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強+段亮彩
1964年的一天,江蘇如皋縣老戶莊來了一行人,聲稱是為尋找30多年前埋葬于此的一位紅軍烈士的遺骸。
領(lǐng)頭的人叫周方,如皋當?shù)厝?,紅十四軍老戰(zhàn)士,曾參加老戶莊戰(zhàn)斗。他是受張愛萍將軍(1910—2003,四川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委托,在江蘇省有關(guān)方面的協(xié)調(diào)下,由如皋縣民政部門人員陪同,專程來此調(diào)查的。
所尋烈士何許人也?
周方首先召集一些60歲上下年紀、有可能知情的村民召開座談會。周方純正的本地口音,拉近了他與鄉(xiāng)親們的距離。通過他的介紹,老戶莊人知道,他們要尋找的這位紅軍大官名叫何昆。
何昆,曾于1925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其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組織的“中國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受到周恩來的直接教誨。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為躲避敵人的追捕,他被黨組織安排到江蘇省通海地區(qū)工作。1929年冬,中共江蘇省委決定,并報中共中央批準,將在江蘇南通、海門、如皋、泰興等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組建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四軍。剛過而立之年的何昆被時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的周恩來選派任紅十四軍軍長。
1930年4月,受黨中央“左”傾盲動主義思想影響,紅十四軍軍部和通海特委決定進攻如皋縣的重要據(jù)點老戶莊。老戶莊被當?shù)厝朔Q為“老虎莊”,它三面環(huán)水,只有東面一條通道。莊內(nèi)住著國民黨的保安團、縣警察隊和省保安隊的一個中隊,人數(shù)多且武器精良。事實上,這個據(jù)點的存在,使如皋游擊區(qū)與通海游擊區(qū)的聯(lián)絡(luò)溝通十分不便,所以,紅十四軍和通海特委決定不惜代價拔掉這只“老虎”。
這是一場慘烈的戰(zhàn)斗。何昆親臨前線指揮。但是由于老戶莊溝深壘高,易守難攻;加上紅十四軍剛剛組建,武器裝備很差,致使紅軍的進攻一再受阻,戰(zhàn)斗也就更加白熱化。
當年擔任主攻任務(wù)的二大隊大隊長張愛萍在《圍攻老戶莊》這篇回憶錄中寫道:
碉堡上的敵人拼死向我們射擊,前面的同志倒下了,后面的同志跨著前者的尸體沖了上去。喊殺聲、槍聲、手榴彈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天開始亮了,我們被敵人的機槍壓制在曬谷場上。我隱藏在一個谷草堆后面,正想辦法派人去燒敵人的炮樓。何昆提著一挺機槍跑到我跟前,他臉色鐵青,兩眼憤怒地盯著敵人的碉堡,向我說:“老張,讓我來對付炮樓上的敵人,我們?nèi)舨悔s快解決敵人,如皋城的敵人一出來就不好辦了?!彼f完踏上我的肩膀,一縱身貼到谷草堆上,露出半邊身子,用手提機槍對準敵人的碉堡猛射……
突然,我感到肩上一晃,何昆從上面倒了下來,他一只手按住胸口,血像涌泉般順著指縫流了出來……為了通海勞苦大眾的解放,何昆獻出了他年僅32歲的生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倍嗄旰螅瑥垚燮家恢睕]有忘記早年犧牲在自己懷抱里的何軍長,一心要找到他的遺骸。從1952年到1958年,張愛萍曾先后4次派員前來探尋,可是,由于何昆在犧牲的當夜,被當?shù)攸h組織帶領(lǐng)群眾秘密掩埋,而地下黨組織后來又遭到敵人的破壞,幾位知情的黨員犧牲了,加上時間過去了30多年,物是人非,因而始終無一進展。
草蛇灰線,尋得忠骸
周方將當年已知的情況細細地講予與會人員。終于,有人回憶起了發(fā)生在34年前那個晚上的細節(jié):那天夜里,村里組織好幾個村民用一塊門板抬著一個紅軍軍官的遺體,從老戶莊急忙向西邊行走了約1個鐘頭,在一個祠堂里停了下來。他們只負責把遺體抬到祠堂便返回了,埋遺體的另有他人。
雖然有人記起了抬紅軍軍官遺體這回事,但對其遺體究竟埋在何處,與會人員誰也不知道了。從當時地下黨組織對何昆遺體的抬、埋分兩撥人進行來看,便可見其保密工作做得多么仔細。
周方根據(jù)大家反映的情況判斷,何昆烈士的遺體掩埋地點應(yīng)該在老戶莊西側(cè)七八里開外,也就是在勝利鄉(xiāng)西燕莊附近。
于是,周方一行趁熱打鐵來到西燕莊召開村民座談會。果然,在這里找到了答案。據(jù)孫國民、章友道等老年村民回憶:1930年春的一天下半夜,他們幾個被通知到祠堂集中,看到地上的一塊門板上躺著一具用被子從頭蓋到腳的尸體,被告之這是在老戶莊犧牲的一名紅軍干部。大家沒有多問,趕緊把遺體移到一口棺材內(nèi),釘上棺蓋后,便抬到祠堂北側(cè)一塊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并做了墳堆。事畢,大家一再被叮囑要嚴守秘密。
當天下午,在孫國民、章友道等村民的指點下,周方一行來到“垛子口”那塊墳地。挖開土后,發(fā)現(xiàn)里面真有一口大棺材,棺材木質(zhì)已腐爛,打開棺蓋,棺內(nèi)骨骸完整。隨行的一名公安局法醫(yī)對遺骸鑒定結(jié)論為:“死者胸椎第三第四左側(cè)橫突均缺損,肩胛骨下端斷裂,背后骨亦有被打落痕跡,系彈頭穿過的結(jié)果。肩胛骨外板向外缺損,可判斷為槍彈出口的特征?!边@與張愛萍回憶錄中所說何昆烈士負傷部位完全相符。
遲到的告慰
1966年,何昆遺體火化后,如皋縣舉行隆重的迎靈儀式,將骨灰安厝于縣烈士陵園內(nèi)。如皋縣人民政府還為何昆烈士建了一座紀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張愛萍的題詞:“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紀念碑”。
雖然何昆烈士的忠骸終于找到并得到妥善安置,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何昆的原籍仍是一個謎,只知道他是湖南人,具體情況一無所知。1980年,江蘇如皋縣黨史辦與湖南省黨史辦和湖南省民政廳進行了溝通,請求幫助查尋何昆的具體籍貫。經(jīng)過1年多的調(diào)查考證,湖南省有關(guān)部門從全省400多個同名同姓的人物資料中最后確定:何昆的原籍在湖南永興縣金龜鎮(zhèn)牛頭下村。
遺憾的是,此時何昆的妻子曹已英和唯一的女兒何廣梅均已病故。據(jù)何昆的繼孫何昭明介紹,何昆去如皋前曾給妻子來過一封簡短的信,說自己將入“如皋游擊”。誰知妻子卻把信看成去“日本游學”。估計當時書信是豎寫,因“入”與“如”同音,“日本”二字可合成“皋”字,“游學”的“學”字草一點像“擊”字。何昆是告訴家人——自己去了如皋打游擊,而妻子卻誤當他去了日本游學。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焙卫サ纳硎乐i在他犧牲51年后終于解開,這也算是對英靈的告慰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