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貞,韓奉錄
(喀什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喀什 844006)
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qū),歷史上形成了維吾爾和漢族文化為主流,多種文化共存的現(xiàn)象。在多元文化條件下生活學習的各民族預科生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學習方式。有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從幼兒園開始接觸漢語教育;大部分民族學生則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到了中學有部分學生開始學英語,但英語不作為高考的硬性要求,所以導致對英語有興趣的學生學得較好,沒興趣的就會放棄。疆內(nèi)上大學的民族學生預科時只學漢語,但到內(nèi)地上大學的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預科生在學好漢語的同時和漢族學生一樣需要學英語。英語對他們來說就是典型的三語學習。對那些英語學習不成系統(tǒng)的民族預科生來說,英語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學習中的主要障礙之一。
目前國內(nèi)對于三語學習的研究還不是太多。曾麗(2010)較早探討了苗族學生在三語習得過程中的元語言意識,并進一步探討了在我國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背景下建立三語教學體系的問題。她從“三語習得”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發(fā)揮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雙語優(yōu)勢、注重語言能力的保持和以開展三語語際遷移研究工作來優(yōu)化該地區(qū)的外語教育教學工作。黃春(2015)則討論了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接受異質(zhì)文化的可能性。李強指出:“多元文化背景客觀上為民族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提供了多語言學習和交流的機遇和環(huán)境。從語言的社會性來看,多元文化背景的認知與外語教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母語、漢語這兩種語言對英語學習是有利還是有弊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自己任教的預科英語課堂進行了觀察與研究。并對參與研究的39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母語和漢語在初、高中的學習測評。結(jié)果是從小學就開始接受雙語教育的民族預科生漢語水平幾乎都能交流無障礙,在日常的各種場合中都能應對自如,但他們還有一種焦慮,因為大學畢業(yè)要進行漢語水平考試。而實際上,以他們現(xiàn)有的漢語水平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畢業(yè)的要求,都能順利畢業(yè),于是英語就成了民族預科生的心頭之患。
歷史上人們對文化這個概念的界定非常寬泛。廣義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或居住在該地區(qū)的人們所具有的信念,生活方式,制度、習慣、信仰和技術(shù)的總稱,而狹義的文化概念指的是文學、藝術(shù),美術(shù)學等。日常人們用于交際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該民族的文化并對文化起著作用。語言是文化輸出的一種方式,是傳輸文化的一種重要工具。區(qū)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民族,他們使用的語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語言和文化互相制約,但文化又有社會的一致性。這種文化的一致性,這種文化的一致性又為民族預科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其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形式。
民族預科生經(jīng)歷了母語和漢語的學習,他們對語言的學習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在他們使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用母語漢語進行相互切磋,英語學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際,這些交流交際有利于英語的讀音,理解語義方面的提高,民族預科生可以英語母語漢語進行多方位的比較,是自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能力,提高自己學習英語的效率,特別是詞匯方面的記憶,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全面的理解如諧音,同音、同義比較,加深對詞匯的理解與記憶,為跨文化的語言學習培養(yǎng)思維習慣,激發(fā)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自古以來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邊遠地區(qū),這些自然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們不畏艱難,永遠與困難做斗爭的樂觀精神,培養(yǎng)了他們改變環(huán)境的決心和勇氣,遇到了困難,他們會迎難而上,鑄就了他們開朗的性格,敏而好學的精神,能歌善舞的生活習慣,所以在英語學習中他們敢于開口,知錯能改,虛心好學,求知欲強烈,表現(xiàn)出極大的韌性和吃苦精神,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做到學會,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英語的條件。民族預科生學習英語課堂上勇于發(fā)言,積極表現(xiàn),有錯就改,虛心求教,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yè),性格開朗樂觀,這正是很多漢族學生不具備的品質(zhì)。
由于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他們要與各個民族相互交往,因此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接受能力在與各民族接觸的過程中,他們對不同的語言學習比較敏感,雖然交流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但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后,又會自我改正,而后進行正常的交際活動。有時他們會創(chuàng)造一些句子如“老師我今天請客你,眼睛打開”諸如此類的句子。
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幾種母語如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塔吉克語中很多單詞以輔音結(jié)尾,和英語單詞的語言距離比漢語近。有不少單詞直接就是來自英語、俄語單詞的音譯。另外,這些語言都是用音節(jié)的輕讀重讀來區(qū)分詞義,而不具有漢語用聲調(diào)來區(qū)分詞義這個特點。這些特點也給英語發(fā)音帶來了好處。一個普遍的例證就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英語發(fā)音比漢族學生更接近英美人士。在英語教學中注意到這個循序善誘讓其成為學習英語的有利條件。
這對語言的學習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分組學習。充分利用學生喜歡交際的這一特點,通過口語優(yōu)先的方法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后進的學生。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監(jiān)督,不能放羊。
語言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知識在個體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負遷移,尤其對于具有多元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民族預科生在學習英語是首先受母語的干擾,發(fā)音、詞序、詞匯閱讀寫作翻譯語法等各方面都受到影響。他們會無意識地把母語中的知識遷移到外語學習中去,有些負遷移的影響相當?shù)拇?。有些負遷移可以糾正,但有些教師也不知道的遷移無法更正,如語法遷移。新疆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是以維吾爾語為主而在維吾爾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有格的變化,一個句子可以沒有動詞,詞序要求要與格保持一致,對詞序的要求松散。維吾爾民族預科生就把自己母語的這些特征遷移到英語學習中去,他們會說I beautiful,教師對其糾正后,他們才知道句子錯在哪里,但在英語授課中,本民族教師教授英語相對較為有利,因為教師也諳熟自己的母語。
大部分民族預科生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不成問題,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他們又會不由自主地把漢語的知識遷移到英語中。例如,做翻譯練習時讓學生翻譯一個人能喝水,學生會說像牛一樣能喝,實際上英語用的是魚。這種喻體的遷移在翻譯中很常見。現(xiàn)有的預科教材都是英漢對照的,單詞的釋義也是傳統(tǒng)的做法,在英語單詞后面用漢語來解釋。對于部分漢語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這種解釋只會增加他們理解上的負擔。
結(jié)合以上的民族預科生英語學習中的多元文化對其造成的利弊,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由于他們起點低,不能急于求成。對于教學中的知識點要多解釋,勤練習,從詞匯積累到語法練習,教師要耐心細致的教學,對于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從初中開始,逐步過渡到大學,最后達到與本科英語相銜接。
對于國家教委指定教材我們要慎重選用,民族預科生根本達不到教材要求的英語學習水準接受不了該教材的內(nèi)容。鑒于此種情況,教師要選取一些適合學生的教材作為補充,起到銜接的作用,如新概念英語,適當增加學生的聽說訓練,為學生的全面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必要時可以采用自編教材。
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多觀察,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因人而異。
在課堂上多灌輸一些文化常識,讓民族預科生充分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學方面的知識,以至于他們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自己做和母語、漢語的橫向比較。時間長了知識多了負遷移也能自我矯正,于是慢慢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與模式。
綜上所述,在當前形勢下,英語作為一個全球性語言,各個大學也對于英語提出了要求,民族預科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習群體,如果我們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認識到多元文化對他們的利弊,揚長避短,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