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勇 陳軍 佘遠國
摘要:為加快平原水網造林樹種的更新?lián)Q代,促進中山杉的推廣與應用,2011~2017年,公安縣林業(yè)局從江蘇省引種中山杉302無性系,與“三杉”(水杉、落羽杉、池杉)一起在公安縣的河灘濕地進行了對比造林試驗。結果表明:中山杉302綜合生長表現(xiàn)最優(yōu),總保存率迭91.84%、平均高生長8.31 m、平均胸徑16.61 cm、平均立木材積0.08747 m3,落羽杉次之,水杉表現(xiàn)中等,池杉表現(xiàn)最差。由此可見,中山杉在公安縣具有較強的生態(tài)適應性,作為一個新型的耐水濕喬木樹種可以用于公安縣平原水網造林樹種的更新?lián)Q代。
關鍵詞:中山杉;引種;株高;胸徑;材積
中圖分類號:S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7-0038-04
1 引言
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n)屬于杉科(Taxodiaceae)落羽杉屬(Taxodium),是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從落羽杉(T. distichum(Linn.)Rich.)與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雜交組合中選育出來的優(yōu)良無性系,具有速生、耐濕、綠期長和觀賞價值高等優(yōu)點,是我國長江以南低洼湖灘地及平原水網地區(qū)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目前,公安縣農田防護林、平原水網建設樹種主要以池杉、水杉、楊樹為主,樹種結構比較單一,生態(tài)不夠穩(wěn)定,景觀趨于單調.樹種更新?lián)Q代迫在眉睫。為促進中山杉的推廣與應用,公安縣自2011年開始引種中山杉302優(yōu)良無性系造林。本研究針對公安縣河灘地林帶更新要求和中山杉的特性,比較中山杉、池杉、水杉、落羽杉造林效果,并對其造林效果進行了初步評價。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于2011~2017年在湖北省公安縣楊家廠鎮(zhèn)柳梓河灘地進行。地處東經111°48'~111°25',北緯29。37'~30°19',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的特點。無霜期265 d,年均降雨量1500 mm左右,年均日照1760 h,年均氣溫15.8℃,1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28.6℃,大于等于10℃年有效積溫為5301℃,相對濕度80%左右;土壤為沙質輕壤土,土層深厚肥沃,與中山杉原產地地相比,緯度相近,氣候條件基本相同。
2.2 研究方法
試驗材料為中山杉302,對照材料為落羽杉、池杉和水杉,均為扦插苗,培育成1年生容器苗(苗木高度為0.8~1.0?m)。試驗林從2010年秋開始整地,挖除伐木的根、雜灌木和全面土地平整,種植時再挖種植穴(0.2 m×0.2 m×0.2 m)。設置試驗地面積3hm2,于2011年3月進行栽植,株行距為3m×3m,栽植行為南北走向,以行狀排列,隨機區(qū)組試驗沒計。每個重復試驗中同一品種種植1行、33株/行,每處理4個重復,并畫好造林位置圖。造林后,用禾草覆蓋和割草撫育,林地均實行林農間作,種植小麥、蠶豆、油菜、黃豆等,以耕代撫3~4年,第2年開始每年修枝1次,培育主干。
2.3 數(shù)據測定
保存率:按各樹種行調查成活的株數(shù)。生長量:按樹種行實測樹高和胸徑的生長量。2017年12月,按試驗設計的行實測樹高和胸徑,立木蓄積按V=π·R2.H·f公式計算,式中H為樹高;f為形數(shù),取值0.45。
2.4 數(shù)據處理
2017年12月,詳細調查各小區(qū)每株樹高和胸徑,計算立木材積。對4個區(qū)組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應用SPSS22.統(tǒng)計分析軟件和Excel 2003進行數(shù)據處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3 結果與分析
3.1 造林保存率
2012年冬季,調查試驗地造林保存率,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樹種對造林保存率有很大的影響,不同樹種的保存率有顯著差異。中山杉造林保存率為91.84%,略高于水杉造林保存率的85.96%,落羽杉的保存率為78.85%,池杉的保存率最低66. 71%。造林保存率方差分析結果(F=6.12>F0.05=4.09,q=0.009<0.05)見表2,表明不同樹種造林保存率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中山杉與池杉造林保存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水杉與池杉造林保存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中山杉與水杉、落羽杉造林保存率差異不顯著,落羽杉與池杉造林保存率差異不顯著。中山杉造林保存率最高,水杉造林保存率次之,池杉造林保存率最低。
3.2 生長量測定
3.2.1 樹高生長比較
各樹種平均高生長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各樹種平均高生長有顯著差異。中山杉平均高生長達8.31m,水杉平均高生長達5.25 m,落羽杉平均高生長達7.35 m,池杉平均高生長達6.35 m,中山杉最高,落羽杉次之,水杉最低。平均高生長方差分析結果(F=81.59>F0.05=4.09,q=0.002<0.05)見表4,表明各樹種平均高生長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見表5,從表5中可以看出,中山杉與水杉、池杉樹高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水杉與落羽杉樹高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中山杉與落羽杉樹高差異不顯著,落羽杉與池杉樹高差異不顯著。
3.2.2 胸徑生長比較
平均胸徑生長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山杉平均胸徑生長最高,達16.61 cm,說明該樹種適應力強,生長快、質量好;池杉平均胸徑生長最低3.8 cm,說明該樹種適應力弱,生長慢、質量差。平均胸徑方差分析結果見表6(F=249. 276>F0.05=4.09,q<0.0001),表明不同樹種平均胸徑生長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見表7,從表7中可以看出,中山杉與水杉、落羽杉、池杉平均胸徑生長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水杉與落羽杉平均胸徑生長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池杉與落羽杉平均胸徑生長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水杉與池杉平均胸徑生長差異不顯著。
3.2.3 單株材積比較
平均單株材積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山杉平均單株材積最高,達0.0818 m3,平均立木材積分別比水杉高52.16%、比落羽杉高30.46%和比池杉高88.61%。說明該樹種適應力強,生長快、質量好;池杉平均單株材積最低.說明該樹種適應力弱,生長慢、質量差。平均單株材積方差分析結果見表8(F=12.441>F0,05=4.09,q=0.001<0.05),表明不同樹種平均胸徑生長差異極顯著,多重比較見表9,從表9中可以看出,中山杉與水杉、落羽杉、池杉平均立木材積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落羽杉與池杉平均立木材積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水杉與落羽杉、池杉平均立木材積差異不顯著。
4 結論與討論
(1)各樹種平均生長量大小順序是:樹高:中山杉302>水杉>落羽杉>池杉;胸徑:中山杉302>落羽杉>水杉>池杉;材積:中山杉302>落羽杉>水杉>池杉。在同等立地條件,池杉的綜合生長表現(xiàn)最差,落羽杉和水杉中等,中山杉302優(yōu)于其他樹種。7年生平均胸徑最高達16.61 cm,平均材積生長量為落羽杉或水杉的1.3~1.5倍,為池杉的2倍。在公安縣楊家廠鎮(zhèn),中山杉表現(xiàn)出明顯速生豐產性狀。表明中山杉適應柳梓河灘地生長,公安縣引種中山杉是成功的,作為一個新型的耐水濕喬木樹種可以用于公安縣平原水網造林樹種的更新?lián)Q代。
(2)本試驗只設置了一個點,試驗結果表明中山杉適應河灘地生長。林木的生長與立地條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落羽杉屬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性比較廣泛,中山杉在平原水網的其他地方是否適應,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除了在柳梓河灘地地區(qū)營造對比試驗林之外,還應繼續(xù)在平原水網地區(qū)補充多點造林試驗,以充分發(fā)揮中山杉雜種無性系在不同土壤類型上的生產潛力。
參考文獻:
[1]於朝廣,徐建華。蘆志圉.“雜交墨杉”新品種區(qū)域試驗初報[J].南 方林業(yè)科學,2015,43(6):27-30.
[2]殷云龍,於朝廣,華建峰,等,重慶市萬州區(qū)三峽庫區(qū)消落帶中山杉 造林試驗初報[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4,28(2):117 -121.
[3]殷云龍,陳永輝.中山杉與池杉、落羽杉和水杉對比造林的調查 和評價[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7,6(3):23-28.
[4]馬 林,楊紅明,鐘 華,等.中山杉引種研究進展及其在昆明地區(qū) 的應用現(xiàn)狀[J].林業(yè)調合規(guī)劃,2011,36(1):19 - 25.
[5]陳永輝,伍壽彭,殷云龍,等.江蘇濱海鹽堿地中山杉造林推廣試驗[J].江蘇林業(yè)科技,1996,23(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