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坤勝
常言道:語言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進行思維的武器。在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時,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倘若思維不清晰,則語言就不明確,表達上的不貼切和含糊就說明思想的混亂。因此,在平時教學里必須重視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應該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教師準確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語言要規(guī)范,給學生做出榜樣。數(shù)學教師對概念、法則、術語的敘述要準確,不必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和誤解。為此,教師要做到如下兩條:一是對概念的實質(zhì)和術語的含義必須有個透徹的理解。例如“除”與“除以”、“數(shù)位”與“位數(shù)”、“數(shù)”與“數(shù)字”等,如果混為一談,就違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師指導學生畫圖時說:“這兩條直線畫得不夠平行”、“這個直角沒畫成90°”等,這就違背了矛盾律;而“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shù)的就是閏年”之類的語言就缺少準確性。二是必須用科學的術語來講解。比如,不能把“垂線”說成是“垂直向下的線”,不能把“最簡分數(shù)”說成“最簡單的分數(shù)”等等。嚴謹,除了具有準確性之外,還應有規(guī)范性的要求。如說話吐字要清晰,讀題語句要分明,堅持使用普通話等。簡約,就是教學語言要干凈利落,重要的話不冗長,要抓重點,簡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說他們?nèi)菀捉邮芎屠斫獾脑捳Z;要準確無誤,不繞圈子,用較短的時間傳遞較多的信息。
二、重視訓練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 “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多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并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fā),說的能力得到提高。
1、.獨立思考。
小組討論和獨立思考本來是不矛盾的,但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困難。學習好的學生不會等其他學生發(fā)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形式。當老師提問到學困生時,他們雖然往往能夠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因此,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多有話要說、有話可說,使全體學生都得到說的發(fā)展。
2、.小組討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學家布魯鈉認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而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因此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不是教師講解,而是由4——~6人為一組的相互提問、相互幫助、共同商討,解決問題。并由該小組的小組長進行歸納整理,準備在大組交流,發(fā)表見解,小組長可以輪流交換,這樣在每節(jié)課中人人要說話,使那膽小的、口頭表達不好的學生能逐步提高。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非正式的口頭語言向非正式的書面語言轉(zhuǎn)化。
3、.大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學習熱情處于高漲,教師要因勢利導,組織大組交流,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學習的機會,從而使信息渠道全面暢通,學生的語言表達逐步得到完善,也是他們的思維得到了一次升華。大組交流時,先由一組發(fā)言、匯報,其它各組作出評價和補充,必要時,組際之間進行討論、爭辯。最后,師生共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共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并不失時地進行富有啟發(fā)性的引導,在水到渠成之際對所學的知識作出科學性歸納和總結,從而使學生非正式的書面語言向形式的書面語言轉(zhuǎn)化。
三、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敢說”。
在以往的數(shù)學課堂上,部分學生不大敢發(fā)言,其原因是由于傳統(tǒng)課堂習慣了“我講你聽”的“一言堂”。因此,為鼓勵學生敢說,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境”,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言。首先,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注意調(diào)動和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
如在”“統(tǒng)計”一課的教學中,雖然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他們接受信息比較快,愿意想象,思維活躍。課堂教學中,老師快速的報出了一些圖形,問學生知道各有幾個,學生回答肯定不知道,老師問學生怎么辦?想什么辦法?再去小組討論。教師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熱情,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就調(diào)動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可實行激勵原則,幫助學生克服害羞、膽小的心理因素,使學生的發(fā)言大膽、有序。
例如: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在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教師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量出上下兩條邊之間的距離,學生匯報得出量一條垂直的線,教師趁機問:你們知道在數(shù)學里它叫什么嗎?誰能說說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教師出示,高和底的定義。師追問:平行四邊形的高有幾條?有學生說一條、二條,教師沒有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答對了就適時表揚,肯定,最后學生通過思考終于答出是無數(shù)條。如果每次我們都設法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對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充分肯定,得到成功的體驗,學生就會對說話越來越感興趣了。
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tài)中,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發(fā)言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xiàn)出一種害怕的心理,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放心表達。
如這幾節(jié)課在課堂中教師都能做到先讓學生自言自語的說-----說給自己聽聽,然后要求他們把自己想說的告訴你的同桌----說給同伴聽聽,最后再請他們單獨發(fā)言----說給大家聽聽,幫助學生逐步的建立自信,從怕說到敢說。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教師都注意參與到小組當中,了解每個學生說的質(zhì)量,老師還進行了指導,教給他們怎樣說,并給幾個學困生創(chuàng)造了在全班說的機會,給他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樹立了自信,愿意在同學們面前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幾節(jié)課老師還利用小學生表現(xiàn)欲特強的心理特征,通過對“說得好”的同學的夸張性的表揚,激勵學生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對那些渴望表達而又力不從心的學生,我們要耐心地教他怎樣鍛煉自己的口才,多給他發(fā)言的機會。這樣久而久之那些平時不善言表的學生,膽量就會漸漸地增大,成為班級“敢說”中的一員。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 ,其中也必然有許多不成熟 ,甚至幼稚的方法,但對于學生來說只要是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 辦法就是好辦法 ,起碼對學生來說挑戰(zhàn)了自己,開動了思維.因此教師要包容, 要鼓勵。不要急于評價,更不要壓制,唯一種方法獨優(yōu).
三.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邏輯性
不少學生在做作業(yè)時做得非常漂亮,然而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卻總是說不清楚,或是詞不達意。就這一現(xiàn)象,應教他們把每一個知識用語言表達出來。思維具有邏輯性,因此,在語言表達時要有根據(jù)、有條理,前后連貫,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一定的邏輯思維順序,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條理,學會說完整的數(shù)學:
1. 1.啟發(fā)學生說算理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對于一些算理好像聽明白了,但是真的能理解嗎?要看他是不是能清楚地將意思表達出來。讓學生說一說算法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通過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利用語言,準確、明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思維將會得到提高。
2.引導學生講思路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應用題的教學。簡練的數(shù)學語言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應用題的內(nèi)容,有利于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應用題教學中,有部分學生能解題,但卻不能說清“為什么”,就是不能用數(shù)學語言清晰、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就需要從口語表達訓練著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小軍買了6支鉛筆,小華是小軍的4倍,兩人一共買了多少支鉛筆?首先讓學生觀察、感知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回答問題:
(1)求兩人一共買了幾支鉛筆,應該要知道哪些條件?
(2)未知條件,已知條件?
(3)應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
(4)問題是什么?
(5)怎樣列式?用什么方法計算?
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回答問題的這一過程,就是讓學生有條理、有步驟的分析過程,通過不斷的反復訓練學生就能把分析的過程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逐步就會使表達更加通順、流利,這說明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總之,學生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循序漸進,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積極示范引導,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使用數(shù)學語言的機會,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