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海歸戰(zhàn)略科學家,他的歸國讓某國航母編隊后撤100海里,為我國“巡天探地潛?!碧钛a多項空白技術(shù)。2017年1月8日因膽管癌去世,享年58歲。
黃大年,1958年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教授。歸國七年,他帶著團隊突破一個個技術(shù)難點,在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技術(shù)裝備項目上,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fā)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路程。
許多了解黃大年的人早就在擔心他的身體。他平均每年要出差130多天。每天晚上兩三點睡,沒有周末。一天休息5個小時,有時只有3個小時。僅2016年下半年,他就昏倒過三次。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辦公室暈倒,醒來后布置完工作,又忙著去趕火車,之前他連續(xù)三個晚上通宵工作。11月28日深夜,北京飛往成都的航班上,因為腹部疼痛,他暈過去兩次。
1996年,黃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在英國,他的工作順風順水,他是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fā)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有一座花園洋房,學醫(yī)的妻子開了兩家診所,女兒念著大學。2009年4月,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院長劉財給黃大年發(fā)送了國家“千人計劃”的材料,該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引進頂級人才。黃大年第一時間就給劉財回了電話,明確表示希望回國。“現(xiàn)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jīng)驗、技術(shù)、想法和追求回來?!?/p>
作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世界頂級科學家,黃大年研究的是一種尖端而敏感的技術(shù),可以“透視”地下——可以研究地質(zhì)災害的發(fā)生機理、尋找礦藏,也可以將深藏地下的軍事基地和洋底潛行的潛艇一覽無遺。
那時,我國這項技術(sh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而英美等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實際應用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黃大年那么“拼命”工作。他急切地希望中國追趕的腳步可以快一些。曾經(jīng)因為一次會議有人遲到,憤怒的他當場摔了手機。他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人非鋼鐵所鑄,積勞必定成疾。
2017年1月4日傍晚,黃大年失去了意識,而在此時,遠在倫敦的女兒分娩,外孫誕生了。
1月13日,長春大雪,來自國內(nèi)外近八百名各界人士參加了黃大年遺體告別儀式。
“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一天?!睂W生喬中坤說。
素材運用方向: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黃大年的事跡適用于“國家利益”“偉大的品格”“遠大的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