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喆燕 ,萬 隆 ,黃倩茹 ,許金森
(1.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經(jīng)絡感傳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3)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約有1700萬人死于冠心病[1],我國也是冠心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上升較快的國家之一[2]。臨床研究顯示,針刺治療冠心病有一定療效[3-4],但其機制仍不明確。本研究采用多點位皮下注射鹽酸異丙腎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通過電針內(nèi)關穴,觀察治療前后大鼠心肌缺血程度的改變。
1.1 實驗動物 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清潔級,體質(zhì)量(250±20)g,購自福建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閩)2012-0001。實驗前7天適應性飼養(yǎng)于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飼養(yǎng)條件:溫度(22±2)℃,濕度(55±15)%,12 h 明暗交替,自由進食與飲水。
1.2 實驗儀器 PowerLab多導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系統(tǒng)(澳大利亞埃德公司);小動物麻醉呼吸系統(tǒng)(深圳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Varioskan Flash全波長掃描式多功能酶標儀(美國Thermo公司);SDZ-Ⅱ型華佗牌電子針療儀(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
1.3 實驗試劑 ISO購于美國Sigma公司;肌酸激酶(CK)活性檢測試劑盒(貨號 MAK116-1K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活性檢測試劑盒(貨號MAK055-1KT)均購自美國Sigma公司。
2.1 模型制備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SD大鼠分為對照組、模型組、電針組各6只。將大鼠連接至小動物呼吸麻醉機,吸入異氟烷,在麻醉狀態(tài)下,通過PowerLab多導生理記錄儀記錄正常狀態(tài)下大鼠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對照組采用皮下多點位(大鼠四肢內(nèi)側(cè)根部和背部)注射生理鹽水(85 mg/kg),模型組和電針組皮下多點位注射ISO(85 mg/kg),分別注射2次,間隔24 h。確認造模成功的ECG變化為T波由正向變?yōu)樨撓蚧虺孰p相,并伴有ST段抬高。
2.2 干預措施 電針組于第2次注射ISO后24 h開始干預,參考《實驗針灸學》[5]選取內(nèi)關穴,采用0.25 mm×13 mm華佗牌無菌毫針直刺0.1 cm,連接電針儀,電壓5~10 V,以針體輕微抖動為度,疏密波,頻率 2/10 Hz,每次 20 min,每日 1 次,連續(xù)治療5 d。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同等條件抓取,不做任何治療。
2.3 觀測指標
2.3.1 體質(zhì)量變化率 分別對第1天、第7天實驗前3組大鼠進行稱重,并計算體質(zhì)量變化率。
體質(zhì)量變化率=(第7天體質(zhì)量-第1天體質(zhì)量)/第1天體質(zhì)量×100%。
2.3.2 ECG分析 治療結束后分別記錄3組大鼠的ECG,各取5個心動周期,以T波終點至P波起點連線,即TP連線為基線,測量ST段電位偏移變化,作為評價心肌缺血程度的指標。
2.3.3 CK、AST活性檢測 在治療結束后經(jīng)大鼠腹主動脈采血3 mL,靜置30 min后,3500 r/m常溫離心15 min,提取血清,按照試劑盒說明,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定心肌激酶(CK)、谷草轉(zhuǎn)氨酶(AST)的活性。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LSD檢驗。
3.1 3組體質(zhì)量變化率比較 見表1。
表1 3組體質(zhì)量變化率比較()%
表1 3組體質(zhì)量變化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1;與模型組比較,2) P<0.01。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電針組大鼠/只6 6 6體質(zhì)量變化率19.31±0.78 8.72±1.201)13.26±0.801)2)
3.2 3組ST段電位偏移值比較 見表2。
表2 3組ST段電位偏移值比較() μV
表2 3組ST段電位偏移值比較() μV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1;與模型組比較,2) P<0.01。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電針組大鼠/只6 6 6 ST段偏移值104.30±23.56 396.18±47.421)182.01±34.452)
3.3 3組CK、AST活性比較 見表3。
表 3 3 組 CK、AST 活性比較()U/L
表 3 3 組 CK、AST 活性比較()U/L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1,2) P<0.05;與模型組比較,3) P<0.01,4) P<0.05。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電針組大鼠/只6 6 6 CK 129.02±17.61 194.17±11.001)112.29±14.173)AST 52.56±4.65 70.62±5.582)53.33±5.324)
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備方法包括冠脈結扎法、微量直流電刺激法、球囊堵塞法以及藥物注射法等[6]。本研究采用多點皮下注射ISO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損傷。大劑量注射ISO可激活心肌細胞β1受體,使心肌收縮加強,代謝旺盛,增加耗氧量;同時激活心肌細胞β2受體,擴張外周血管,減少回心血量,造成動脈壓下降、冠脈血流減少,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引發(fā)缺血性心肌病。這種損傷與人急性心肌缺血比較相似,因此常作為急性心肌缺血的動物模型之一[7]。
ISO造成心肌缺血的主要指標可用Ⅱ?qū)?lián)心電圖ST段的偏移值來評價[8]。本研究結果也提示皮下注射ISO后,模型組大鼠ST段偏移值顯著高于對照組。體質(zhì)量變化可直觀反映大鼠生理機能狀況,造模后模型組大鼠體質(zhì)量變化率降低,表明注射ISO影響大鼠生理機能狀況。血清心肌酶活性水平與心肌細胞壞死程度密切相關,可用于判斷心功能和心肌細胞的受損程度,心肌酶活性降低成為對心肌細胞起保護作用的指標之一[9]。注射ISO后模型組大鼠血清CK、AST活性較對照組顯著升高,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注射ISO導致大鼠心功能改變及心肌缺血損傷。
內(nèi)關穴不僅是動物實驗取穴的常用穴位,也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穴位。內(nèi)關穴首見于《靈樞·經(jīng)脈》,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與心包絡、心之間相互關聯(lián),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10]。針灸臨床療效產(chǎn)生的關鍵在于:作用特定經(jīng)絡、特定腧穴產(chǎn)生特定效應,因此臨床上的取穴原則,都是以穴位-經(jīng)絡-臟腑為核心[11]。 因此,本研究遵循“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循經(jīng)選取內(nèi)關穴作為針刺穴位,研究電針治療心肌缺血的特異性。結果發(fā)現(xiàn),電針組大鼠體質(zhì)量變化率顯著高于模型組,提示電針后大鼠生理機能狀態(tài)好轉(zhuǎn)。此外,電針組大鼠ST段偏移值明顯低于模型組,心肌酶CK活性及AST活性均顯著下降,均提示電針內(nèi)關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心功能,減輕大鼠心肌缺血程度,起到對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本研究通過ECG、心肌酶等指標觀察了電針內(nèi)關穴治療心肌缺血的療效,為豐富針刺療效提供了更加詳實的實驗依據(jù),也為今后課題組進一步研究電針治療心肌缺血的機制奠定了基礎。
[1] THOROLFSDOTTIR R B,ASPELUND T,CAPEWELL S,et al.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future trajectori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J].PLoS One,2014,9(1):e85800.
[2] 杜文婷,劉萍,鄧兵,等.基于血管功能及結構探討瓜蔞薤白半夏湯對痰瘀互結型冠心病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10):4325-4328.
[3] 靳宏光,齊鋒,趙明.穴位敷貼及針刺法治療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療效觀察[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3):523-524.
[4] 石向東,吳耀持,趙捷,等.針刺配合推拿治療痰阻心脈型冠心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5):361-362.
[5] 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44.
[6] 盧志強,張艷軍,崔廣智,等.心肌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8):1053-1057.
[7] 成澤東,陳以國,李曉梅,等.電針“內(nèi)關”穴對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組織氯離子通道蛋白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6,41(5):423-428.
[8] 楊勇,容蓉,陳明強,等.異丙腎上腺素誘導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比較[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0,26(5):153-155.
[9] 易凡,尚玉強,李炳,等.參附注射液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大鼠的保護作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4):3417-3419.
[10]李佳,吳松,黃偉,等.內(nèi)關穴的文獻研究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6,22(12):1659-1661.
[11]梁繁榮,曾芳,趙凌,等.經(jīng)穴效應特異性及其基本規(guī)律[J].中國針灸,2009,29(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