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汝
(天津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387)
新媒體視野下,網絡是信息渠道,更是組織方式。做好共青團網上服務陣地建設,對共青團工作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發(fā)展性的深遠意義。打造網上群團,工作方式和服務模式都要發(fā)生深刻變革,“青年之聲”平臺的產生是共青團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對于密切團青聯系、團結和凝聚青年跟黨走,具有夯基壘臺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強“青年之聲”平臺建設,使其更好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有助于全面做好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共青團服務陣地逐漸從線下服務轉化為“線上線下同步走”服務,高校要以“網上共青團”建設為抓手,不斷探索網絡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引領青年的新方式,積極適應共青團深化改革新形勢、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新發(fā)展和青年學生新特點。《高校共青團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將“青年之聲”平臺建設成反映學生呼聲、回應學生訴求、維護學生權益、服務學生成長的統一品牌和重要窗口。
本文將視角投向高校共青團網上服務陣地建設,以“青年之聲”平臺建設為研究主體,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文獻研究等方式,了解部分學校當前“青年之聲”平臺建設情況和學生應用情況,希望通過研究,摸清當前高校共青團在 “青年之聲”平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瓶頸,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青年之聲”平臺的功能得到重發(fā)的發(fā)揮,建立一張“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團組織”的共青團之網,實現“網上共青團”工程的重要目標。
青年之聲平臺是由團中央主導的,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國青年,更好的解決青年困惑而建的社交平臺,在“青年之聲”系統上線之后,各高校在學生中間宣傳力度不夠強,從而導致“青年之聲”平臺沒有在學生中間廣泛的利用起來,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根本不了解“青年之聲”平臺的用法,最后出現了“青年之聲”平臺使用率較低這種狀態(tài)的出現。
在當今各種主流搜索、問答網站的大行其道下,高校學生們在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往往首先選擇的是比較熟知的搜索品牌,相比較而言,“青年之聲”平臺的吸引力較低,另一方面“青年之聲”品牌不夠“時尚”,不夠“有意思”,也導致了該平臺的利用率較低。另外,“青年之聲”平臺沒有融入學校的各種有影響力,反響較大的活動中,沒有在活動中與廣大青年增強互動。
“青年之聲”平臺是面向廣大青年學生的服務型平臺,因此滿足廣大青年的需求是平臺建設的首要任務,這樣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廣大青年群體。從平臺服務功能設置看,包含了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婚戀、維權等多項內容,但使用率較低,缺乏實時互動功能。此外,“青年之聲”平臺產生之前,很多高校共青團都有自己獨立的網站,如何實現原有網站和“青年之聲”平臺的有效轉換和融合尚需要一段時間。
“青年之聲”平臺主要突出青年參與,注重青年導向,尊重青年主體地位,而目前多數高校的情況是,“青年之聲”平臺在院、班一級沒有設置下級組織,僅僅依靠校一級運營“青年之聲”。學校應該面向學院團干部和專項工作骨干開展分層次分類別的培訓,各學院再各自組織院級培訓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總結培訓手冊。另一方面,各高?!扒嗄曛暋贝蠖鄾]有整合校內新媒體資源,應當依托校內成熟的新媒體平臺,實現用戶引流。在微信公眾平臺自定義菜單加入“青年之聲”平臺介紹及問答網址鏈接,便于學生訪問。利用校園網、就業(yè)指導中心網站等,在明顯位置加入“青年之聲”就業(yè)服務季推廣鏈接,讓“青年之聲”觸手可及,共同推進、打造以“青年之聲”為核心的學校新媒體矩陣。
互聯網時代,要有充分的營銷意識,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高校學生普遍對“青年之聲”平臺缺乏了解,未能有效利用和發(fā)揮平臺的優(yōu)勢。所以,在問題凸顯后,更應在把握平臺內涵精華的同時,樹立形象,加強品牌宣傳推廣。首先,將“青年之聲”平臺與校內各項活動相結合,加大高校學生對平臺的認知,例如可在平臺上進行活動搶票、志愿服務推廣、校內比賽投票等活動多方位融合。其次,要注重加強社會面的宣傳,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推廣作用,努力讓更多青年知曉“青年之聲”、了解“青年之聲”,讓全社會感受共青團與時俱進建網、占網、用網的新形象。以服務帶動關注,打造特色傳播內容,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快速大力地將“青年之聲”平臺推廣出去。
融合是當今新時代互聯網領域最新最熱的詞匯之一,反映的是互聯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在“青年之聲”平臺改進時,應當深刻認識到,各級團組織在面向高校青年開展工作時,從創(chuàng)意設計環(huán)節(jié)開始就要自覺想網用網,在“青年之聲”平臺上設計流程、推進工作。另一方面,品牌就是影響力以及號召力,比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號、挑戰(zhàn)杯、創(chuàng)青春等品牌,在建設“青年之聲”平臺時,應把握整體品牌理念,有計劃有步驟地強化“青年之聲”品牌建設。在高校內多方位全方位的以各種方式、深入持久的進行“青年之聲”品牌宣傳,集中全團力量,堅持資源聚焦、活動聚焦、宣傳聚焦,將“青年之聲”品牌名稱打響,建設完善。
3.3.1 完善考核機制
去年以來,團中央對“青年之聲”建立了考核制度,在全團上下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提高認識、推動工作、形成合力上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應將“青年之聲”的考核落實在具體方面及步驟上,大力完善“四個融合”,將其與“智慧團建”“網上輿論引導”的考核合并成一個整體考核,以便于更加密切的聯系青年、有效的服務青年,更加積極地開展一系列活動。
3.3.2 完善培訓機制
“青年之聲”平臺引進了許多新的互聯網概念和技術。要想更好更便捷、利用率更高的使用該平臺,應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在校級、院級、班級多層面全方位進行培訓,主要是在平臺的構建上、技術的完善上以及使用方式操作,使老師們、學生們更加對平臺有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加大平臺的使用率和實用率。
3.3.3 完善線上線下對接運行機制
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切實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注重服務實效,組織有關組織和專家積極參與線上線下活動,形成線上回復提問、線下跟蹤服務、線上線下協同發(fā)力的運營方式,充分發(fā)揮共青團聯系服務凝聚青年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