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滲透人文精神既有利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又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與學習能力,從而升華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精神包含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yǎng)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所需,同時也是增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個人發(fā)展能力所需。教師在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時,應當注意將其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并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強化其滲透能力,以全面升華高中語文教學。
一、挖掘教材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實則彰顯于教材內容的各篇章當中,挖掘教材人文精神是對教材的物盡其用,也是引導學生感知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教師務必慧眼識“人文”,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增強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吸收程度,以構建人文精神課堂。
如《沁園春·長沙》是由立下建國偉業(yè)的毛澤東運用古典詩詞的形式展現(xiàn)現(xiàn)代精神的作品,其中蘊含著極為濃烈的人文氣息與豪情澎湃的偉人氣概,值得所有學生認真欣賞品鑒。由此,我在教學時運用視頻方式展現(xiàn),營造宏偉的情境來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首先,我通過網絡教學資源下載了伴隨著雄偉背景音樂的范讀視頻,視頻背景為寒秋季節(jié)長沙的橘子洲頭,其中包含了紅遍的萬山、爭流的百舸,在淺底游翔的魚等物。其次,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行朗讀詩歌,達到順暢流利,初步感知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最后,帶領學生投入到視頻欣賞當中。學生在此視頻的引導下,看到詩歌所描繪的情景一一展現(xiàn)于眼前,并伴隨著雄渾的范讀聲,不由自主地便被吸引,受到詩人氣概的感染,引發(fā)情感共鳴,以此升華了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運用聲與色兩種媒介巧妙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對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深入挖掘,并使學生獲得相同的精神感悟,由此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了高中語文課堂內涵層次的提升。
二、拓展課外人文探究
學生在對課外人文內容進行探究拓展時,既補充完善了教材內容,又可學以致用,真正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從而獲得更多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師在進行課外拓展教學時,可借用拓展課外閱讀或者生活實踐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豐富人文精神素材。
如在《林黛玉進賈府》教學當中,學生隨著林黛玉的目光一同進入賈府當中,感受到了其一路所聞所見,同時也對作者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大感驚奇。然而由于篇幅限制,該文只是小說的節(jié)選,人物刻畫尚未豐滿,雖然其人文內涵初現(xiàn),但篇幅有限。因此,我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了《紅樓夢》中與之相關的另一章節(jié)——“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同時引入展現(xiàn)林黛玉其人才氣與憂愁的《葬花吟》。在課堂上,我就這兩章邀請學生對其中的人物根據(jù)平日所學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并感受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所蘊含的人文魅力,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課后,我鼓勵學生通過在圖書館查閱、購買或者觀覽電子書等方式,結合上課所學的內容,閱讀《紅樓夢》優(yōu)秀節(jié)選,切實將人文精神滲透于教學當中。
教師將教材章節(jié)進行延伸補充,在令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產生探索其著作總體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運用課堂知識拓展課外閱讀,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優(yōu)化了語文教學。
三、采用人文性評價方法
人文性評價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促進作用,為學生開展多方面學習提供了強大后援,有利于推動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可采取鼓勵性、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方式,達到加深語文內涵的教學目的。
如對古文《離騷》而言,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要求是明確其中生詞的讀法和意思,同時掌握其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考核評價的內容多為詞義與斷句,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降低,容易將其當作極為困難的學習內容,惡性循環(huán)之下學習效率大大降低。而采用人文性評價則局面大為改觀,教師可以將班級語文考核評價分為三個部分。其一為對詞義、斷句等基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其二為在了解的基礎上仿照《離騷》寫出自己的古文,以鼓勵為主;其三為以至多三人為一組將《離騷》的內容改編為表演,以其表達過程為主。這三種考核評價的方法均需要學生貫通全文,而其考核的內容不同符合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同時,這三種評價方式都具有趣味性,令課堂生動有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便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
教師將評價方式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分為三種形式,在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顧全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極大地推動了其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能展現(xiàn)語文學習醇厚的人文氣息,利于加深語文教學的內涵,同時可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高中語文教師務必遵循以人為本、以本為本的理念,從教材入手,從學生入手,在教學的方方面面有效滲透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qū)伍隍中學(641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