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
作業(yè)的布置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教學效率,鞏固學習成果,檢查教學效果,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的技能、智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隨意練習、機械重復的現(xiàn)象,這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精心設計科學作業(yè),提高教學實效,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研究,我們在這一領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同行分享。
為了切實提高作業(yè)的有效性,作業(yè)設計的標準應依據(jù)課標,立足教材,關注學情,聯(lián)系實際。具體要求是“1+2+3”:
一、“新”:“題型新”
“題型新”是指設問的形式應避免單一,要有所創(chuàng)新,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
【案例】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三課《聲音的變化》實驗類和制作類作業(yè)。
《聲音的變化》實驗類和制作類作業(yè)
1.往暖水壺里灌自來水時,請你根據(jù)暖水壺里發(fā)出的聲音高低變化,判斷暖水壺中水的多少。
2.在三個玻璃杯中,分別倒入不同水量的水,對照鋼琴或電子琴調整音高。并敲擊這三個玻璃杯,彈奏出一首簡單的歌曲(例如:瑪麗有只小羊羔)。
3.制作一把吉他。對照鋼琴或電子琴,調整吉他上每根弦的音高。并彈奏出一首簡單的歌曲。
二、“度”:“深度”“廣度”
(a)“深度”是指我們設計作業(yè)時要考慮作業(yè)的難易程度,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b)“廣度”是指我們設計作業(yè)時要考慮前后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即體現(xiàn)綜合性。
【案例】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第八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制作類作業(yè)。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制作類作業(yè)
作業(yè)內容:
(一)自制分層果汁
1.材料:三個透明玻璃杯、量杯、酸梅汁、鮮榨柳橙汁、鮮榨西瓜汁、純牛奶、水、糖漿、注射器(可選,幫助液體分層)
2.步驟:
(1)在第一個杯子里,倒入適量的酸梅汁,加水稀釋后到半杯。再倒入純牛奶。
(2)在第二個杯子里,倒入適量的鮮榨柳橙汁,加入適量的糖漿,攪勻到半杯。再倒入鮮榨西瓜汁。
(3)在第三個杯子里,倒入適量的鮮榨柳橙汁,加入適量的糖漿,攪勻到半杯。再倒入純牛奶。
3.思考:為什么有些果汁會沉在下層,有些果汁會浮在上層?
(二)自制分層顏料
1.材料:三個透明塑料杯、一個透明的小容器、食鹽、水、三種顏色的顏料、三支滴管
2.步驟:
(1)調配出一杯濃鹽水、一杯稀鹽水、一杯水。
(2)在這三種液體里各加入一種顏色的顏料。
(3)在小容器里,用滴管分別滴入適量的三種顏料水。
(三)自制簡易比重計,并檢測不同液體的輕重
1.簡易比重計的制作方法有以下幾種,任選其中一種方法完成制作:
(1)方法一:在四季潤喉片藥瓶中放入一標準刻度的紙條,加人一定的配重,并用瓶塞塞好,把瓶放入水中觀察藥瓶漂浮的情況,適當調節(jié)配重的多少,使藥瓶浮于水面的位置恰在某一刻度線位置,這一刻度線就是水,再把藥瓶放在密度不同的其他液體中,記下藥瓶漂浮的位置,就可制成密度計。
(2)方法二:找一支塑料圓珠筆桿除去掛鉤,用蠟燭油把鉤口封死,在筆桿中裝入適量的配重也能制成密度計,刻度方法同方法一。
(3)方法三:找粗細均勻截面形狀相同的木棒一根,在一端釘一大鐵釘,鐵釘上纏一些鐵絲也能制成密度計,刻度方法同方法一。
(4)方法四:用鉛筆自制密度計,在鉛筆一端纏繞數(shù)圈細鐵絲,使其能在水中直立,刻下此時水面在鉛筆桿的位置,即制成簡易密度計.
2.使用自制的簡易比重計,檢測以下液體的輕重:油、濃鹽水、蜂蜜。
3.思考:簡易比重計的原理是什么?
說明:
1.以上三項作業(yè)可以任選一個。能力強的同學可以選擇第三個作業(yè)。
2.有困難可以找同學或家長商量、尋求幫助,但必須親自動手參與制作。
三、“實”:“實際”“實效”“實踐”
(a)“實際”是指教師設計的作業(y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生為本,回歸生活。實踐類作業(yè)的實驗器材應隨手可得,體現(xiàn)作業(yè)的人文性。
(b)“實效”是指教師設計的作業(yè)少而精,能準確地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作業(yè)考查的知識要點是否與課標要求相吻合。
(c)“實踐”是指教師設計作業(yè),應充分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驗、制作等活動,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不以知識的直接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應更關注學生研究過程的指導和研究潛能的開發(fā)。實踐性作業(yè)把學生作業(yè)活動與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并強調要在一定情境中完成,它要求學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實際體驗,切實地變“學”科學為“做”科學的過程。
【案例】小學科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單元第四課《磁極的相互作用》制作類作業(yè)。
《磁極的相互作用》制作類作業(yè)
作業(yè)內容:
運用學到的有關磁鐵的知識,設計并制作出磁鐵的創(chuàng)意應用模型作品。
例如:1.做個垃圾分類機:主要把垃圾中的鐵罐等鐵類垃圾分離出來,以便回收;2.磁性手腕吸力器:要用于高空作業(yè),螺絲刀、螺絲等物體可以吸在其上。
提示:先畫設計圖,再按照設計圖制作模型作品
作業(yè)的設計是現(xiàn)代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需要,它是比較符合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在滿足社會需求上具有明顯的可操作性。通過研究,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一作業(yè)形式,體現(xiàn)了“新(題型新),度(深度、廣度),實(實際、實效、實踐)”的作業(yè)設計特點,實現(xiàn)了作業(yè)的多樣性、探究實踐性、自主開發(fā)性。并在研究實施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形成科學的、符合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學習方法,它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為他們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和形成科學素養(yǎng)奠定牢固的基礎。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qū)景鵬小學廣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