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籽
自我同情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guān)鍵
自我同情,簡單地說,就是接納自己、理解自己、友善寬容地對待自己。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對他人比對自己表現(xiàn)出更多的同情心與善意。當我們的朋友一整天不順利時,我們會盡己所能去安慰他們;而當我們自己一整天不順利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感到自責,并進行嚴厲的自我批評。青少年更是如此,而且情況會更加嚴重。隨著他們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增強,并且自我意識也隨之增強。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David Elkind)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假想的觀眾”,因為青少年常常認為他人對他們的關(guān)注和認識就像他們自己一樣。而這種微觀審視一般會催生嚴厲的自我批評,因此青少年非常需要自我同情。
研究表明,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受益于自我同情。對于青少年來說,自我同情似乎可以保護他們避免創(chuàng)傷、同伴欺侮、抑郁、自我傷害以及低自尊。一些研究指出,善于自我同情的人有更大的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動力不足——他們往往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點,而不是放任自己受到不良行為的束縛;而且不會陷入自私自利或自憐自艾的境地,事實上他們對他人更富有同情心。
幫助青少年學會自我同情的方法
那么,如何幫助青少年學會自我同情?卡倫·布魯斯(Karen Bluth)博士的“正念—自我同情課程”能夠提供一些指導。該課程主要基于自我同情的三個要素展開。
一是生命的契合感。要讓青少年明白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諸如不安全感、被排擠或沮喪感,對所有的青少年來說都是一樣的(盡管看起來不是這樣)。而這實際上有生物學原因,即大腦中發(fā)生的變化能使他們感同身受。
二是正念。在青少年感覺自己即將從內(nèi)心涌起的所有情緒中爆發(fā)時,引導他們注意自己雙腳踏出的每一步,并只注意腳底的感覺。當他們走神的時候,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回之前正在做的事情上。
三是善待自我。讓青少年把手放在心口上,撫摸自己的臉頰,或者給自己一個擁抱。這實際上可以引起某些能夠讓人產(chǎn)生“快樂感”的物質(zhì)(如后葉催產(chǎn)素和內(nèi)啡肽)的釋放,從而改善心情。同時,提醒青少年自己正在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以及需要應對的事情,鼓勵他們花些時間對自己說些好話或者為自己做點好事,以增強心理彈性(從消極經(jīng)歷中恢復過來,并且靈活地適應外界多變環(huán)境的能力)。
當青少年放下過于嚴苛的自我批評,開始正確地接納自己,并肯花些時間善待自己的時候,就會意識到:我值得這種善待,我很重要而且很有價值,我在地球上是獨一無二的,并且我應該做得很好,我對自己有信心。這難道不是給予青春期的自己最好的禮物嗎?
資料來源: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how to help teens become more self-compassionate?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