作機制,形成任務完成清單并及時更新,與不同審計類別人才庫呼應,全面拓展跟蹤審計內容。大數據庫具備海量政策信息存儲、數據檢索、篩查、分析、比對和記憶功能。大數據技術的推廣,可以有效解決重大政策措施數量多、審計全覆蓋和審計人財物資源短缺的矛盾。同時,建議及時更新計算機審計軟件,提高軟件間的匹配程度,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實現從政策措施數據篩查、被審計單位政策落實情況比對、計算機審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全過程大數據背景審計,通過分析數據,再根據不同政策類型建立審計評價標準,為今后的跟蹤審計提供豐富的審計重點評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