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范國華
(甘肅農業(yè)大學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科學文化素質是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繁榮的基石??茖W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把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本領。文化素質是自然與人文兩大學科知識的精神,是人在參與復雜勞動時能力、思維、方法的體現。二者結合又可稱為全面素質。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高低將影響整個民族的素質高低。隨著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全面型人才培養(yǎng)越發(fā)重要,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yǎng)。
為了解當前甘肅省大學生文化素質現狀及制約因素,本文以甘肅農業(yè)大學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甘肅農業(yè)大學2016級4223名學生(預科生除外)進行了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223份,回收有效問卷3874份,問卷有效率92%。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梳理分析,將研究得出的結論歸納如下。
為了解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現狀,本文從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一是從科學興趣、科學精神、科學知識以及科學能力四個方面研究了大學生的科學素質狀況;二是從對文化素質的重視程度、閱讀狀況、既有的科學文化知識儲備狀況以及對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四個方面研究了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狀況。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1)具備一定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首先,從科學興趣看,科學興趣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興趣,它源于人的注意,需要關注和關心,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狀態(tài),對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有著促進作用。通過調查學生對學習科學技術史的喜歡程度可以反映出學生的科學興趣。調查中發(fā)現,62.6%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學習科學技術史,僅有5.2%的學生不喜歡學習科學技術史,這說明大多數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興趣。其次,從科學精神看,科學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大膽探索,追求并堅持真理。調查發(fā)現,只有6.5%的學生不喜歡了解自然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精神,但還需要不斷加強。
(2)科學知識儲備不足??茖W知識是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精神需要依靠科學知識支撐。調查中對大學生科學知識儲備調查時設立了兩個問題:對于“勾股定理最早是由哪個國家提出的”回答正確的學生只有45.8%,而對于“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環(huán)球航行的人是誰”回答正確的學生也只有56.5%。通過對兩個問題的調查,可以看出當前甘肅省大學生科學知識儲量不足,對于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不夠,各高校應通過開展一些科學知識類競賽來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
(3)科學能力較弱。科學能力是指將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及學習中得到的感悟訴諸實踐,運用于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是對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根據問卷調查,偶爾將理論付諸實踐的學生占比最大為56.9%,這說明甘肅省大多數大學生對學用結合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忽視了科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導致理論學習與實踐相脫節(jié),只滿足理論學習而不能有效地同實踐相結合。
(1)對文化素質培養(yǎng)重視程度高。文化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方面,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領性的作用。在受訪對象中,重視自己文化素質培養(yǎng)的占70%,只有12.8%的學生反映自己不重視對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這說明甘肅省大學生對于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大都比較重視,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在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效,而且在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4]。
(2)閱讀量總體偏少。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教育的過程,其中閱讀尤為重要。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甘肅省大學生不僅閱讀量較少,而且部分學生的閱讀還具有一定的被動性。首先,從閱讀數量看,受訪對象中一學期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不超過五本的高達81.8%,而十本以上的僅占3.9%,這說明大學生閱讀量偏少。其次,從閱讀的動機看,在針對文史哲類書籍感興趣的原因的調查中發(fā)現,“對此類書籍不感興趣,只是為了考試”占比16.7%,這說明部分學生的閱讀具有一定的被動性。
(3)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從文化知識儲備情況看,甘肅省大學生對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低,且差距很大。本研究從中國現代文學、古典文學、古典哲學和史學這四個方面調查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情況。在中國現代文學方面,對于 “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時,問題回答的準確率僅有68.1%,這說明大學生對現代文學了解度較低;在古典文學方面,讀過一本、兩本、三本、四本的學生所占比例大體上相當,分別為21.4%、24.2%、20.0%、21.4%,另外也有8.8%的學生一本四大名著也沒讀過,這說明大學生對古文學的了解程度不僅低,而且差異很大;在古典哲學方面,31.0%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對儒家思想及其著作了解程度一般,這說明農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并且對古典哲學不夠重視,文化素質有待提升;在史學方面,“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什么”問題回答的正確率只有49.6%,這說明了農大學生對史學的了解程度很低。綜上所述,當前甘肅省大學生文化知識儲備不足,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知識的引導。
(4)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弱。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對理論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文化知識的運用方面,偶爾將文史哲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的占受訪對象的63%,這說明農大學生對于文史哲理論只停留在接受知識的層面還沒有將其靈活運用。因此,學校應加強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們學到的知識得以充分地利用。
當前的教育體制存在諸多與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不和諧的因素。一方面,應試教育阻礙了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為了爭取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生們幾乎放棄了一切與考試無關的活動,學校也通常為更高的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入大學后,教育體制上的“一脈相承”導致兩大后果:一是科學文化素養(yǎng)教育仍被忽視;二是學生繼續(xù)保持著固有的應試“慣性”,即便大學有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但學生依然保持以往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tài)度;另一方面,大學的課程設置過于強調學科專業(yè)性,缺少文理的交叉與融合。綜上所述,現行的教育體制的一些缺陷,使得當前的大學生在科學素養(yǎng)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劣勢。
社會環(huán)境對素質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催生了拜金主義、唯利是圖、奢侈浪費等負面現象,一些成功者的個案也經常被當作典型案例來強化 “讀書無用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具有阻礙作用。二是社會上正面價值觀引導的缺失,各種思潮的不斷沖擊,使學生思想混亂,導致學生更少的關注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三是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內現有54個少數民族,客觀因素使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呈現多元態(tài)勢,這客觀上對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產生了一定阻礙作用。例如,有些少數民族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不重視孩子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相反更注重其經商意識培養(yǎng);有些少數民族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不重視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相反更重視當地民族宗教文化的學習。
一方面學生對自身素質的認識存在不足。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及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標準誤解,認為衡量大學生素質的主要指標是大學學習期間的專業(yè)成績,而科學文化素質因其無法明確量化并且其高低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小而常被忽視。這種認識上的不足使大學生對提高科學素養(yǎng)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學生就業(yè)心理壓力大,在提升自身科學文化素養(yǎng)方面投入不足。在就業(yè)競爭的壓力之下,大部分學生把提升自我全面素質物化為看得見的“成績”即各類技能證書和各門課程成績。因此部分學生不愿意在除此之外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上多投入時間。
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工作,其次要制訂相應的培養(yǎng)規(guī)劃,最重要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證規(guī)劃的具體實施。措施主要為以下三點:一是在學科建設上,要最大可能打破專業(yè)限制實現學科交叉、文理滲透,與此同時學生要突破所學專業(yè)去學習更加廣泛的知識;二是在課程設置上,理工科要適當增加人文社科類課程,而文科專業(yè)也適當增加自然科學類課程;三是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課本知識,也不能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應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性,讓學生參與課堂。
政府要在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的基礎上切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社會支持、鼓勵、引導和提倡反映人類進步文明的積極的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行為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防止和制止像“讀書無用論”等不健康的、有害于社會公共環(huán)境氛圍的落后文化現象的出現和蔓延,進而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為應對此種現象,除了高校的就業(yè)指導部門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yè)引導、并實時為大學生提供更全面信息服務外,大學生本身也要努力提高自我全面素質做到專業(yè)知識與綜合素質并重。一般意義上,全面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身體素質等,這些素質會綜合體現在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只有綜合能力的提高,大學生才有信心較好適應社會。因此,大學生自身要轉變只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本位思想,在提升自身科學文化素養(yǎng)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并且當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發(fā)生沖突時,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處理問題,認清綜合素質的重要性,進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