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欣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水印木刻版畫作為我國版畫藝術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提倡新形木刻以來,國內開始出現(xiàn)當代意義上的版畫藝術,即在藝術家原創(chuàng)畫作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版畫作品。發(fā)展迄今,雖尚不足百年,但已產(chǎn)生過不少知名的版畫藝術家及經(jīng)典作品。應天齊在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加以延伸,探索出頗具特色的水印綜合版技法,其代表作《西遞村系列》曾享譽畫壇,成為中國新興版畫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無論是對國內新興版畫史的研究還是對版畫藝術的學習而言,探討其人其作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應天齊對于當代水印版畫進行過長期的、由淺入深的探索,這是其取得顯著成就的基礎,本文擬先對其探索歷程作一扼要概述,而后重點探討其與“西遞”的不解之緣,并試圖以此挖掘其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價值,以期獲得若干對讀者有益的啟示。
水印木刻版畫以其鮮明的藝術特點而著稱,即將蒼勁醇厚的肌理印味與水色淡雅的雋永意境融而一體,意趣典雅而動人,其不但以我國傳統(tǒng)的木板水印藝術為基礎,更吸取了中國畫水墨技法精華,因此,現(xiàn)代水印版畫的創(chuàng)作需要足夠的傳統(tǒng)藝術修養(yǎng),尤其是中國畫基礎。應天齊于1949年生于安徽蕪湖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父親的國文啟蒙和藝術啟蒙,很早便對中國畫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環(huán)境的熏陶加上天賦,使他能夠在小學五六年級時便能臨摹出形神兼?zhèn)涞乃嫞粫r期也開始了素描的接觸。首次接觸版畫是在1962年,那一年應天齊十三歲。據(jù)其自述,一次偶然的機會,從做小學美術老師的二哥那里找到了一本《怎樣刻木刻》,研讀之后,當夜即以母親的修腳刀為刻刀,以家中墻壁上所掛木板油畫的背面為刻板,以吳強年作品《我們大隊的支部書記》為摹本,耐著酷暑,一夜未眠完成了作品刻印。這是他生平第一幅版畫,極大興趣中展現(xiàn)出來的是過人的天分。
其后到七十年代中期,應天齊接觸并創(chuàng)作過大量水彩畫、廣告畫,素描及水印版畫。這一時期至1985年進入北京中央美院之前,主要是憑著天賦和興趣自行探索,將人性美與自然美融入畫中是其探索的重點和主要成果。1974年其版畫《農村歸來》在《安徽文學》上發(fā)表,隨著更多的版畫作品發(fā)表于各級刊志,版畫成為應天齊的主要創(chuàng)作形式。1979年其水印版畫《漁汛》獲安徽省青年美展一等獎,自此開始在安徽美術界嶄露頭角,1985年被選調蕪湖市文聯(lián)工作,并任蕪湖市美協(xié)副理事長,同年得到北京中央美院的伍必端先生舉薦,順利進入中央美院版畫研修班接受正規(guī)教育。
如果說在此之前應天齊的探索歷程主要是依托于“社會大學”,那么進入中央美院就是踏上了正規(guī)的大學求學之路,這應算其藝術探索生涯中的轉折性事件之一。其時正當各種美術新潮泛涌之際,研修班學員多為各地青年畫家和大學教師,思想和研習氛圍積極而活躍。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應天齊和學員們一起對若干年來的文藝方法論尤其是造型藝術的審美標準、表現(xiàn)手法等進行了探討和反思?,F(xiàn)代藝術的智慧和靈性使應天齊獲得了視覺和知性上的全新啟迪,從而真正明白了藝術應是與時代同步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重復別人和重復自己的藝術都是沒有生命的。照其本人的說法,這是“在大學里受益最深的一次啟迪”。
應天齊在中央美院系統(tǒng)學習了銅版畫、石版畫、絲網(wǎng)版畫及水銀版畫,并隨史濟鴻先生研習了特殊水印技法,這也是其后來探索水印綜合版技法的基礎。應該說,這一時期系統(tǒng)而正規(guī)的學習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除了這些基礎性的課程和技法之外,在中央美院圖書館的大量相關閱讀也使其受益匪淺,在對藝術內涵的探索過程中,感悟到“凡人性的東西都應融入生活當中,藝術中必須包涵對人性的審視,藝術作品重要的是關注人,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人文關懷?!倍@種悟覺對其后來創(chuàng)作《西遞村系列》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從中央美院回到蕪湖后,應天齊主要做許多蕪湖美協(xié)的具體工作,同時擔任了《蕪湖日報》上的一個“西方現(xiàn)代藝術”連載專欄的作者。這對于其反思和消化在中央美院所學知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應天齊結合在中央美院所學知識,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進行了一次詳細而系統(tǒng)的研習,并寫下一篇篇解讀性的千字文。誠如其自述:“做專欄作者的半年中,其實也是我對美院理論知識的一次必要反芻,一次系統(tǒng)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中,我也完成了一次實踐—理論—實踐的轉換與提升?!痹诖似陂g,應天齊還深入閱讀了《夢的解析》、《創(chuàng)造力和無意識》等相關書籍,按照其本人的說法,仿佛是為即將開始創(chuàng)作的《西遞村系列》做準備。至此,經(jīng)過長期的、由淺入深的探索和學習,這時的應天齊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變得更加成熟,并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只等一場偶然的邂逅,與西遞村結下不解之緣了。
西遞村是安徽黟縣南部的古村落之一。應天齊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于1986年秋的一個朦朦雨天來到西遞村參觀,當?shù)巧洗迓涔琶窬拥氖_階俯瞰全村時,斑駁陳舊的馬墻頭、古意盎然的木屋及極具民族特色的斗拱、飛檐、漏窗、石雕,使其深感震撼。從次年開始,應天齊開始深入當?shù)毓糯迓溆^察和體驗,著手創(chuàng)作水印版畫《西遞村印象》。隨著新作陸續(xù)推出,此系列作品取得較大關注和好評。而在西遞村這個創(chuàng)作陣地上,應天齊一共奮戰(zhàn)了八年,到1994年完成了總數(shù)為三十六幅的《西遞村系列》版畫,其作品也日益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并產(chǎn)生了深度影響。
然而在1992年時,應天齊的《西遞系列》版畫雖已獲過多個獎項并擁有了較高知名度,但其本人卻總十分滿意。這時他已探索出水印綜合版技法,并出版了《應天齊水印版畫技法》,但他始終認為技法是次要的,應力求在內涵的拓延及人文關懷方面尋找更多更佳的表現(xiàn)方法。這一時期其身體狀況也因辛苦創(chuàng)作而日見衰退,精神上更日漸焦慮自閉,被診斷為抑郁癥。應天齊認為,其作品在關注人類心靈的同時更是在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負重來源于此種心靈關注的揭示,尤其是當其形成具體的畫作時。為消除這種精神壓力,應天齊決定停止西遞系列的創(chuàng)作,于是他拋下創(chuàng)作,嘗試積極融入世俗生活,但效果不大。這要算其西遞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對西遞的正式告別是在1994年,當時央視來到蕪湖拍攝應天齊專題片,同時擬組織一次畫展。蕪湖是應天齊最初出發(fā)的地方,于是他也就想在這里宣告結束。與應天齊以往的畫展不同的是,此次畫展具備商業(yè)屬性,照應天齊本人的說法,是想以此來進行藝術與公眾的互動嘗試,這比單純的畫展更有意義,同時更能直觀的融入社會,從而遠離黑色的壓抑。而最終專題片的主題也確定為《告別西遞》。據(jù)其本人自述,從此開始關注自己的生命,告別西遞后更多的去研究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延伸,而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也不敢在使用大塊黑色,而是將黑色解構,象征與西遞的隔離。至此,從邂逅到告別,應天齊走完了他的西遞創(chuàng)作之路。
應天齊以頗具特色的水印綜合版技法創(chuàng)作了西遞系列作品,從這些作品里可以很容易看到其長年創(chuàng)作的豐富經(jīng)驗,尤其是對于不同材質與紋理的思考和應用,技巧可謂嫻熟而獨特。按照界內一般的看法,從觀賞視覺上看其最鮮明的特征即為充滿象征意味且富于幻想力的黑白構圖產(chǎn)生的強烈視覺效應,給觀者以靜謐、寂寥、冷峻的迷惘的感性體驗。應天齊對于其作品廣受認可的原因曾這樣說:也許是作品中的壓抑與峻美、傷感與寧靜、孤獨與博大、人性與審美、個性與現(xiàn)代意識的相互交織與共振,產(chǎn)生了對觀者精神上的神秘控制。由此亦可見其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之強。這無疑大大得益于其嫻熟獨特的技法及精湛的功力。但更關鍵的相信還是出于作品表達的內涵與價值,而這又是由其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感悟和把握而決定的。
結合應天齊對當代版畫的探索歷程及西遞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其始終重視藝術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和內涵的擴延,并在這種個性化創(chuàng)造和內涵擴延過程中關注人性和人的心靈,簡言之即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是一種人文關懷。這一方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應天齊的好友,美國大峽谷大學文學博士、評論家戴維?阿曼的評論:“應天齊的版畫使我們重新反思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本質:他的《西遞村系列》啟迪了一種使我們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聯(lián)系的知覺”、“應天齊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具有深刻人性的世界,它最可能改變我們較高層次的思維和行動”、“作品展示了在充滿想象性的生活當中無意識的力量”,等等。阿曼博士對西遞系列作品給予了人性和哲學層面的解讀,同時也是解讀人的心靈,這與應天齊追求的人文關懷是相一致的,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西遞系列作品。
而更具體的說,結合西遞村這一題材來看,作品無疑包涵了作者對歷史、文化、人生的思考,除了對人性和心靈的關懷之外,也呈現(xiàn)了東方美學的審美精神和品格,提倡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關懷。有評論家曾說:應天齊的作品用現(xiàn)代藝術手法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內涵,側重新東方美學精神的體現(xiàn),借此喚醒當代人關注正在消逝的傳統(tǒng)文化,其背后蘊藏的文化語匯是研究者必須要重點關注的。筆者個人認為,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對西遞村系列產(chǎn)品進行了比較準確的解讀,有助于我們理解該系列作品。
綜上所述,應天齊及其代表作《西遞村系列》在中國新型版畫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其在前人基礎上發(fā)明的綜合水印技法獨樹一幟,并以之創(chuàng)作了享譽畫壇的《西遞村系列》作品。應天齊對于當代版畫藝術的探索是長期而逐步深入的,并始終重視藝術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和內涵的擴延,這一特征也鮮明的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西遞村系列》作品的過程中。邂逅、感悟和創(chuàng)作“西遞”對于應天齊的版畫創(chuàng)作生涯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西遞村及古徽州也因其作品而廣為人知。本文對其人及其代表作進行了簡要闡述和解析,希望對相關讀者有所啟示。個人淺見,尚祈方家指教。
[1] 應天齊.《應天齊水印版畫技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8
[2] 應天齊.張文華.《遭遇西遞》.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