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彩,呂愛軍,孫敬鋒,石洪玥,YEONG Yiksung,裴超,張超,李莉
(1.天津農(nóng)學院水產(chǎn)學院,天津市水產(chǎn)生態(tài)及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天津300384;2.河南師范大學水產(chǎn)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斑馬魚Danio rerio個體較小,性成熟期短,繁殖力強,胚胎透明且體外發(fā)育,易于活體觀察,便于研究其遺傳發(fā)育、生理病理和疾病免疫功能[1]。目前,斑馬魚已成為研究人類、動物和魚類疾病的一種水生模式動物[1-2]。
魚類腸道微生物是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等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魚類腸道正常菌群在營養(yǎng)物質(zhì)消化吸收、免疫反應和器官發(fā)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影響魚類的生長、發(fā)育、生理和病理[3-4]。目前,國內(nèi)外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禽動物,而對魚類腸道菌群組成的研究報道尚少[3-5]。對于魚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分析鑒定需要建立快速、準確的研究技術,其中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分析 (SSCP)是一種基于DNA構象差別來檢測點突變的方法[6]。而PCR-SSCP方法被廣泛用于未知基因突變的檢測,近年來在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分析上也有應用[7-11]。為此,本試驗中通過對斑馬魚腸道細菌進行分離純化、16S rDNA基因克隆和V3區(qū)的PCR-SSCP等系統(tǒng)研究,揭示斑馬魚腸道細菌種類,旨在為探討魚類腸道菌群結構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提供科學參考。
試驗用斑馬魚購自江蘇省徐州市某花鳥市場。
LB固體培養(yǎng)基、LB液體培養(yǎng)基、4%NaCl嗜鹽菌培養(yǎng)基由天津市水產(chǎn)生態(tài)及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配制。
TCBS瓊脂、SS瓊脂、伊紅美藍EMB選擇培養(yǎng)基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公司。UNIQ-10柱式細菌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dNTP、Taq DNA聚合酶、10×PCR反應試劑、PCR產(chǎn)物膠回收試劑盒購自上海捷瑞生物工程公司,pMD 18-T載體購自大連寶生物工程公司。
1.2.1 斑馬魚腸道細菌的分離與培養(yǎng)特性 參照胡秀彩等[5]的方法,在無菌條件下分別將菌落接種到 LB平板、4%NaCl營養(yǎng)瓊脂、TCBS瓊脂、SS瓊脂、EMB選擇培養(yǎng)基上,于29℃下倒置培養(yǎng)24 h。分別挑取菌落形態(tài)特征不同的單個菌落接種到LB平板上,無菌條件下挑取單菌落多次劃線進行分離純化。獲得純化細菌菌株于4℃下保存(試管斜面)。觀察細菌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與選擇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情況,并記錄菌體培養(yǎng)特性。
1.2.2 細菌基因組DNA提取及16S rDNA基因PCR擴增 根據(jù)斑馬魚腸道菌株在不同平板上的菌落形態(tài)、顏色、大小等,選取12株細菌進行16S rDNA序列測定,采用UNIQ-10柱式細菌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經(jīng)瓊脂糖電泳后,將12株細菌的總DNA于-20℃下保存?zhèn)溆?。采用大腸桿菌通用引物對16S rDNA進行擴增,正向引物序列為 5′AGAGTTTGATCATGGCTCAG 3′, 反向引物序列為 5′TACGGTTACCTTGTTACGACTT 3′。 PCR反應體系 (共 15 μL): 模板1.0 μL, 正、 反向引物各 0.5 μL, Taq PCR Master Mix 7.5 μL, 加 ddH2O 5.5 μL。 反應條件: 94 ℃下預變性4 min;94℃下變性30 s,55℃下退火30 s,72℃下延伸1 min,共進行30個循環(huán);最后在72℃下再延伸10 min,于4℃下保存?zhèn)溆谩?/p>
將PCR產(chǎn)物連接pMD-18T載體,并轉(zhuǎn)化至大腸埃希菌DH5α感受態(tài)細胞中,篩選陽性克隆,經(jīng)pMD-18T載體 M13的正向引物序列 5′ACTCCTACGGGAGGCAGCAG 3′、 反向引物序列 5′ATTACCGCGGCTGCTGG 3′進行PCR擴增,驗證陽性克隆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采用1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EB染色檢測,用紫外線分析儀拍照觀察。
1.2.3 16S rDNA序列及系統(tǒng)發(fā)育學分析 將測序獲得的16S rDNA序列,利用NCBI進行BLAST序列比對 (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所獲得序列與數(shù)據(jù)庫中的參考序列應用CLUSTALX 1.8軟件進行匹配比對,然后采用MEGA 4.1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2.4 16S rDNA基因V3序列的PCR-SSCP分析
以細菌總DNA為模板,用正向引物序列5′CAGTCACGACGTTGTAA 3′、 反 向 引 物 序 列5′CAGGAAACAGCTATGAC 3′擴增16S rDNA 序列。PCR反應體系 (共15 μL):正、反向引物各0.5 μL, Buffer 1.5 μL, Mg2+0.6 μL, dNTP 0.2 μL,Taq 酶 0.1 μL, 模板 1.5 μL, 加 ddH2O 至 15 μL。反應條件:94℃下預變性4 min;94℃下變性30 s,51℃下退火30 s,72℃下延伸1 min,共進行30個循環(huán);最后在72℃下再延伸10 min,于4℃下保存?zhèn)溆?。PCR擴增產(chǎn)物采用1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SSCP分析依照文獻[5-6]進行,簡述如下:取6 μL的PCR產(chǎn)物和4 μL變性緩沖液混勻,98℃下變性10 min后立即冰浴10 min,于10%PAGE中電泳,4℃、180 V條件下電泳2.5 h(Bio-Rad);電泳后先用蒸餾水洗1~2次,再用0.1%AgNO3染色15 min,最后利用2.0%NaOH(0.2%甲醛)顯色,直至條帶清晰為止,拍照進行SSCP帶型分析。
從斑馬魚腸道中分離純化出12株細菌,分別命名為 Zf1、 Zf2、 Zf3、 Zf4、 Zf5、 Zf6、 Zf7、 Zf8、Zf9、Zf10、Zf11和 Zf12,在 LB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24 h后12株分離細菌均為中小型菌落,多為透明或乳白色菌落。其中,菌株 Zf5、Zf6、Zf7、Zf8、Zf9在4%NaCl平板上生長緩慢,菌落形態(tài)小而圓、多為乳白色,其余7個菌株生長不良;菌株Zf1、Zf2、 Zf3、 Zf4分別在 TCBS、 TCBS、 EMB、 SS選擇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快,并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菌株Zf10、Zf11和Zf12在LB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快,呈現(xiàn)為乳白色的圓形菌落 (表1)。
斑馬魚腸道細菌基因組總DNA電泳檢測顯示,12株細菌基因組DNA均大于2000 bp,可用作PCR擴增16S rDNA的模板 (圖1)。
以所提取的細菌總DNA為模板進行16S rDNA PCR擴增,PCR產(chǎn)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表明擴增出Zf1~Zf12菌株的16S rDNA基因片段,大小約為1500 bp(圖2),用PCR檢測pMD18-T/16S rDNA陽性克隆并進行測序。對斑馬魚腸道細菌測序獲得的7個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利用NCBI進行BLAST序列相似性檢索,結果見表2。同時結合腸道細菌形態(tài)學和培養(yǎng)特征,確定菌株Zf1與Zf11屬于氣單胞菌屬Aeromonas,與菌株Aeromonas veronii為同一種細菌;Zf4與Zf8屬于鞘氨醇單胞菌屬 Sphingomonas,與菌株 Sphingomonas sp.為同一種菌;Zf5屬于芽孢桿菌屬Bacillus,與菌株Bacillus subtilis為同一種菌;Zf7屬于氣單胞菌屬Aeromonas,與菌株Aeromonas sp.M10為同一種菌;而Zf10與非培養(yǎng)菌株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為同一種菌,可能是一種新的菌種。
表1 細菌的形態(tài)和培養(yǎng)特征Tab.1 Morphological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strains
圖1 菌株Zf1-Zf12基因組總DNAFig.1 Total DNA of genome from strains Zf1 to strain Zf12 in the intestine of zebrafish
圖2 菌落PCR檢測pMD18-T/16S rDNA陽性克隆Fig.2 Positive clones of pMD18-T/16S rDNA in the strains by PCR
表2 16S rDNA序列測序結果分析Tab.2 Sequencing of the 16S rDNA from different isolates
通過構建16S rDNA基因序列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顯示,以Zf1、Zf11為代表的菌株與已知種的細菌Aeromonas veronii聚為一支,親緣關系最近,歸在同一類群,且一致性達99%;而菌株Zf5則與Bacillus subtilis聚為一支,一致性達99%;而以Zf4、Zf8為代表的菌株則與Sphingomonas sp.未知細菌聚為一支,歸在同一類群,一致性達99%;Zf7與Aeromonas sp.未知細菌聚為一支,一致性達99%;另外一個代表菌株Zf10則與尚未獲得純培養(yǎng)的菌株聚為一支,一致性達92%。以腸道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di作為參考菌株,與各菌株分支較遠,可知分離的菌種與大腸埃希氏菌親緣關系較遠(圖3)。
圖3 以斑馬魚腸道細菌16S rDNA基因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f different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the intestine of zebrafish based on 16S rDNA gene sequence
對12株分離菌16S rDNA V3區(qū)基因的PCRSSCP圖譜顯示,斑馬魚腸道細菌Zf1~Zf12的16S rDNA V3區(qū)基因存在多態(tài)性:Zf1與Zf11帶型一致;Zf4與Zf8帶型一致;而Zf5、Zf7、Zf10帶型各不相同,與前兩種帶型也有所不同 (圖4)。進一步對其中7株腸道細菌16S rDNA V3區(qū)基因序列進行比對 (圖5),結果顯示,Zf1、Zf11序列完全相同,表明為同一種菌;Zf4、Zf8序列基本相同,為同一種菌。Zf5、Zf7、Zf10序列互不相同,且與Zf1、Zf11以及Zf4、Zf8均有較大差別,初步鑒定為不同菌種,此結果與16S rDNA-SSCP圖譜一致。
圖4 16S rDNA V3區(qū)基因的PCR-SSCP圖譜Fig.4 PCR-SSCP results of the V3 region gene of l6S rDNA of the bacteria from the intestine of zebrafish
圖5 16S rDNA基因V3區(qū)基因序列比對Fig.5 Homological analysis of 16S rDNA V3 region sequences
近年來,對動物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類動物[12-14],而對模式生物斑馬魚腸道菌群進行分離鑒定的研究則鮮有文獻報道[1,3]。國內(nèi)對魚類腸道菌群組成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迄今,相關學者對大彈涂魚[15]、青石斑魚[16]腸道菌群進行鑒定分析,并發(fā)現(xiàn)了腸道優(yōu)勢菌群與細菌種屬,認為這些優(yōu)勢菌群可能是參與消化生理活動的主要菌群。樊海平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鰻鱺腸道中細菌數(shù)量與棲息水體、生理狀態(tài)、餌料狀況等有關。趙慶新[18]以草魚、鯉等鯉科Cyprinidate魚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腸道細菌的菌群結構,結果表明,魚類腸道中主要有致病桿菌屬Xenorhabdus、氣單胞菌屬Aeromonas、檸檬酸桿菌屬Citrobacter、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等。本研究中,采用PCRSSCP的分子技術鑒定方法研究了斑馬魚腸道細菌多樣性,16S rDNA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顯示,以Zf1、Zf11為代表的菌株與已知種細菌Aeromonas veronii,Zf5與 Bacillus subtilis, Zf4、 Zf8與 Sphingomonas sp.,Zf7與Aeromonas sp.分別聚為一支,且16S rDNA序列一致性高達99%;同時從斑馬魚腸道中分離獲得Zf10菌株與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一致性為92%,表明有可能為一種新分離菌株。斑馬魚腸道細菌16S rDNA分子鑒定表明,Zf1、Zf7和Zf11屬于氣單胞菌屬Aeromonas,Zf4、Zf8屬于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Zf5屬于芽孢桿菌屬Bacillus。此外,斑馬魚腸道細菌Zf2、Zf3、Zf6、Zf9和Zf12等分離株構建的陽性克隆,測序尚未成功,這可能與魚類腸道細菌多樣性、菌株生物學特性和試驗技術條件因素有關。已有研究報道,利用宏基因組技術可進行微生物多樣性結構和功能基因組研究[7]。本試驗中通過對斑馬魚腸道細菌16S rDNA的基因克隆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Zf10與尚未獲得純培養(yǎng)的菌株uncultured bacterium GI3-M-5-G01聚為一支,一致性為92%,推測菌株Zf10可能是一種新分離菌種,有待進一步研究鑒定,以豐富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物種資源。
有研究表明,16S rDNA序列分析在細菌鑒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SSCP技術可以提高檢測的特異性[9-10]。細菌16S rDNA既有保守區(qū),也有相對變異區(qū),因此,可以采用PCR-SSCP技術進行鑒定分析[8]。王永等[9]對于4種食源性致病菌16S rDNA的可變區(qū)進行SSCP分析,結果表明,4種致病菌16S rDNA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具有種屬特異性。本試驗結果表明,斑馬魚腸道分離菌種的SSCP圖譜無論從條帶的數(shù)目、相對遷移率及條帶之間的間距看,相互間均存在明顯差異,其中Zf1與Zf11帶型一致,Zf4與 Zf8帶型一致,而Zf5、Zf7、Zf10帶型各不相同,與前兩種帶型也有所不同。通過構建16S rDNA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發(fā)現(xiàn),其SSCP圖譜差異似與親緣關系成正比,即親緣關系越遠,差異越明顯。此外,16S rDNA基因V3區(qū)片段大小約為200 bp,利用SSCP分析V3區(qū)基因片段分辨率較高,得到的圖譜也較清晰;盡管如此,利用SSCP技術進行分析時也有其缺陷,比如,當分離片段較大 (>400 bp)時,會出現(xiàn)分辨率低、共遷移等現(xiàn)象[9,19]。此外,有學者利用PCR-DGGE、PCR-RFLP技術進行腸道微生物、病原菌分析鑒定研究[19-20]。本研究中,斑馬魚腸道細菌16S rDNA基因V3區(qū)的PCR-SSCP結果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對結果一致,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從斑馬魚腸道分離純化出的12株細菌,其中氣單胞菌屬Aeromonas等優(yōu)勢菌株與其他學者研究報道結果一致[15,18],這為今后進行斑馬魚腸道菌群及其微生態(tài)功能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為PCR-SSCP技術應用于斑馬魚腸道細菌多樣性分析提供了參考。
[1] 全珊珊,吳新榮.斑馬魚,人類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式動物[J].生命的化學,2008,28(3):260-263.
[2] 王智誠,周曉旭,王昊澤,等.長鏈非編碼RNA及其在斑馬魚中的研究進展[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7,32(2):248-254.
[3] 宋增福,吳天星.魚類腸道正常菌群研究進展[J].水產(chǎn)科學,2007,26(8):471-474.
[4] Liu Yukun,Yao Yayun,Li Huan,et al.Influence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strogenic endocrine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zebrafish[J].PLoS One,2016,11(10):e0163895.
[5] 胡秀彩,王藝,呂愛軍.弗氏檸檬酸桿菌的分離鑒定與PCR-SSCP 分析[J].微生物學雜志,2011,31(4):12-18.
[6] Orita M,Iwahana H,Kanazawa H,et al.Detection of polymorphisms of human DNA by gel electrophoresis as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9,86(8):2766-2770.
[7] 李麗娟,張殿昌,龔世園.宏基因組技術在開發(fā)未培養(yǎng)微生物資源中的應用[J].水利漁業(yè),2007,27(3):7-9,31.
[8] 劉文強,賈玉萍,趙宏坤.16S rRNA在細菌分類鑒定研究中的應用[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6,27(11):15-18.
[9] 王永,趙新,蘭青闊,等.4種食源性致病菌的PCR-SSCP檢測技術研究[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5(1):13-15.
[10] Callon C, Delbès C, Duthoit F,et al.Application of SSCP-PCR fingerprinting to profile the yeast community in raw milk Salers cheeses[J].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6,29(2):172-180.
[11] 劉莉,王中康,俞和韋,等.貢嘎蝠蛾幼蟲腸道細菌多樣性分析[J].微生物學報,2008,48(5):616-622.
[12] 邱索平,凌華樞,陳文.食蟹猴腸道志賀氏菌的分離和鑒定[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33):10730-10736.
[13] 邱立,朱占燁,楊增岐,等.關中奶山羊腸道正常菌群的分離鑒定[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7(10):77-78.
[14] 張振瑞,張力,陳桂銀,等.健康家兔腸道益生菌的分離鑒定[J].中國養(yǎng)兔雜志,2007(2):21-24.
[15] 王偉霞,李福后,李信書.大彈涂魚腸道細菌學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12):3545-3549.
[16] 覃志堅,盧冬,常正義,等.PCR-SSCP法快速檢測鑒定臨床病原菌的探討[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20(3):341-343.
[17] 樊海平,曾占壯,林煜,等.養(yǎng)殖的日本鰻鱺腸道中細菌的數(shù)量和組成[J].臺灣海峽,2005,24(4):515-519.
[18] 趙慶新.鯉科(Cyprinidate)魚腸道菌群分析[J].微生物學雜志,2001,21(2):18-20.
[19] 羅雯,萬雅各,彭宣憲,等.采用通用引物PCR配合SSCP及RFLP技術快速檢測常見病原菌[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1,21(6):687-689.
[20] 李可,鄭天凌,田蘊,等.南美白對蝦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分子分析[J].微生物學報,2007,47(4):64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