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靖西市渠洋初級中學 黃孟確
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溝通的過程,教與學的關系是溝通中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怎樣的問題,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尋找克服這些問題的對策,建立新課程標準所期盼的積極、和諧的、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這是當前教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改善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就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給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師在與學生對話、互動中,是一個學習者,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知識和經(jīng)驗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激勵者與促進者。教師由教學活動的“主宰者”“指揮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角色轉變的重心在于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轉變?yōu)閹熒ソ袒W,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師生的有效互動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疑惑,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有機會分享同學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shù)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師生的有效互動往往是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更好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又在解決問題結束,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愿望和信心。師生的有效互動可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學生通過自身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使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成為有效的知識。對于每一個學習主體,沒有互動就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課堂師生互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互動雙方中的一方時,學生可以以學生個體、學生小組、學生全體三種身份出現(xiàn)。目前課堂教學比較多采用的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而教師與學生小組、學生小組與學生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較少,形式比較單一。
師生間的互動一般包括認知互動和情感互動,目前課堂教學多以掌握知識為主要目標,重視認知互動。許多教師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因此課堂上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展示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師生間彼此借鑒,共同進行情感體驗。馬斯洛的心理層次學說指出:每個人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在課堂上就表現(xiàn)為對鼓勵、快樂和成功的熱切盼望,這是人之天性。因此課堂師生間的互動既要重視認知互動,也要加強情感互動。
許多課堂互動徒具形式,無實質內容,教師的課堂提問沒有思考價值和實質內容。如問:“四邊形內角和是不是等于360度”等問題,學生只需運用死記硬背的知識就能解決。這種互動只有互動之形,無互動之實,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fā),也缺乏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深入思考,這種互動很難提高學生數(shù)學思維水平和培養(yǎng)良好數(shù)學素養(yǎng)。
所謂大問題和發(fā)散性問題即粗放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可讓學生對問題的解決作多種假設與猜想,不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驗證。
合作學習是課堂互動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拓寬了生生互動的途徑。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盡量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個性不同進行異質分組,組內每一位成員都要有自己的職責,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小組學習時,要讓每一位組員在小組內部充分發(fā)表意見,小組向全班匯報學習成果時,要鼓勵小組成員積極補充。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各組內,參與學生學習,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相互交流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個體間發(fā)生互動,了解他人學習方式,模仿他人行為,增進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鑒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只要有技能,而提出問題需要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的提問要有思考價值,能夠鞏固已學知識、啟發(fā)思維活動,引起對所學內容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傾聽似乎是學生的事,教師娓娓道來,學生細細傾聽。事實上,傾聽別人發(fā)言、理解別人的意圖是與人交往的前提。初中生天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傾聽學生的想法,精心呵護他們心靈的成長和智慧的萌發(fā),他們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教師的傾聽,不僅僅要傾聽學生的言語表達,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觀察學生臉上的表情、了解他們言語背后的情緒,從而判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思維的方向是否準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妥當,并及時采取措施,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互動的有效性。
增強課堂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是促進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