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平
習作要求 冀教版四年級上冊“綜合學習五,我的小筆頭”:“漂流瓶”引發(fā)的故事。
1493年1月,哥倫布率領“尼尼亞”號和“平塔”號行進在返回的途中,結果遭遇了強風暴。他乘坐的“尼尼亞”號,風帆損壞嚴重,大船隨著波浪搖晃,隨時有可能翻倒、沉沒。同行的“平塔”號也被風暴吹得不知去向。
哥倫布擔心大船不能擺脫沉沒的命運.便把自己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情況詳細地寫在了羊皮紙上,用上蠟的布包好,裝進了一個椰子殼里,并把椰子殼投進了大海,希望它將來能被過往的船只發(fā)現(xiàn)……
如果讓你在海里投放一個“漂流瓶”,你會在瓶子里放些什么?想一想結果會是怎樣的?編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吧!
拓展思路 漂流瓶是中世紀的人們穿越大海進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往往包含著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漂流瓶是隨著水流的方向自行漂流的,有的會沉入海底、有的會被鯨魚吞食、有的會被海藻纏住、有的擱淺在荒島上、有的撞碎在礁石上……少數(shù)非常幸運的漂流瓶到達人類的手中,時間或許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發(fā)現(xiàn)一個漂流瓶,對于古代水手而言.或許是一種驚喜、神秘、偶然、期待……
到了現(xiàn)代,盡管交流的方式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先進,但還是有不少人愿意用漂流瓶傳遞祝福、許下心愿、發(fā)泄情緒、傾訴秘密、結交朋友……
在構思這篇習作時,同學們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要投放這個漂流瓶呢?里面寫的是什么?是寫在紙上的,還是寫在其他材料上的呢?漂流瓶中是否還裝著另外的東西?漂流瓶漂到哪里去了?是被誰撿到了嗎?能否給讀者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完成構思以后還要想一想:這個故事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能否自圓其說?
完成習作之后,隱去作者的真實姓名,玩一次“習作漂流瓶”。漂流瓶漂到誰那兒,誰就寫下自己的點評,要求肯定一個優(yōu)點,指出一個不足,提供一個改進建議。
習作提示 “如果讓你在海里投放一個‘漂流瓶,你會在瓶子里放些什么?想一想結果會是怎樣的?編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吧!”這是習作要求里最重要的話。它規(guī)定了投放漂流瓶的地點——海里,“瓶子里放些什么”——不僅僅局限于紙條,關鍵是“編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故事也需要動作、對話、環(huán)境、心理、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述,但最重要的是情節(jié)要生動,要設置懸念,用意想不到的橋段去吸引讀者。唯有這樣,這次習作才不會寫成記敘文和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