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汨
(江西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漢語古詩歷史悠久,數(shù)量眾多。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到清末漢詩,無數(shù)遷客騷人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作品,漢語古詩也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當(dāng)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漢語古詩英譯也成為向英美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大量國內(nèi)外翻譯家,如華茲生(Burton Watson, 1925—2017)、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汪榕培(1942—2017)、許淵沖(1921—)等都在此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而歸納和總結(jié)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以及相對應(yīng)的翻譯方法可以為當(dāng)前語境下漢語古詩歌英譯或者重譯提供參考,進而對漢語古詩的翻譯與對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漢語古詩數(shù)量眾多,譯者背景各異。通過對各時期、各譯者的譯文進行整理和歸納,文軍等(2016)將漢語古詩英譯策略分為易化、多樣化和簡化三大類,每種類別之下又包含若干不同的翻譯方法。簡化策略指的是譯者“以各種方式將漢語古詩古舊名物及典故等英譯得更簡略、更清楚,使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文軍 等,2016:96),具體包括概括法、釋義法、替換法、節(jié)略法和增添法五種方法(文軍 等,2016:96-97)。
“增譯”或者“增添”法指的是“根據(jù)目的(標(biāo))語詞法、句法、語義、修辭或問題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標(biāo))語某些特定文化規(guī)范,在翻譯中增添某些詞、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達原作思想內(nèi)容,或更好地體現(xiàn)特定翻譯目的”(熊兵,2014:86)。放在漢語古詩英譯中,我們認為,增添法“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為使文順句通而增加代詞、轉(zhuǎn)折詞等方法,而指譯者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所沒有的比喻形象”(文軍 等,2016:97)或者原文隱含的各種意象,從而使目標(biāo)語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詩。
就當(dāng)前翻譯研究界對增添法的研究而言,經(jīng)過筆者對相關(guān)文獻的檢索和歸類,我們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文學(xué)翻譯中的增添法應(yīng)用研究。陶友蘭(2006)從接受理論的角度探討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時可以使用的方法,指出在詩歌翻譯時譯者可以選擇深化原詩意象,例如古代地名可能是外國人在文化背景上的盲點,而這些專有名詞往往具有特定的聯(lián)想意義,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選擇把這些聯(lián)想意義增加出來,例如“揚州”可以翻譯成“River Town”,也即江南水鄉(xiāng)。唐均等(2017)探討了華裔漢學(xué)家張心滄英譯《紅樓夢·花?!窐蚨?,總結(jié)出其使用的增譯、串譯以及誤譯三種情況,并且附以不同實例闡釋了增譯法的幾種類型,即對文中首次出現(xiàn)的人名補充說明,對容易使讀者疑惑的地方進行增補以及文化增譯。而Pedersen(2017)則聚焦英國電視劇《是,首相》的瑞典語字幕翻譯時譯者處理隱喻的策略和方法,指出雖然譯者受到對話互動、圖像和字幕特點以及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因素影響,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時仍然將隱喻看作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并且會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對隱喻進行明示。
其次,科技翻譯中的增添法應(yīng)用研究。石春讓(2006)對通俗科技英語中隱喻的翻譯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通俗科技英語文體中隱喻的特點,并指出了翻譯時隱喻可使用的方法,包括直譯、意譯和增譯法。李照國(2011)結(jié)合自己翻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翻譯實踐,論述了不同比喻層面,包括比喻、借喻、比擬、對偶、聯(lián)珠等以及相應(yīng)的翻譯處理方法,對中醫(yī)翻譯中不同意象處理時使用增添方法進行了闡釋。Bisiada(2018)以英語翻譯成德語的商務(wù)文本為例,對比了譯者手稿和刊出版本之間的差別之后指出,現(xiàn)有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fēng)格使用的基本都是刊印文本,而事實上編輯者在出版過程中會對譯者的手稿做出大量修改來發(fā)揮重要的角色,包括增添詞語等方法。
再次,口譯中的增添法應(yīng)用研究。張其帆(2011)以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發(fā)言的英語同聲傳譯為個案,對譯員采用的翻譯方法做了研究,包括刪減和增添,其中后者又分為顯化增譯、脫殼增譯以及補充增譯三種。Ribas等(2017)采取問卷調(diào)查、視頻分析、訪談等多種手段對五名中西語譯員在公共服務(wù)口譯中使用的翻譯策略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譯員會根據(jù)語言或者文化上的差異來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其中包括增譯法。
從以上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當(dāng)前增譯或者增添法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國內(nèi)外文獻大多將增添法或者增譯法作為翻譯方法或者翻譯策略體系中的一部分進行研究,而對增添法作為一種單獨翻譯方法的聚焦不足,較少關(guān)注增添法在某一類文體翻譯中的具體體現(xiàn)。鑒于此,本文聚焦古詩漢譯翻譯策略體系中簡化策略的增添法,并且選取不同時期的漢語古詩及其英譯文作為語料進行研究,旨在促進對增添法的系統(tǒng)研究。
上文提到,增添法主要是通過增加一些原詩歌中沒有的比喻形象或者隱含意象,使原文的意思更清晰明了。通過總結(jié)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譯者在增添意象時,主要為名詞意象、形容詞意象、動詞意象以及短語或者短句意象,接下來筆者對以上四種意象增添法的使用進行逐個分析。
漢語古詩中很多具有古典的名詞意象,如動物、植物、自然環(huán)境等等,往往暗含一定的意義,但是這類內(nèi)容通常不太為外國讀者所了解。因此,在處理這類意象的時候,譯者往往會選擇將原詩中名詞中所隱含的意象增譯出來,以讓目標(biāo)語讀者更加了解原文的內(nèi)容。
例1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Oh, the ruler of the Heaven,
I’m willing to love this young man.
Let our love not come to the end,
Until mounts turned into a flat ground,like a pan.
Even though rivers dried up,
In winter rumbled thunder,
In summer snow was a ground cover,
The sky combined with the earth under,
I would never part my lover.(王才美 等,2001: 209)
《上邪》是漢樂府詩歌中非常流行的一首,展現(xiàn)的是女子對男子的愛慕和對愛情的堅貞,女子對天起誓,只有當(dāng)詩中提到的五種不可能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同時發(fā)生的時候,才會與男子分離。在處理原文意象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對“山無陵”這一句進行英譯時,譯者除了將“Until mounts turned into a flat ground”譯出之外,還增添了“l(fā)ike a pan”來指代山峰被夷為平地之后的樣子[注]有些時候“山無陵”這句話被誤寫成“山無棱”,因此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山峰被夷為平地而沒有棱角,從而使讀者理解產(chǎn)生偏差。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山和人一樣,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不斷長高,如果山停止了長高,則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古漢語詞典》(2002:992)當(dāng)中,“陵”這個詞的第三個解釋也是“登,升”,并附了兩個例子“齊侯親鼓,士陵城”以及“陵飛連而太息兮,登平陽而懷傷”。因此,“陵”作動詞是以為“升或者長高”,因此“山無陵”的確切含義應(yīng)該是“山峰不再長高”,汪榕培(2006:85)將此譯為“When mountains do not rise high”,但是此內(nèi)容并非本文討論的重點。,也即像平底鍋一樣平,譯者增添的名詞意象一方面可以使女子發(fā)誓的程度得以更強烈的體現(xiàn),因為其他幾種情況,包括“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以及天與地合在一起”在古代都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另一方面,“pan”意為“平底鍋”,是一種西方常見的烹飪工具,譯者加上這個意象也可以讓西方讀者更加了解原詩中少女對愛情的矢志不渝。
例(2)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The crescent moonlooks like old Autumn’s golden brow,
Its deep reflection flows with limpid water blue.
I’ll leave the town on Clear Stream for Three Gorges now,
O Moon, how I miss you when you are out of view!(許淵沖,2007:6-7)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初次離開四川后創(chuàng)作的一首懷念家鄉(xiāng)山水的詩歌,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在船上看到的夜景,后兩句則重在表現(xiàn)詩人思念友人之情。首句主要描寫的是夜晚在峨眉山上空懸掛的半輪月亮,可以看到譯者在處理這個意象的時候,將懸掛在高空的月亮比作金色的眉毛(“golden brow”),一方面將月亮彎曲的形狀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通過增添此比喻意象烘托出人、景和情融合為一體的感覺,也有利于為譯文后面的思念友人等情感起到鋪墊作用。
例(3)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凈且停停。
For fame, or for wealth? Alas, on life’s journey how people bustle and rustle in their quest!
Comers and goers,‘Midst serene hills and limpid rills why not savor the sweetness of rest? (卓振英,2011:98-99)
清朝作家李漁的《且停亭聯(lián)》寫于其為某個亭子起名之時,當(dāng)時鄉(xiāng)親父老推舉李漁為該亭子起名,而州官則想仗勢用自己想的名字來給亭子命名。李漁在沉思的時候說了一句“且停?!?,也就是說希望給一些時間思考,而州官則認為李漁才氣不夠而計劃用自己起的名字。于是李漁靈機一動將此亭名定為“且停亭”,一方面很好地應(yīng)對了州官的刁難,另一方面也用“且停停”來暗諷州官不尊重人的行為,同時在詩歌中進一步暗指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名利的步伐可以放緩,過分地追名逐利并不會帶來太多的幸福感。在翻譯“道路”時,譯者將其翻為“l(fā)ife’s journey”也即“人生道路”,此處名詞意象的添加也有利于讀者將對亭子的描寫與人生哲理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幫助目標(biāo)語讀者更好理解原詩內(nèi)容。
除了名詞意象之外,漢語古詩中還有很多形容詞用來形容不同的意象,如綠水、青山、明月等等,而在大部分情況下詩歌需要使用凝練的語言,故很多時候形容詞意象會在原詩中省略,但是中國讀者往往可以理解這些隱含的意象及其含義。在漢語古詩英譯時,譯者往往就需要增添意象來將原詩的意思更好地傳達給目標(biāo)語讀者。
例4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After it rains in the empty mountain,
Autumn sets in, bringing fresh evening air.
Thesilver moonlight shines on tall pine trees,
Clear water flows on stones in the brook there.(王才美 等,2001:27)
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寫的是自己于初秋時節(jié)隱居在終南山的所見所感。整首詩的前半段描繪的是詩人在一場秋雨后所見到的景象,詩人用了“山、月、松、泉以及石”等讓雨后終南山清新脫俗的畫面躍然紙上,而這種感覺不僅與作者使用的不同景物有關(guān),更與不同景物給讀者帶來的感受相關(guān),這種感受更蘊含在修飾這些景物的形容詞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天氣”以及“松”這兩個詞的時候,分別在英文譯文中增添了“fresh”和“tall”這兩個形容詞意象,讓目標(biāo)語讀者感受到了空氣的清新和松樹的聳立。與此同時,在翻譯“明月”的時候,譯者選擇的是“silver”這個形容詞,而將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譯為“Catching sight of the bright 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mistake it as a coat of frost on the floor. ”(王才美 等,2001:29),此處的“明月”則是“bright”這一形容詞。因此,此處使用“silver”更能體現(xiàn)出月光的皎潔以及作者當(dāng)時恬靜的心態(tài),相較于“bright”而言,也可以算是增添了更為具體的形容詞來反映原詩的意思。
例(5)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Thou, having suffer’d countless strikes, come’st out from mountains deep;
Undaunted in the face of flames which do around thee leap.
Though destin’d to be pulveriz’d thou show’st no sign of fright,
For‘tis thy wish to leave with th’ world a lily white! (卓振英 等,2010:262)
明朝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借物言志,歌頌石灰經(jīng)歷各種磨煉和考驗之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并把自己比作石灰,顯示出自己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而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故而留在世間的“清白”是全詩最重要的意象?!扒灏住痹谠娭凶鳛槊~,大致意思為廉潔端正的品行,而在譯文中被翻譯為“l(fā)ily white”,即“如百合花般的潔白(純潔)”??梢钥闯觯g者增添了“l(fā)ily”(百合花般)這樣一個形容詞意象,因為在英語文化中,百合花象征能夠抵抗外界誘惑而不被污染的純真。翻譯方法的選擇 “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自身的翻譯目的或者說譯者意圖所決定的”(胡安江 等,2017:134),因此兩位譯者在此添加“如百合花般”這樣的形容詞意象能夠更精確地將原詩中的比喻意義傳遞出來,從而讓目標(biāo)語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原文的比喻意象。
例(6)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Kwan-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Trans. by James Legge,收錄于呂叔湘 等,1988:2)
《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的開篇,被認為是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情歌,河中小洲上和鳴的雎鳩象征青年男女之間的互動。詩中第二句的“君子”和“淑女”分別指代古時候年輕的少男少女,而我們看到理雅各(James Legge)在翻譯“淑女”之時選擇了“modest”“retiring”以及“virtuous”三個形容詞來修飾女子的品格,而原詩中只有一個“淑”字。中國古代文化認為女子應(yīng)該有好的品德,因此事實上只用“virtuous”(有道德的)就可以概括所有品質(zhì),而譯者添加了“modest”(謙遜的)以及“retiring”(文靜靦腆的)來強調(diào)中國古代對于“淑女”品質(zhì)的期盼,也能夠讓目標(biāo)語讀者更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
除了名詞意象和形容詞意象之外,在漢語古詩英譯中,譯者在很多情況下還會選擇在譯文中增添動詞的意象從而使原詩的意象更加生動、形象。
例(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Fine grape wine fills luminous cups of jade;
To drink I want but the summoning Pipa is played.
Laugh not, my dear friend, if drunk on the battlefield I lay;
From of the old, how many ever returned from battles anyway?(何中堅,2012:119)
王翰的此首《涼州詞》描繪的是邊塞風(fēng)光以及將士出征的場景。在出征前為將士餞行以鼓舞士氣是軍隊的常用戰(zhàn)略,在原詩中由于字?jǐn)?shù)限制,葡萄酒和夜光杯被寫成了兩個并列的名詞意象,但是中國讀者都知道葡萄酒是盛在夜光杯中再給將士喝的,而由于中文本身是意合語言且受到字?jǐn)?shù)限制,原詩中“盛”這個意象被省略。我們發(fā)現(xiàn),譯者將這個動詞意象增添到了譯文“Fine grape wine fills luminous cups of jade”中,葡萄酒和夜光杯之間的關(guān)系被呈現(xiàn)給了目標(biāo)語讀者。
例(8)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O’er the grassland, boundless and vast.
Making the grass wave, the wind blows.
A herd of cattle is seen and grows. (王才美 等,2001:5)
北朝樂府詩《敕勒歌》是一首歌頌草原風(fēng)光的民歌,抒發(fā)了敕勒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尤其最后兩句寫出了大草原一望無際的蒼茫以及草原上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動態(tài)圖景。譯者在翻譯中三句話的時候增添了很多意象,其中最后一句話中“A herd of cattle is seen and grows”,增添了一個動詞意象“grows”。原詩中最后一句話指的是風(fēng)吹過之后草地上的牛羊顯現(xiàn)出來的情景,譯者使用的“is seen”反映出了原文的“見”(通“現(xiàn)”)的意思,而增添的“grows”則讓讀者體會到這樣一種場景:一開始成群的牛羊藏在旺盛的水草之中,一陣風(fēng)拂過之后,牛羊都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而“grows”能夠體現(xiàn)出這種動態(tài)的景象。
例(9)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Behold the grasses green and thick
Which wither every year and thrive.
The prairie fires may burn and lick;
When breezes blow they’ll yet revive. (卓振英,1996:161)
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白居易描繪了野草生長和枯萎的情景:野草每年都會生長旺盛也會枯萎,即使被燒光了,也會在第二年春天再次長出來。詩人借景抒情,旨在表達全詩后半部分離別的情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譯者在翻譯此詩的時候,在第一句增添了“behold”這一動詞意象,把譯文讀者直接拉到了自然場景之中,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前文提到,由于詩歌字?jǐn)?shù)受到限制,因此會有很多意象需要讀者自己體會,而在漢語古詩英譯中往往需要譯者進行適當(dāng)?shù)脑鎏?。除了上述名詞意象、形容詞意象以及動詞意象三大類之外,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譯者還會通過增添短語或者短句來使原文的隱含意思更為直白地傳遞給外國讀者。
例(10) 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
Returning birds glide in the sky;
At dawn they leave the wood sclose-by.
Sometimes they fly far far away;
Sometimes on hazy peaks they stay.(汪榕培,2002:59)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遁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至今仍為人們稱道,因此其大部分詩歌都是以田園風(fēng)景來抒發(fā)自由之情,《歸鳥》講述的就是飛鳥從容地飛回山林的返璞歸真體驗。全詩第一句“翼翼歸鳥”的意思為從容不慌的歸山之鳥,而我們從譯文中可以看到譯者將整句詩譯為“Returning birds glide in the sky”,增加了“in the sky”這樣一個短語意象。正如上文提到,作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歌主要歌頌擺脫了官場束縛之后的自由,而這里增加的意象更好地體現(xiàn)出了歸鳥在天空中無拘無束飛翔的情景,因為天空往往指代自由和無拘無束,譯者增添這一短語意象可以用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歸鳥來更完全地展現(xiàn)出詩人對歸隱生活的追求。
例(11)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Like the catkin in the wind land’s being lost, which gives me pain.
While my life suggests the duckweed being spatter’d by the rain.
On the Panic shoal, remarks on being panic I forth sent;
Crossing the Lonely Bay, over loneliness I now lament.(卓振英,1996:258)
《過零丁洋》是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代表作,此詩記錄的是他率兵打仗兵敗被元軍俘虜后,對自己命運以及國家衰敗的感嘆?!吧胶悠扑轱L(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指國家破敗飄搖如柳絮一般,而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自己身世像水中浮萍一樣起伏不定。我們知道,文天祥是愛國詩人,面臨國破家亡,自然會感嘆命運的不公以及自身的苦楚。因此,我們看到,譯者除了將這兩句話的意思翻譯出來之外,還增加了“which gives me pain”來強化原詩中隱含的意象,指出國家的衰亡讓自己感到痛心疾首,完美地展現(xiàn)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例(1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1:I left my home young but returned old;
My accent hasn’t changed but my hair’s on the wane.
Children greeted me but know me not;
With a giggle, they asked from where I came. (何中堅,2012:124)
譯文2:I left my home-village when very young, Without changes I speak my native tongue.
As an aged person, now I’ve returned. The thick hair on my temples whitish turned.
Seeing children, I don’t know who they are. Not knowing me, they all call me grandpa.
“We all have never seen the likes of you, Tell us, sir, where you’ve arrived from, please do.”
(王才美 等,2001:11)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講述了離家少年到晚年返鄉(xiāng)的情形和際遇,詩人回鄉(xiāng)之后口音沒變但是已經(jīng)步入暮年,而家鄉(xiāng)的孩童能夠聽出他的鄉(xiāng)音卻沒見過他,所以開玩笑般地問他是從哪里來的客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何中堅的譯文基本是忠實于原文的意義而沒有選擇任何的增添,而王才美和屈平在翻譯時增加了兩處短句。第一句是在描繪家鄉(xiāng)孩童見到兩鬢白發(fā)的自己時的反應(yīng),譯者除了譯出“兒童相見不相識”之外,還增添了“they all call me grandpa”這樣一個短句,其目的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突出自己回鄉(xiāng)的時間,兩鬢蒼蒼并且到了可以當(dāng)爺爺?shù)哪昙o(jì),暗指離家時間十分長;二是和“I don’t know who they are”進行押韻。譯文中第二處增添在詩的最后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譯文中增添了“please do”這樣一個非常口語化的短句。和上一處增添“they all call me grandpa”一起,這兩處的增添使得孩子可愛俏皮的形象躍然紙上,也更容易將讀者帶入這個場景之中來了解詩人的處境和感受。
翻譯行為涉及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理解,因此譯者應(yīng)該在源文本和目標(biāo)文本之間進行抉擇,主要涉及對源文本與文化以及目標(biāo)文本和文化之間的理解,本文從以上兩個方面對漢語古詩英譯中譯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進行解讀。
上文已經(jīng)簡要提到,由于受到字?jǐn)?shù)和韻律的限制,漢語古詩中很多意象往往無法在有限的字?jǐn)?shù)中得以呈現(xiàn),而很多時候有些內(nèi)容對于詩歌的理解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意象能夠展現(xiàn)出原詩的生命和靈性(馮全功 等,2017)或者包含中國文化專有項(王克非 等,2016)。因此,譯者是否能夠完全理解漢語古詩中隱含的不同比喻或者意象是其選擇增添法的第一步。從上述選取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增添法出自中國譯者或者漢學(xué)家之手,他們在理解中國文化方面更具優(yōu)勢,因此,對原文隱含內(nèi)容的明晰化理解是譯者使用增添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完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是否以及如何合理地將原文中的意象增添出來則是影響譯者決策的又一重要因素。正如伊恩·梅森(Ian Mason)教授所言,詩歌翻譯取決于譯者目的(焦鵬帥,2010)。從宏觀角度來看,以上譯例均出自一些著名中國翻譯家或者漢學(xué)家,其在進行漢語古詩英譯時的目的大多在于向國外讀者傳播中國文化,因此,在正確理解原文比喻或者隱含意象基礎(chǔ)上,通過合適的翻譯方法將這些意象翻譯出來便是達到翻譯目的的途徑。
本文對漢語古詩英譯簡化策略中增添法的使用進行了分析,結(jié)合相關(guān)實例,從名詞意象、動詞意象、形容詞意象以及短句或者短語意象等方面分析了不同譯者增添的不同內(nèi)容。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增添法處理這些內(nèi)容可以將漢語古詩中隱含的意象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給目標(biāo)語讀者,以達到譯者的翻譯目的。當(dāng)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對不同譯者在翻譯不同層面的意象時使用的增添法進行了大量實例的描寫,對譯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進行了概要性勾勒,因此后續(xù)研究可以發(fā)掘不同譯者使用增添法背后的深層次社會、歷史和文化原因,以對譯者的翻譯行為做出更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