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推進,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和教學方法也應該不斷探索和改進,以最好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樂學愛學。下面我以九年級化學教學過程中計算題專題的訓練和講解方法為例,簡要分析不同授課模式帶給學生學習的感受。
以下題為例:
有關資料介紹,制取氧氣有多種方法,其中氧化銅與氯酸鉀混合加熱,也能很快產生氧氣?,F將2.5g氧化銅與24.5g氯酸鉀的混合物充分加熱,殘余固體經冷卻、稱量、質量為17.4g。然后將固體溶于65.1 g水中,充分攪拌,過濾得到濾液和黑色的濾渣。濾渣又經過洗滌、烘干、稱量,質量為2.5g。(不考慮過程中物質的損失,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1)該反應中氧化銅起 作用。
(2)生成的氧氣為 克。
(3)所得濾液中溶質是 ,其質量分數為 。
(4)向所得濾液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6%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需AgNO3溶液的質量為多少克?(列出必要的計算過程)
在本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兩種教學模式:
(1)給出題目,學生做題,大概十分鐘時間。學生自己做題過程中教師不停巡視學生做題情況,發(fā)現學生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十非常困難,根本不會分析題意,大部分同學的答案是錯的。由于第一題解題受阻,所以后續(xù)解題也比較困難,當然其中也有可以完整解題的同學,但這部分同學畢竟是少數。十分鐘之后教師進行題目分析和講解。首先分析題目數據,將題目所涉及到的數據全部板書在黑板上,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推出2.5g氧化銅在反應前后都有,并且通過題目內容還可以推測出前后質量不變的氧化銅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也沒有改變,進而推得是催化劑,同時根據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差可求得氧氣質量,整個題迎刃而解。但學生在聽教師講解的過程中,不能保證所以學生都聽懂,并且聽不懂的同學會產生畏難情緒,進而不想學習化學計算題,覺得計算太困難。
(2)給出題目,學生做題,大概十分鐘時間,期間教師不停巡視看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樣學生也出現相同的問題,無法分析出氧化銅的作用。十分鐘時間到了之后,教師隨機抽取一名成績中等的學生給出解題的答案,教師給出對錯,并詢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學生會反應出解題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看不懂題。接下來教師不著急進行講解題目,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學生對題目理解和解題思路可能會有些差別,但經過討論,大部分同學都可以解決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疑問。小組討論進行完成之后,教師再請同學回答題目答案。這個時候大部分同學的答案都會是正確的,但教師要馬上追問,為什么答案是這樣的,學生是怎么思考的。比如第一題中氧化銅的作用,這個時候成績中下的學生可以說出氧化銅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沒有改變,所以是催化劑。但是教師繼續(xù)追問,難道質量不變就是催化劑嗎?什么是催化劑?學生回憶催化劑定義,發(fā)現不能說質量不變就是催化劑,還應該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這個時候會有同學從題目信息中分析出氧化銅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所以是催化劑。后面的題目學生也都可以自己講出來,包括生成氧氣的質量,濾液中的溶質,消耗硝酸銀溶液的質量都可以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講解題目,而是適當質疑,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討論題目,體現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的特點。最后再請學生進行總結。解題的思路是怎樣的,怎么分析題目信息的,為什么開始沒有思考出答案,而后來在討論過程中就想出答案了,阻礙學生思維向前發(fā)展的因素是什么,都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最后,教師進行通過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答案總結解題思路:1.分析題目所涉及的所有化學反應,并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表達。2.分析題目數據,提煉出純凈物的質量。3.找準題目關鍵詞。4.應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解題。教師此時應把總結的解題方法板書在黑板上,引起學生重視,同時最后再次讓學生鞏固解題方法。
通過兩種教學模式的方法對比可以發(fā)現,第一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快速解決學生問題,但學生主動參與性差,并且聽不懂的學生極有可能產生畏難和厭學情緒。達不到課堂教學深層次的要求。而第二種教學模式雖然耗時較長,但在教學過程中實實在在的解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且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來,在最后還讓學生展現了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最后通過思考討論得到的解題思維,方法。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課堂改革理念,并且教學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解決知識過程中出現的知識盲區(qū)以及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并且學生展示出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教師了解,也方便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解題思維方式的展現。比如說,教師在講題的過程中,可以告訴學生這個題目我一拿到我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我又是如何一字一句的去分析題目的,最后我怎么解決整個題目的。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現給學生看也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老師總是可以分析出正確答案,原來老師是這么分析問題的,我也可以這樣分析問題。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一個引導者和指點迷津者。在后續(xù)的中考化學復習過程中我也是采用第二種教學模式。首先讓學校復習做題,然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接下來學生自己討論錯誤題目,如果整個小組都對某個題目有疑問無法解決時,可舉手問老師,老師指導。老師在指導過程中發(fā)現某個題目大部分同學通過討論之后都無法解決時,教師再統(tǒng)一分析講解。這樣下來,每個同學都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并且自己也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來,尤其是后進生,在小組討論中慢慢解決自己的問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充分體現以生為本。
論文作者:肖祖萍
單位:宜賓市翠屏區(qū)黃岡學校
聯系電話:1528358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