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暉
語文教學是最能感知美、理解美、拓展美、分享美的過程。因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有一雙“審美的眼睛”。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和研究,不斷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這是一個長期漫長的經(jīng)歷,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進行。
一、感知美: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巧用教學手段
感知是一切經(jīng)驗的出發(fā)點,審美活動也不例外。 讓學生感知美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悟能力的第一步。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審美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在充滿文學和文化味的情境中獲得美的體驗。
首先,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本身應具備美的因素。語文教師的儀容儀表、舉手投足尤其要給學生美的示范。從語音的抑揚頓挫到板書的布局安排,從講解的邏輯過程到提問的設計智慧無一不顯示著一個語文教師給予學生的關于美的印象。
其次,文本是學生感知美的來源,因此,教師選用的文本應最大限度地展示文字之美。蘇教版語文課本提供的課文內(nèi)容較多,因此,可供講解的文本應有所選擇,應該包羅各種美的展示:從絢麗多姿的自然美,到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美、形式豐富的藝術美;從韻律十足的詩歌美,到意境豐沛的散文美、深邃智慧的思辨美、引人入勝的小說美……
此外,教師教學手段不能單一重復,而應“因文制宜”。不僅技術地傳授美,更應藝術地讓學生感受美,巧妙運用各種恰當?shù)慕虒W手段讓學生感知美,增加學生的直觀形象感受。
如講解《蜀道難》時運用圖片展示法,學生便能更直觀感受蜀道之高險;講授《春江花月夜》時配上古樂展示月夜江花之美景,學生便能直觀欣賞到張若虛筆下的月夜之美;講解散文《肖邦故園》時將肖邦的《馬祖卡舞曲》播放并介紹給學生,學生通過音樂能直觀感知作者對祖國波蘭熾熱的情懷。
二、理解美:巧妙點撥方法,喚醒審美經(jīng)驗
在感知美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點撥學生領悟蘊涵于文字中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操。
教師首先不能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如在《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文中,學生對圍觀群眾的認識經(jīng)?;焱隰斞腹P下的“看客”,教師不妨采用對比分析法區(qū)別二者。在比較中,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雨果筆下的群眾在艾斯米拉達人性美的感召下是有歡呼聲的,因此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冷漠麻木,而僅僅是良善的打盹,而非魯迅筆下看客們良知的沉睡。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地賞析人物,明辨美丑。
其次,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營造的特定情境,直接體驗語言文字所蘊涵的美。如通過朗誦、話劇表演、角色朗讀、小組討論研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更接近美、懂得美,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理解作者所傳達的善惡美丑。
此外,教師應通過有限的審美活動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將課堂的審美活動拓展到生活中,將審美的視角放寬,審美的認識提高。這就需要教師能挖掘出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現(xiàn)有生活經(jīng)驗中審美的契合點,由點及面地喚醒學生類似的審美體驗。
如在學習了蘇教版必修三《品質(zhì)》《老王》兩篇文章后,學生能從中看到底層勞動者的艱辛,也能看到他們的執(zhí)著;看到普通人對道德、品性的堅守,對社會良知的守護;并懂得“底層”是等級社會對人的劃分,但是只要人格高尚,保有為人的尊嚴,普通人與偉大的人一樣,他們的精神就能夠長存。
教師在找到底層人生命態(tài)度、人格魅力這個基點后,不妨引導啟發(fā)學生想想當今社會上的“老王”們,身邊有沒有閃耀人性光輝的“老王”。學生很快便發(fā)現(xiàn)身邊這樣的人很多。
三、創(chuàng)造美:善用想象聯(lián)想,鼓勵模仿創(chuàng)新
聯(lián)想、想象是美感產(chǎn)生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有助于認識客觀存在的美,通過聯(lián)想想象還可以加強美感,創(chuàng)造美來。
如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材中,大量的詩歌可以作為學生再創(chuàng)美的素材。詩歌意境的含蓄美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想象認真地揣摩、賞析,才能很自然地感受出來,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利用自己本來就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豐富詩歌內(nèi)容,并鼓勵學生用寫作的方法補學習領悟中的不足。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寫一篇記敘文,描繪友人送別的場面,想象如何設宴餞行,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遠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詩作以外的場景,使詩的意境更完整。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美能力,又讓學生知善知美,能夠創(chuàng)善創(chuàng)美。
再如學習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有“夜來臥聽風吹雨”一句,這句和題目緊扣著,與時間、環(huán)境、現(xiàn)實都極其吻合,如果學生不懂得意境的含蓄性,就只能理解成作者在夜深時聽到外面的風聲、雨聲,那么詩歌的意境顯得平淡無奇。我們應引導,學生去分析“風吹雨”的含蓄意義?!帮L吹雨”既是眼前的現(xiàn)實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處境和命運如同風雨中飄搖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通過這樣的分析引導,學生既理解了作者的強烈愛國之情,又品味出了詩歌意境的含蓄美。
學生在感悟原文語言美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聯(lián)想和想象,根據(jù)自己的思考,融入自我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屬于自己的凝練而深刻的語言,展現(xiàn)了屬于個人的語言美、思想美來。只有在這樣長期的鼓勵創(chuàng)造中,學生才會越來越多地感悟美、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
四、分享美:開展活動交流,積極互通有無
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結構、情感體驗各不相同,因此對于同一審美對象獲得的審美感受也是有差異的。教師適時舉辦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各自對美的認識,從而拓寬審美視角,提升審美高度,使學生獲得更多更新的審美感悟。
筆者曾經(jīng)在班級中播放影片《摔跤吧,爸爸》,而后讓學生寫影評。在批閱學生影評的過程中,筆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角度多樣,感悟豐富,認識深刻。學生的鑒賞文字涉及生死觀、人生觀、職業(yè)觀,對愛情、親情、生命都有著超越年齡的認識。如果只有我一人讀到學生這些各異的審美感悟,不拿出來分享實在可惜。另外,學生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審美賞析,看不到其他九百九十九個“哈姆雷特”,實在遺憾。于是我將學生的影評作品打印張貼在教室里,并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閱讀品評。學生在這樣的品評推介活動中不僅擁有了個人成就感,激發(fā)起更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吸收品鑒到他人的思維之光,獲得了更多的審美感悟和思考。分享美的過程又是一次新的感悟美、理解美、拓展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利用好審美教育陣地——課堂教學,尋找審美教育契機,拓寬審美教育領域,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21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