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衡
(北部灣職業(yè)技術學校,廣西欽州 535000)
《走進新課程》中說:“如果沒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新的課程改革的設想也難以變成有效的教學現實?!庇纱丝梢娦畔⒒虒W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對于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為滿足現代職業(yè)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我校立足民族工藝品制作專業(yè)(坭興陶方向)教學實際,以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yǎng)與區(qū)域產業(yè)相互對接、技術技能與工匠精神相互轉化、校園文化與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為導向,進行欽州坭興陶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在計算機或者網絡支撐環(huán)境中運行的用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多媒體素材、教學系統(tǒng)、軟件或工具等,其主要分為三類。(1)素材類教學資源,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2)集成型教學資源,如根據某一具體的教學目的,將多媒體素材整合成具體的課件、案例、試題庫、教學仿真、虛擬實驗等;(3)網絡課程,就是在網絡支撐環(huán)境中運行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其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
基于民族工藝品制作專業(yè)(坭興陶方向)的教學實際,建立健全專業(yè)教學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體系,轉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和以應試教育為取向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全面發(fā)展人才的現代教育觀念,在教育觀念的層面實現人才培養(yǎng)與區(qū)域產業(yè)相互對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推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實踐能力、共享優(yōu)質師資的教學需求,在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層面實現技術技能與工匠精神相互轉化;資源建設利用沉浸式情景教學模式滲透校園與民族文化,在教學目標中情感目標層面實現校園文化與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繼而完善欽州坭興陶“對接——轉化——交融”民族文化傳承模式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相關研究。
為保證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滿足欽州坭興陶專業(yè)教學的實際需求,結合教育教學領域相關理論,歸納形成欽州坭興陶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四個原則。
(1)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具備教育觀念的導向性。教學資源建設應遵循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協(xié)調、傳授知識與情感轉變相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和“基于結果導向”的教育觀念。
(2)信息化教學資源內容具備科學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信息化教學資源內容無知識面錯誤,合理解構知識、技能體系,突出基礎知識、主干知識及基本技能,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的重難點,注重展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滲透教與學的方式;信息化教學資源內容具備實踐性,注重學生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轉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信息化教學資源內容具備創(chuàng)新性,可以給學生帶來感官、思維、觀念上的觸動和啟發(fā)。
(3)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具備策略性、探究性、協(xié)作性、藝術性。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具備策略性,融合教法與學法;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具備探究性,充分考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選取恰當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具備協(xié)作性,適合學生協(xié)作式學習;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具備藝術性,思路清晰,畫面美觀,結構和諧。
(4)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具備實效性、交互性、先進性、操作性。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具備實效性,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主線,營造實用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支撐環(huán)境,應用效果顯著;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具備交互性,人機界面友好,符合學生操作特點;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具備先進性,資源設計體現積件式思想,資源制作、使用方式標準化,用途多樣化,素材資源可在多個課程內組合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具備操作性,在教育資源的管理和使用上為用戶提供靈活便捷的感官體驗。
(1)文本規(guī)劃。由行業(yè)專家、學科帶頭人選定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學科,骨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及課程目錄梳理學科內容,確定網絡課程各節(jié)次具體內容,由教研組全體教師按節(jié)次撰寫內容文本,列出素材清單。如《欽州坭興陶拉坯成型基礎》課程,分別完成技法概述、材料準備、泥料配制、拉坯技法、修坯技法、學習方法、陶藝創(chuàng)作與精品欣賞八個章節(jié)共計21節(jié)次的課程內容文本的撰寫,對應文本列明所需要的圖音像資料素材清單,標注重復使用的素材,匯總形成整個課程所需素材清單。
(2)確立標準。教育信息化領域已發(fā)布7項國家標準和7項教育行業(yè)標準,待發(fā)布12項國家標準和6項教育行業(yè)標準,正在研制23項國家標準和4項教育行業(yè)標準。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務必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技術委員會等機構公布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由技術人員細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具體參數和屬性要求,便于實現資源的共享與重用。
(3)素材征集。首先,通過制作、搜集、購買等方法,征集參數和屬性符合要求的素材建檔存放。如欽州坭興陶制作技藝一類素材,現有音像資料有限,主要通過自行拍攝錄制來采集。而坭興陶文化概述、精品欣賞一類素材,可實地攝錄,也可通過網絡、行業(yè)資料、報刊雜志等多種渠道進行搜集。其次,素材建檔存放后,需要經過專家、骨干教師審核內容,技術人員審核格式屬性和參數后方可納入教學資源庫。
(4)素材整合。一方面,根據各節(jié)次內容文本,將教學資源庫的已有素材進行有序整合,有效達成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需求,有技巧地實施教學策略,綜合運用主動參與、自主、交互、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突出解決教學難點,設計教師的講演、學生的認知和練習,構建題庫及課外學習的網頁。如《坭興陶藝設計》課程,通過對作品多維角度的觀測比單純的正面照片吸引學生注意,配合恰當的音樂,可以營造較好的沉浸式教學環(huán)境。另一方面,素材整合形成的課程資源個體,不能脫離規(guī)范的教學過程,如教學開始的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中實施教學策略的各步驟、教學結束的教學小結、教學測評等均不能缺失。
(5)課程上線。根據節(jié)次文本由素材整合成的課程資源個體,按照節(jié)次排序命名,交由專家審閱后,根據課程大綱結構依序上傳到網絡,網絡課程資源平臺應架構在校園網建設中,方便資源的共享和調用。
隨著欽州坭興陶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工作的推進,服務于專業(yè)教學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校園網絡、實訓設備等教學硬件平臺建設初具規(guī)模,信息化教學資源已基本滿足部分課程如拉坯基礎、陶藝設計課程需求。但在實際推廣應用中,仍存在單純講授、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等問題。為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使用成效,拓展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可采取三方面的舉措。
(1)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教師應防止學生將網絡學習動機由課程學習轉移到QQ聊天、玩游戲、刷空間、逛論壇等。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主動拓寬視野,樂于借助網絡手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對于剛接觸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學生,教師可先作操作示范,再讓學生自行操作,或是讓信息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示范,均可降低學生不掌握操作要領的挫敗感,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主動性。
(2)尊重學生主體作用,合理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和考核機制,如將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工作、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等納入教師評優(yōu)評先,將學生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情況納入學生考核體系中,激發(fā)師生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積極性。杜絕教師利用信息陳舊、版本老套的工具軟件、一成不變的教案課件進行授課的情況,也要遏制教師上課只播放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注重教育引導學生,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情況。
(3)強化信息環(huán)境支撐,確保資源更新持續(xù)應用。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使用的頻率,應拓寬信息化教學資源使用的途徑,從一開始的單機使用到利用網絡加載使用,再到利用手機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學生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主動性隨著使用的便捷性不斷提高。其次,教學資源有計劃地更新,同樣的知識點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更多新鮮的知識內容添加到課程中,內容的新鮮性也會吸引學生使用,同時也滿足教師對知識更新換代的需求。最后,教學資源的使用離不開穩(wěn)定的軟、硬件支撐。一方面要定期升級更新教學資源管理系統(tǒng)和軟件,引入更安全便捷的平臺,保障教學資源運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定期升級維護承載教學資源的計算機、通信設備,防止硬件過載,保障教學資源存放的安全性。
信息化教學資源有力地支撐現代教育發(fā)展,而立足于欽州坭興陶這一類傳統(tǒng)技能工藝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可以讓傳統(tǒng)民族技藝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更完整地呈現,傳統(tǒng)技藝得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傳承、發(fā)展,欽州坭興陶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兼具教育教學和文化傳承的雙重價值,在教育信息化領域有效地推進欽州坭興陶“對接——轉化——交融”民族文化傳承模式的研究。
[1] 魏剛.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J].信息與電腦,2017.
[2] 丘界貞.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路和方法[J].廣東教育·職教,2014.
[3] 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朱永海.從教育信息生態(tài)系統(tǒng)演進透視教育信息化建設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