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時旸
從兩三年前開始,如果沒有什么特別重要和必須做的事情,我拒絕把應酬類的飯局安排在晚上。每次有人約我談事,我都會在工作地點附近約午飯。
絕大多數事情,你在一個半小時內絕對可以談妥,如果無法談妥,只能說明這根本不是一件可以在如此短時間內倉促決定的事,那就需要再行商量。更重要的是,因為下午大家都有其他工作安排,所以對于午休的時間都會本能地珍惜,效率無意間會變得很高,人們都會直奔主題,切割掉所有不必要的寒暄與閑聊。
如果約到晚上,尤其是下班之后的晚飯,在一種終于解脫的氛圍與情境之中,我們總有一種報復性的放松狀態(tài),會面時間總會被無限拉長,要談的事情卻仍然只是那一點點。
現在,無主題的純閑聊飯局,我已經極少參加了。雖然之前也經歷過不好意思拒絕邀約的階段,但現在拒絕起來已經毫無壓力,更何況我早已經確認,當我拒絕了那些之后,根本不會失去任何東西。
在剛剛開始工作的那一陣子,很多人教導我,一定要多接觸不同的人,于是我參加了無數的飯局。后來,我發(fā)現這樣做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
不要以為你去參加一個個飯局,你就擁有了所謂的人脈,如果你本身一直對他人是“無用”的,那么以nobody的身份參加各類應酬,你仍然只會是nobody。
社交性飯局其實很實際,就是一種資源交互,你沒有可以提供的資源,對方的資源也就不會傾斜到你的身上。不要以為多參加幾次,你就會改變這種平衡。你更應該做的其實是把那些應酬的時間和社交的熱情省下來,用來完善自己,當你自己變得強大,就會發(fā)現很多事情會來找你。
對于很多人來說,參加這種活動,其實是為了進入一種幻象,讓自己覺得沒有被人群拋棄,自己仍然處于“社交圈之中”。其實這不過就是安慰劑而已。我的微信上有一些工作上認識的人,你會驚奇地發(fā)現他與你朋友圈里的大多數人都相識。不過若是你仔細看看他們后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根本無法證明那些社交真的為他帶來了任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