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珠
(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江蘇 蘇州 215009)
語言是人們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會的產(chǎn)物。不同的語言是不同社會的產(chǎn)物,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生活,帶著各自的社會性和民族性,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日語語言與日本文化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且日語語言長期以來僅在日本這樣一個島國使用,缺乏國際性。所以日語與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聯(lián)系得尤其緊密。同時,日語是膠著語,它的語法功能要靠助詞、助動詞等附屬詞來表現(xiàn)。[1]日本人之間有時候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不完整的話語就能很好地傳遞彼此間的意思。由此,日語中產(chǎn)生了大量委婉的表達方式。這些委婉表達,常常會使日語顯得曖昧、不易理解,給日語學習帶來困難。本文就日語委婉表達及其形成原因做初步探討。
日語雙重否定的表達很多,比如“でないことはない”(并不是沒有)、“ではないだろうか”(難道不是嗎?)、“なくもない”(也不是沒有),等等,以上表達簡單地說就是“である”(表示斷定,是)、“である”(表示斷定,是)、“がある”(有……可能)。同時,日語中使用使役態(tài)的表達也很普遍,如“(さ)せていただく”“(さ)せていただこうと思う”(請允許我……)。此外,還有很多表達,如“てくれませんか”(能幫我做……嗎)、“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能為我做……嗎)、“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能請您做……嗎)、“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能請您為我做……嗎)、“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能否請您為我做……呢)、“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でしょうか”(能否請您為我做……呢),等等。也就是說,日本人在陳述自己的主張要求意見時,并不直接否定對方、提出要求或者表達意見,而是采取征求對方同意、許可、飽含尊重之懇求的委婉表達方式。
日語中的委婉表達還突出反映在日語中主語的省略、助詞和助動詞的多樣性、動詞的最后出現(xiàn),以及副詞的曖昧性等方面。這里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日語中副詞的曖昧性。
在飯店大廳與某先生會合,于是,某先生說“そろそろ出かけましょうか”。這句話中的“そろそろ”是什么意思呢?《日中辭典》(小學館,第2版)將該詞解釋為:(1)慢慢地,徐徐地;(2)該,就,快,馬上;(3)漸漸,逐漸。“そろそろ出かけましょうか”中的“そろそろ”取第2個釋義。但是,“そろそろ”并不似漢語翻譯的“該,就,快,馬上”般簡單。它的曖昧婉轉(zhuǎn)就在于其內(nèi)含“如對方覺得可以,那馬上就出發(fā),若對方還想再稍等一會,也是好的”這樣的語意,如此為對方考慮的體貼包容之心思就通過“そろそろ”傳遞給了對方。沒有學過日語或是初學日語者大概很難從“そろそろ”的漢語釋義中體會出其中深意。
又如A:小林さん、最近仕事忙しい(小林<先生/女士>,最近工作忙嗎)?B:いろいろ?!度罩修o典》(小學館,第2版)對“いろいろ”的釋義是:種種,各種各樣,各式各樣,形形色色。那么,這個回答是想說工作忙還是不忙呢?其實,這里的“いろいろ”委婉內(nèi)含B不想就此話題繼續(xù)展開之意。
通過以上兩例,可以發(fā)現(xiàn)日語中很多詞匯具有超出其漢語表面解釋的深層含義,它可以把說話人的心思、感情等婉轉(zhuǎn)且準確地傳遞給聽話者。
(一)日本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日本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古時的日本社會基本可以說是農(nóng)耕社會,日本人世代居住在同一個地方,互幫互助,靠種植農(nóng)作物為生,也要共同應(yīng)對各種自然變化和災害考驗,是個人若脫離集體,就很難生存的社會。當今日本社會,人們雖然不再像以前那樣固定在同一地方從事農(nóng)耕活動,而是進入公司、集團成為工薪一族,但日本社會依舊被稱為集體主義社會。竹內(nèi)靖雄指出:對工薪族而言,違反公司的規(guī)章和慣例、違背上級的命令等比違反國家法律,更會招致實質(zhì)性的不利。[2]所以不管過去還是現(xiàn)在,日本人都極其重視個人在某個集體內(nèi)的歸屬和被認可度。為了避免被集體責備、排擠、孤立,除了行動上要與集體一致、要遵守集體的規(guī)章制度和某些潛規(guī)則等外,在語言表達上更要追求“和”。為避免在語言上引起誤解摩擦甚至沖突,就要盡量采取委婉的表達方式,不能直接表達自身的主張觀點,而是用懇求、征得對方同意等的方式來傳遞意思,讓對方領(lǐng)會理解。久而久之,日語語言在詞匯、表達、結(jié)構(gòu)等方面就形成了一套委婉的表達方式。
(二)日本人重視“和”的精神
受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原始宗教——神道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對自然既崇敬又恐懼,但大體持一種對自然順應(yīng)、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日本人出于自古對自然的認知和理解,加上日本歷史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形態(tài)的影響,日本人形成了以“和”為美、重視和諧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語言形成和發(fā)展上當然也會承此理念,盡量減少口角、沖突,用委婉的、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禪思想的影響
日本的禪來源于中國,但禪在日本的發(fā)展沒有局限于宗教范圍,而是滲透到日本文化、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禪思想在日本能夠扎根,歸根結(jié)底與日本人的民族性有一定的關(guān)系。前面已經(jīng)談到日本人重視“和”,正是日本人的通融調(diào)和為中國禪思想的日本傳入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禪的特色之一是“不立文字”,即不依賴文字語言,拋棄一切形式上的東西,靠自己的修行,用心去體會、去悟得。禪強調(diào)用“以心傳心”的方式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是暗示、象征式的,它具有含蓄、模糊、曖昧等多種表達特征。禪給予日本人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自然會投射到日語語言上,為日語語言委婉表達的發(fā)展助力。
日語的委婉表達具有模糊、曖昧、多義、婉轉(zhuǎn)等特點。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使用這些委婉表達,不僅可以把說話者的想法主張、微妙纖細的心理動態(tài)、豐富的情感等傳遞給對方,而且能潤滑相互間的關(guān)系、增進感情,特別是在人口密度大的社會,可以有效避免相互間的對立,維護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則應(yīng)慎用委婉表達。日本基本上是單一的民族國家,文化、習俗、慣例等都相同,所以可以“以心傳心”“心有靈犀”,但是當走出日本這個島國面向世界時,日語的委婉表達就容易造成談話上的誤解,使談話雙方的意思無法順暢傳遞,甚至還會產(chǎn)生嫌隙、互生不滿。
總之,日語中的委婉表達非常豐富,日本人借由它顯出親疏關(guān)系,依靠它向?qū)Ψ絺髑檫_意,帶著外人不容易理解的某些微妙情愫和溫柔體貼。日語中委婉表達的完善與日本文化關(guān)系緊密。日本文化重視調(diào)和,重視集體內(nèi)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存,有強烈的排他性。所以日本人時時處處注意區(qū)分集體的內(nèi)外關(guān)系和維護集體的內(nèi)部人際關(guān)系。日語的委婉表達正可以幫助日本人在維持、潤滑、提升人際關(guān)系方面大顯身手,但是日語的委婉表達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曖昧性、非理性的情緒和日本人對集體的過分依存性。
[1]鮑海昌.日語表現(xià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1.
[2]竹內(nèi)靖雄.日本人の行動文法[M].東京: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19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