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微博、微信、貼吧等新媒體平臺,已成為當前大學生交流思想、獲取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對于如何運用新媒體平臺使高校團學思想工作深入開展這一問題,高校需引起高度重視。高校團學宣傳思想工作的職責和目的是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文明、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因本文借鑒現(xiàn)代傳播學的受眾相關理論,在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受眾的特性、動機、需求等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來探究新媒體環(huán)境下拓展高校團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的應用為團學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雙向互動交流平臺,逐漸打破了傳統(tǒng)的團學工作模式,使高校團學宣傳思想工作擺脫了以往受時間、地域的局限,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時,新媒體平臺的網(wǎng)絡互聯(lián)性和即時交互性使團學工作的開展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直播、同步交流等形式多樣的工作模式,并且也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受眾選擇接收和傳播信息的渠道。
新媒體的個性化、即時性、開放性和去中心化等傳播特征,可以讓大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特定需求在不同的平臺中自主選擇接收信息、發(fā)布信息,迎合了不同受眾的需求。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41次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53億,年齡結構中20~29歲年齡階段的網(wǎng)民占比最高??梢?,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上網(wǎng)的頻率與依賴性較高,他們在使用手機關注高校團學工作的微博和微信公賬號等新媒體平臺,不僅方便他們接收和傳遞有價值的信息,也推動了高校團學工作順利開展。
傳統(tǒng)的團學工作模式以“灌輸式”為主,團學工作者形成了機械式的工作運轉,學生多是被動的執(zhí)行和接受,容易因兩者熱情的遞減而達不到切實的育人效果。新媒體傳播特征的即時交互性,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團學工作人員工作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讓學生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隨時接收活動信息,參與話題討論,提出反饋意見,極大地提升了工作的能動性。新媒體在團學工作中的運用激發(fā)了團學工作者和學生們的活躍性和參與性,取得了積極互動的傳播效益。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從受眾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原理進行研究的受眾理論,該理論認為,受眾在面對大眾傳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選擇與自身個性需求相符合的媒介內容和信息。傳播學中的社會參與又叫受眾互動論,這一理論認為受眾在傳播過程中既是“授者”,又是“傳者”。與使用與滿足理論同樣強調受眾在傳播活動中占據(jù)主動性,可以自由選擇與拒絕,而不是完全被動。在團學宣傳思想工作中,大學生受眾扮演著授者與傳者雙重身份,而且新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等傳播特性也使團學工作中大學生受眾的主體地位越發(fā)突出。
個人差異論是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對受眾進行研究的,研究認為,受眾在傳播活動中的不同表現(xiàn),是因為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個人性格、態(tài)度的差別所決定的。由于每個人因其成長環(huán)境和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存在需求、信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別,表現(xiàn)為在團學活動中對信息的接受和傳播,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心理,這需要團學工作者在開展團學思想工作中不能只采用整齊劃一和墨守成規(guī)的方式方法,必須要注重大學生受眾的選擇性心理,確保團學思想工作教育有效開展,真正讓大學生入腦入心,提高學生文化和道德素養(yǎng)。
社會關系論強調的是群體關系在傳播活動中的作用,認為受眾都有自己所屬的群體,在信息接收過程中會受到所屬群體的壓力和合力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校中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在這些群體中一些見多識廣、經歷豐富、思維活躍、消息靈通的大學生,憑借著自身優(yōu)勢和個人魅力成為了大學生們的意見領袖,他們的觀點和意見比較容易使其他大學生認同和接受,往往能夠影響和改變他人對某些問題或事件的態(tài)度與看法。因此,在團學工作活動中要關注大學生受眾中這些意見領袖的影響,利用他們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的優(yōu)勢意見,擴大團學工作中的價值觀教育效應。
受眾理論中的社會參與論研究發(fā)現(xiàn),受眾希望主動地利用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且受眾“親身”積極參與形成的觀點,比被動得知更容易接受,且不易改變[1]。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想讓大學生受眾認可并接受團學思想工作的價值觀教育,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即時互動特點,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現(xiàn)個人才能的途徑,比如,在團學工作開展初期通過征詢廣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活動創(chuàng)意等方式,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為團學工作開展出謀獻策,活動期間要開通評論渠道,讓學生可以各抒己見,還要及時給予回復,形成公平與透明的工作機制,以及活躍的互動局面。
受眾理論的個人差異論強調受眾因自身成長環(huán)境和社會經歷的不同,形成的性格和心理也是多層次的,他們在動機需求上會根據(jù)自身的興趣進行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因此,團學工作應考慮這一現(xiàn)實基礎,在開展相關團學活動內容設置上體現(xiàn)層次性。團學思想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但新媒體環(huán)境影響下的大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思想觀點、行為習慣具有差異性,團學宣傳思想的教育總目標應保持一致性。
“意見領袖”也是大學生受眾的一部分,因此,與其他大學生在受眾心理上比較接近,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號召力?!耙庖婎I袖”的主觀性較強,他們在傳遞給受眾信息時會根據(jù)自己內在的思想觀點和價值理念對信息進行“過濾”和“加工”,被處理后的信息更符合大學生的需求,且更容易被認同和接受。團學思想工作的傳播活動經由這些大學生“意見領袖”進行二次傳遞,使團學思想工作達到的宣傳教育效果更為明顯。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孫佳明.利用新媒體推進高校團學工作的新模式[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6(4):80-81.
[3]辛紹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團下工作探析[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4(10):92-93.
[4]周蕾,劉毓聞,高璐.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團學工作的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