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振軍
【作文題】(長沙市2017屆高三聯考)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為激勵子女經常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蘇州一家護理院推出了“獎孝金”管理制度。這項制度規(guī)定:子女兩個月內到護理院探望父母長輩超過30次,就可獲200元現金抵用券,“獎孝金”現金抵用券,可以在繳納老人相關費用時抵用。
據媒體報道,自從“獎孝金”制度推出后,許多子女前來看望老人的頻率明顯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個星期來一次,現在變?yōu)閮扇靵硪淮?,以前兩三天來一次,現在幾乎天天過來探視。
然而,在一家門戶網站所做的調查中,近半數網友認為護理院沒有必要設立“獎孝金”制度。
面對護理院此舉,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這則材料作文屬于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護理院推出“獎孝金”制度,第二個是寫這種制度推行后的效果,第三個是網友認為沒必要設立“獎孝金”制度。
那么,我們該怎樣審題立意呢?通過對材料三個方面的概括,我們自然得出以下兩種觀點:
1.設立“獎孝金”制度是有必要的,值得肯定。
蘇州這個護理院為了鼓勵子女探望父母長輩,推出了“獎孝金”制度,這是對孝順行為的一種鼓勵,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長輩的牽掛與感恩,進而實行孝道?!蔼勑⒔稹敝贫仁呛霌P正氣的一次有益嘗試,它能充分體現孝順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獎孝金”制度值得肯定。而子女看望老人的頻次增加就是最好的證明。
2.設立“獎孝金”制度是沒有必要的,持否定態(tài)度。
子女看望護理院的長輩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不應該出現有“獎孝金”就多去幾次,沒有“獎孝金”就少去的情況。要知道,孝順是發(fā)自內心的,也是親情的一種自然流露,更是傳承文明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們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更不能讓金錢讓我們的孝道變了味道。因此,設立“獎孝金”制度沒有必要。
在寫作時,我們不管選取哪個角度,都應該要言之成理,論據充分,自圓其說。
【作文示例】
以“金”驅使慰寂寥一考生
若本應視為清蓮的親情染上銷臭,怎能使其一塵不染如初?
若徒為金錢推崇孝道,怎能真正慰寂寥?
在這人心不古的年代,“敢為人先”被換成了“敢為金先”?!坝绣X能使鬼推磨”,這話一點不假,連探視父母,也要在“金”的驅動下才肯去!臥冰求鯉,老萊娛親等佳話全被拋之腦后,這獎孝金哪里是在獎勵孝?分明是在助紂為虐,助長了這股為金錢驅使的囂張氣焰!
為金驅使的情感,是不純的,親情當是一個人心中最珍視的情感,父母哺育我們成人,實屬不易,應當讓他們老有所依,而命運是,被送進療養(yǎng)院不說,就連來探望的次數也是寥寥可數,如此何來慰寂寥?
對待最應珍視的情感,只憑金錢如何真實?巴爾扎克有言:“金錢填補不了任何情感的空虛和人格的缺陷?!迸c山巨源絕交的嵇康,寧死也不愿諂事佞幸,以求得微薄的俸祿;居里夫人將鐳饋贈給了全世界,自己卻甘愿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們心中摯愛,是自由,是學問,而非金錢,如此才能慰寂寥,用最珍貴之物填補內心的寂參。
若俯仰一世,只單為一“金”字,又有何益處?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斷奔跑,只在乎遠方的風雨兼程與專注于腳下的跑道,忘記了呵護至深的父母,丟棄了他人對你的好,只是為金驅動著,奔跑著,金礦在哪兒我就去哪兒。直到有一天,發(fā)現以為永遠也不會沾上塵埃的親情也得靠金錢得以記掛與維系,會不會有“滿面霜,淚千行”的嗟嘆?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情,而非“身外之物”。長此以往,為“金”奔馳的人,也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只會僵硬的呼吸與機械麻木地抬髖腿蹬地罷了。親情,又有什么重要呢?為了錢,天天去看看就行了,至于心中是否還殘存著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去的,又有什么重要呢?
除了錢,又有什么重要呢?
還要說,“獎孝金”,是在錯誤的時間,給予錯誤的人,一個錯誤的機會。若只是為錢而來,那與不來,又有何區(qū)別呢?毫無真情實感,不必慰寂寥,也無法慰寂寥。
以“金”驅使慰寂寥?
做夢!
[點評]
文章觀點鮮明,結構謹嚴。針對“獎孝金”制度作者在開篇以“若……怎能……?”這樣的假設形式提出疑問,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獎孝金哪里是在獎勵孝?分明是在助紂為虐,助長了這股為金錢驅使的囂張氣焰!”這樣的觀點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為了完全否定“獎孝金”制度,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從“為金驅使的情感是不純的”“對待最應珍視的情感,應用最珍貴之物填補內心的寂寥”等方面來論證,并鮮明地指出欲以“金”驅使慰寂寥是護理院在“做夢”,很好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邏輯結構清晰謹嚴。
語言流暢,富有個性。作者的語言功底深厚,文章寫得生動、流暢,俗語、時文、典故等內容信手拈來,體現其駕馭語言的能力,突出個性特征。
“物質化”的悲哀
一考生
“獎孝金”的出現、“微博打賞”的興起、朋友圈中“給紅包看照片”的流行,這些不僅讓我們感嘆日常生活的“物質化”。誠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物質化”不可避免,但當我們切身體會到“萬事朝‘錢看”的尷尬時,“物質化”的悲哀也擾動我們日益空虛的心靈。
護理院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為了讓老人多擁有一些親人的陪伴,這種激勵制度在短期內十分有效可行。但從長遠角度看,實在是不可取。不知他們是否有想過,那些孤獨而敏感的老人得知一切后,會是怎樣的傷心?不知他們是否有想過,那些真正關心體貼的兒女被“表揚”后,會陷入怎樣一種“道德陷阱”?真正的孝道,如何用金錢來衡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一的“孝”文化,難道也要被“物質化”,被當作商品來販賣嗎?
答案顯而易見。
“物質化”無過,犯錯的是人心的“物質化”。前段時間爭論很大的“扶不扶”問題便是其中之一大體現。摔倒的老人,扶起來,害怕被敲詐;不扶,于心里也過意不去??蛇@原本不過是一次意外,竟讓全社會的心都動搖!大家都害怕被索賠,害怕被誣陷,所以有了老人倒地多個小時竟無人理睬。在生命和賠款間,人們竟作不出正確的選擇了,對財物的重視超過了對生命的重視。這樣的“物質化”,豈不可悲?
我們無法阻止社會的“物質化”,可我們的心靈不能被“物質化”!“物質化”的心靈,既無法感受詩仙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也無法感受詩圣杜甫“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社會責任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才是中華民族應有的胸懷。護理院若要解決這一矛盾,最根本的還是要真正喚醒親屬們的孝心和真心。這份孝心與真心和錢扯上關系,變得“物質化”,就好比放壞了的雞湯,縱使原本再有營養(yǎng),變了味,也就再難以下肚了。
護理院激勵家屬的行為不就好比當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嗎?文化是植根人民和社會的,發(fā)展大眾文化,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人民的主體意識,將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物質化”既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只為物質奮斗的人生,談何價值?只擁有物質的人生,談何幸福?
雪是冷的,掃雪人的心是暖的;石頭是硬的,雕刻者的心是柔軟的。他們的全神貫注與用心良苦,是“物質化”的對立面。
別讓“物質化”成為一片揮不去的陰霾,籠罩在人們的上空。用愛與奉獻化為陽光,而不是只站在角落感到悲哀。
[點評]
辯證說理,條分縷析。針對“獎孝金”制度,作者并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先肯定其出發(fā)點是好的,然后從“獎孝金”背后所反映出的“物質化”現實,指出這種“獎孝金”制度從長遠來看是不足取的。文章辯證說理,讓我們看到作者冷靜客觀的分析背后,是思想的成熟,思維的敏銳。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從“‘物質化無過,犯錯的是人心的‘物質化”和“我們無法阻止社會的‘物質化,可我們的心靈不能被‘物質化”的層面分析,條分縷析,最后提出解決辦法“要真正喚醒親屬們的孝心和真心”,并聯系現實生活,進一步強化觀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