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文化的差異性使得法律體系的建設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主要通過刑法因果關系所表現(xiàn),因為我國法律體系的建構是在區(qū)域文化的背景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分析思路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然而,還是需要肯定,研究刑法本身的因果關系有助于刑法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不但可以幫助犯罪理論體系的有效完善,還能夠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鑒于此,本文將對刑法英國關系的判斷模式構建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判斷模式構建的措施。
關鍵詞:刑法;因果關系;判斷模式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85-02
作者簡介:馬欣鈺(1997-),男,漢族,天津人,長春財經(jīng)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術研究。
就刑法的因果關系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刑法理論領域中爭論最強烈的焦點問題,不只是因為刑法的因果關系復雜性導致的,還是因為在刑法體系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性。國際刑法一致認為的原則就是罪責自負,世界范圍內(nèi)的所有人體只會對自身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承擔一定的法律非難,然而之后人們還是需要面對很多不同的疑惑,只有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地構建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模式。
一、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模式構建現(xiàn)狀
(一)存在的實踐困境
在研究理論的過程中需要對實際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不然的話就是紙上談兵而已,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理論的研究是指導實踐的,因此,需要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保障,不然的話理論爭論就會使得實踐操作無所適從,一個案例會有不同的幾種處理結果,會對司法本身的公正性產(chǎn)生嚴重影響,并損毀法律本身的權威性。以往的刑法因果關系方面的研究導致如此的問題出現(xiàn)。同時,傳統(tǒng)刑法的因果關系方面的研究一味地重視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并不重視司法實踐過程中,因果關系對量刑的影響。此外,傳統(tǒng)因果關系的理論重視“規(guī)律性”判斷,但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人類認識的能力是具有局限性的,不能對世界的所有規(guī)律熟練地掌握,增加了判斷的變數(shù)。
(二)在理論方面存在的困境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一是,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與偶然性等哲學性的專業(yè)詞匯和刑法的因果關系產(chǎn)生直接聯(lián)系,并且指導以往因果關系進行理論分析,這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科間的確具有某種聯(lián)系和相似性。然而問題存在的根源是因為該哲學理論并未形成統(tǒng)一化的結論,尤其是必然和偶然相對的概念,截止目前為止哲學家都不能給出一個比較清晰的闡釋,加之,因為哲學具有的抽象性,因此,哲學家對待問題的處理時,總是從不同層面上進行分析,就算其只是在一個層面上分析問題,運用同一個理論知識,方法不一樣,最終的結論也是不同的,也就不用說是哲學學者自身的基本性的理論錯誤。所以,一旦我們片面地將理論融入到刑法領域中,就會將哲學中的分歧融入法律范疇,造成冤假錯案,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二是,盡管人們不能太過重視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特殊化,或者是嚴格地對立和哲學的因果關系,然而人們還是應該肯定刑法在意義方面的因果關系,這不只是單純性的一個事實評判,同時,還有很多價值評判要素存在,和其他的因果關系實施不同的研究。但是傳統(tǒng)刑法的因果關系理論研究一直運用的是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分析行為和結果,并沒有重視行為和結果間的規(guī)律性,和刑法的因果關系之間是背道而馳的。
二、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模式建構
(一)罪過判斷模式的構建
不管是自然界或者是人類社會,都會存在復雜的因果關系,當人們單純地從客觀層面上分析事物的物理聯(lián)系,可以說是沒有可能性的。然而在刑法中,人們所研究的因果關系只能和犯罪的構成體系之間保持協(xié)調,所以,盡管中國具備的四要件的構成體系也是不能對事物間存在的物理聯(lián)系進行探索的,然而人們還是可以很好地進行理論化處理,讓原本比較復雜的一些問題更加地簡單和容易操作。也就是因為限制性的因素,利用條件式判斷對人先前行為和危害后果間關系的理清也就發(fā)展為必要的選擇,然而是不能徹底地做好刑法中因果關系的研究的,其所帶來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范疇問題越來越明顯。分析到這里,勢必全方位地分析犯罪論四要件的構成體系,即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之間的考察是終結點。
從我國刑法典當中可以看出,國家已經(jīng)對行為人法定的刑事責任的年齡和刑事的責任能力進行了確定,同時,其行為在刑法給予保障的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需要認定行為人的某種犯罪,此時,人們需要考慮兩個條件,一是,行為人所做出的先前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物理性聯(lián)系;二是,行為人對待客觀結果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也就是罪過。其實就是指,當行為人自身的行為與第一個條件符合之后,就要分析行為人自身對待客觀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當行為人對待后果是持希望和放任的心態(tài),此時法律就可以將其行為定義成故意犯罪;當行為人在后果中是預見的,或者是輕信,能夠避免和疏忽大意的,法律就會將其定性為過失犯罪;在我國刑法中,已經(jīng)對這一行為犯罪進行了補充,當上述條件都不具備的話,也就是說,行為人并沒有任何一種在主觀方面的心理態(tài)度,此時,法律就不能將行為人定性成犯罪。
(二)條件式判斷模式的構建
我國現(xiàn)有的刑法理論當中,盡管有很多刑法專業(yè)領域中的學者都已經(jīng)形成自己的見解,但是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四要件犯罪的構成體系。也就是在我國刑法語境中的犯罪成立需要具有四種構成要件,主要包括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與犯罪主體以及犯罪主觀??腕w是指在社會中存在的法定關系,然而受到犯罪的侵害;對于客觀方面而言,主要指的是具體的并且具備客觀性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涵蓋行為和結果之外,還有兩者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以及有的對時間與地點、方法提出具體的要求;對于主體來說,是指行為人自身的具體要求,是責任年齡、責任的能力,還有一些是對行為人身份的特定要求;對于主觀方面來說,是指對行為人的心理態(tài)度提出的要求,是指故意與過失。
結合入罪四要件進行路徑分析,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需要分析的范疇。分析行為和結果的聯(lián)系,需要通過條件式的判斷方法進行。根據(jù)該判斷方法,簡單化介入因素參與,并且會在司法實務當中使得行為人做出的辯解更加地蒼白無力。四要件的體系下,人們的行為和結果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然而并不是說行為人必須受到法律給予非難,承擔刑事責任,對于因果關系來說,這是犯罪客觀的考察內(nèi)容,就算可以在客觀上獲得相互對應,然而并不能入罪,還需要滿足另外的三個要件,尤其是考察行為人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其實就是需要分析行為人有沒有達到刑事責任的年齡,是否具備在刑事責任方面的能力,當滿足這一要件時,就要考量行為人在結果方面的態(tài)度,產(chǎn)生的是希望和放任、還是對結果由于疏忽大意未產(chǎn)生的預見性,當不具備該條件時,行為人在法律中也是不能對刑事責任進行承擔的。所以,我國的刑法語境中,將因果關系歸責到客觀基礎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刑法因果關系的問題一直在學界都受到關注,并且具備很強烈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學者,都試圖提出可以被所有學者能夠接受的理論,然而最終的結果都是事與愿違,所有的學說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能自圓其說。但是,大家都肯定的是,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在刑法學中的發(fā)展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犯罪構成的理論體系得以完善,同時,還有助于司法實踐。因此,對于相關人員來說,要重視這一判斷模式的構建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喆.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判斷——從特殊體質致死類案件切入[J].刑事法評論,2016,39(02):204-259.
[2]胡亞龍.煽動犯基本問題研究[D].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17.
[3]劉濤.自我指涉與結構耦合:系統(tǒng)理論下刑法與社會關系論綱[D].南京師范大學,2017.
[4]楊巖,劉士心.事實、價值纏結中的刑法因果關系解析——以希拉里·普特南事實與價值纏結理論為分析視角[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6):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