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元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素養(yǎng),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初步培養(yǎng)準確、鮮明、生動的文風。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語文課卻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歷史課……偏離了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造成教師費心費力,學生迷瞪不會。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于文本的過度分析解讀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應對考試,就飽含激情地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補白和想象,引導學生從無字句處讀書,告訴學生要讀到標點符號里面去,要多元的、立體的、全方位的去解讀一個人物的品性,指導學生對文本逐字逐句逐段地解析,解析得讓人遐想連篇、五迷三道、神乎其神。教師講得熱熱鬧鬧,學生聽得暈暈乎乎。課文學完了,學生發(fā)出驚嘆,語文怎么這么難學??!
如人教版第十一冊《21老人與海鷗》一課,有位教師就是這樣講授的,她用極短的時間學習本課生字后,就進入了文本解析階段,重點講授了“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場面,展現(xiàn)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這一部分。她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發(fā)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2、課文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么不用“飛”呢?3、假如你是文中的其中一只海鷗,你會對老人說些什么?4、這里還兩次寫了海鷗的鳴叫,海鷗們似乎在說什么呀?5、遺像上的老人會對海鷗說些什么?學生的想象豐富,回答的天馬行空,五花八門,教師贊賞連連,有的學生說:“兩次用了‘撲這個詞,因為海鷗們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多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較好,更體現(xiàn)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庇械膶W生說:“遺像上的老人會說:謝謝你們給我?guī)淼目鞓?,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走了,請你們不要為我而難過,雖然我以后再也不能來給你們送食物了,但是你們放心,我會在天上看著你們一天天長大的,不要再難過了!”還有的學生說:“老人您不要走啊,您要是走了誰給我們喂食?誰來陪伴我們?老人感謝你每日都來陪伴我們,你一直把我們視為兒女,我們也把您當成父親。這些日子里您辛苦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謝謝您!”聽了這節(jié)多姿多彩的講授課,我不禁疑惑:這是海鷗還是人?我們難道生活在童話的世界里嗎?(太瘆人了!海鷗有這么神嗎?)本文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本課的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詞語;2、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教學重點應放在: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不應該大篇幅的深挖海鷗會想些什么,遺像中的老人會說些啥,我們怎么能肯定這些是作者要向我們表達的思想呢?既然與文本是否有關都無法確定,那么這難道不是一種驚人的閱讀浪費嗎?
語文是什么?葉圣陶先生的權威論述是:“‘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并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闭f明語文教學必須聽、說、讀、寫并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不是只注重文本的思想性,而看輕了文本的工具性。
二、忽視了對學生說、寫基本知識的指導
語文課本中的文本都是題材多樣、文質(zhì)兼美的,包含了豐富的說寫基礎知識,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就可以掌握所需的說寫技巧。我們的語文課堂恰恰忽視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說寫知識一帶而過,不重點講,不適時訓練,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文本和教學時間,教師卻占用課堂大量的時間去分析解讀文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文本的思想性,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嗚呼,我的語文!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猶如一部舞臺劇,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只要按照“導演——教師”手中的“劇本——教學設計”走,教師提問指導,學生討論交流,就可以完美呈現(xiàn)它的思想教育性,教師眉飛色舞,學生不亦樂乎,課堂熱熱鬧鬧。等到需要說寫時,教師氣得捂了嚎風,學生憋得面紅耳赤,不知如何開口,如何下筆,最后學生從《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或網(wǎng)上抄一篇了事。學生的說寫能力如何能夠提高呢?沒有扎實的基礎寫作知識,如何能寫出優(yōu)美、表達自己情感的好文章呢?
語文的素養(yǎng)靠的是日積月累,靠的是教師一點一滴的教授,學生一步一步地說寫訓練,才能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掌握熟練的語言技能,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高雅的言談舉止。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三、不重視解詞的教學
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詞語解釋,只要求在文中理解詞語的意思,這樣能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另外一碼事。由于每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學生們沒有領悟、掌握其真正的意思,說出來的話,錯誤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其中:我的其中一只左腳受傷了?!薄半y過:我家門前有條水溝很難過?!薄靶佬老驑s:我的弟弟長得欣欣向榮。”“此起彼落:我在教室里此起彼落地跳著。”一個詞語,只有記住了它的原有的意思,才能靈活運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祖慶老師對詞語教學理念的闡釋是——“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語),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染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xiàn)的鮮活元素。”而且,“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p>
我很懷念小學時的語文課,那時的課堂上,老師教我們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方法;抄寫詞語解釋(每一篇課文至少五個詞語);生字詞聽寫,詞語解釋背誦,課文背誦;作文課上老師指導我們怎樣去觀察,怎么寫出自己的喜怒哀樂,領我們欣賞的每一篇優(yōu)美的范文(老師自己寫的)……當時沒有聽說誰因為寫作哭鼻子,大部分同學45分鐘就能寫出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來,寫作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享受,原因在于老師傳授給了我們海量的詞語的原意,扎實的寫作基礎知識,沒有過度的進行文本解讀和思想教育,尊重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聽、說、讀、寫。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聚焦課堂,走進文本,揣摩語言,揣摩構段方式,理解詞語意思,拋棄對文本的過度解讀和過度思想教育,還語文一個清清朗朗的空間,讓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喜歡聽說、喜歡識字寫字、喜歡閱讀、喜歡寫作,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心靈的家園。
以上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總結了對語文教學中困惑的一點思考,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峰,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