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文,楊衛(wèi)東,高法堂
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醫(yī)院普外科,吉林松原 131100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儲備減低,對麻醉及手術要求比較高,麻醉手術液體治療的目的是維持細胞外液和循環(huán)容量穩(wěn)定,減輕麻醉及手術創(chuàng)傷失血對機體的不利影響。但在手術治療時,輸什么液體、如何輸注對手術效果的影響至今尚無定論[1]。此次為了分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應用液體治療的術中狀況和術后康復效果,對促進疾病康復和提高其晚年生活質量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入院行腹部手術的60例老年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與研究組,每組20例。對照組女性患者9例,男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最大80歲,最小63歲,平均年齡(75.85±2.21)歲。觀察組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0例;患者年齡最大79歲,最小61歲,平均年齡(74.57±2.74)歲。研究組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0例?;颊吣挲g最大79歲,最小 64歲,平均年齡(75.04±2.05)歲。對照組、觀察組與研究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相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鈉100 mg,常規(guī)開放靜脈通路,每組患者在輸注液體時速度相同,按5 mL/(kg·h)輸入目標液體。采用咪達唑侖、異丙酚、芬太尼、維庫溴銨麻醉誘導,維持麻醉選擇異丙酚、瑞芬太尼。對照組液體輸入選擇晶體液(乳酸林格液),觀察組液體輸入選擇膠體液(琥珀酰明膠注射液),研究組則晶體液和膠體液各一半(乳酸林格液與琥珀酰明膠注射液各一半)[2]。
記錄三組患者麻醉誘導前(T0)、誘導后(T1)、術中(T2)及術后(T3)的循環(huán)動力數(shù)據(jù),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隨訪患者術后康復指標。
為確保此次治療研究的準確性,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來完成該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等級資料采用 t檢驗,用(±s)表示,年齡、性別、例數(shù)以及其他相關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構成比(%)或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與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循環(huán)參數(shù),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觀察組、對照組和研究組的各時間點術中循環(huán)參數(shù)變化(±s)
表1 對比觀察組、對照組和研究組的各時間點術中循環(huán)參數(shù)變化(±s)
指標時間HR(次/min)MAP(mmHg)CVP(mmHg)對照組T0 T1 T2 T3觀察組T0 T1 T2 T3研究組T0 T1 T2 T3 89±15.2 103±14.3 3±3.5 80±15.5 69±14.6 4±2.5 90±14.3 98±26.3 4±2.8 78±14.5 69±18.2 4±3.8 84±15.1 102±16.5 3±3.9 79±14.6 69±14.7 4±3.0 88±13.9 90±25.8 4±3.6 70±14.6 69±16.2 4±3.6 88±15.3 99±21.3 2±4.2 79±13.7 67±18.1 3±2.7 89±16.3 93±24.3 3±2.9 71±14.9 69±16.6 3±4.1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與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高血壓1例,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1例,觀察組術后出現(xiàn)高血壓1例,傷口愈合不良3例,心力衰竭1例;研究組術后出現(xiàn)心律失常1例,傷口愈合不良1例,高熱1例,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與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對照組術后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2.5)、(3±1.5)、(4±2.5)d及(18±2.5)d。觀察組患者術后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1.8)、(3±1.6)、(4±2.1)d 及(17±3.5)d。 研究組患者術后開始排氣時間、開始排便時間、拔胃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1.5)、(3±2.0)、(4±1.5)d 及(16±1.8)d。 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3]。老年患者面臨腹部手術時,術前及術后患者心理負擔、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產(chǎn)生應激反應,但是患者承受麻醉和手術的應激能力較差,術后愈合能力也低于青年人,再加上很多老年患者多不同程度的伴有其他慢性病,面對臨床手術治療很容易出現(xiàn)術中循環(huán)容量不足等情況,腹部較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及過長的手術時間,增加了老年患者的手術風險。手術時輸注大量液體,會改變麻醉、肌肉松弛等指標,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影響也較為明顯。液體治療是影響術后康復情況的指標之一[4]。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容量復蘇時,大量輸入晶體液可因組織腫脹而影響氧的彌散,有利于傷口愈合,但同時也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膠體液的輸注可改善內臟灌注等指標,對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維持術中循環(huán)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將晶體液與膠體液相結合應用,對腹部手術患者的麻醉和術后康復無明顯不利影響,對患者術后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5]。
綜上所述,晶體液、膠體液和晶膠液均能維持術中循環(huán)功能,晶膠組能更好的維持動脈pH值,晶體液和膠體液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對患者術后康復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