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鑫輝,李 娜,王小雪,岳廣欣△
(1.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鄭州 450000; 2.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早年經驗是塑造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1],不同的人格心理特征影響人們對應激的評價,對應激原采取的不同應對方式[2]。研究顯示,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在面對生活社會壓力時,適應性較同輩群體差,表現為更高的工作流動性[3]。早年不良經歷在我國以留守兒童的形式大范圍存在[4],親子分離的家庭結構和關系模式,是留守相關問題形成的基礎。親子分離包含親子分離的形式、時機、時間、空間和親子關系等諸多層面的概念[5-6],多種因素累積交互作用,使得留守經歷者心理韌性水平不高,存在有心理病理癥狀的高風險狀態(tài)[7-8]。中醫(yī)古籍中,對人的個性、體質的形成既著重其先天稟賦因素,又強調其后天獲得的影響[9]。中醫(yī)認為人以陽氣為本,陽氣是生命活動(包括精神、神志、思維、行動、反應等)正常進行的動力,由于人體陰陽的偏頗,使得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波動。小兒“少陽之體”受到挫折和創(chuàng)傷時,陽氣易于折損,陽氣不足促使其成年后多種身心健康問題出現[10]。本研究以河南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群為研究對象,從陰陽的角度探討留守經歷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心理健康、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以期為留守經歷人群身心健康問題的防治提供思路。
選取農民工年輸出量較多的河南周口、商丘、信陽3個地區(qū)的2~5個自然村,留守經歷者選取0~6歲[11]與雙親或父母任意一方分離半年以上者納入調查。抽樣時性別比例、留守經歷與非留守經歷比例相當。發(fā)放問卷327份,剔除不合格問卷47份,實得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86%。 其中留守經歷組143名(男性67名,女性76名),非留守經歷組137名(男性71名,女性66名)。
1.2.1 一般情況調查 表1顯示,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籍貫、常住地、受教育情況(學歷)、家庭經濟情況(資產狀況,共4題)、留守分離情況(與雙親分離類型、分離時間、共同生活時間、親密程度,共8題)、監(jiān)護人信息(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人受教育情況、與監(jiān)護人親密程度,共3題)等。
表1 留守經歷變量賦值
1.2.2 五態(tài)人格測驗表 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薛崇成、楊秋莉編制并修訂[12]。以中醫(yī)“五態(tài)人”理論為基礎,使用現代心理學計量與統計方法,按國際同類測驗標準化工作制定了科學化、標準化的人格問卷。該表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共包含103個題目,由“太陽”“少陽”“陰陽和平”“少陰”“太陰”和“掩飾”6個維度構成,前5個維度的得分分別反映五態(tài)性格中的陰陽比例,掩飾維度反映被試者的合作程度和可信度。所有題目以“是”“否”回答,“是”記做1分,“否”記做0分。掩飾維度得分小于5分者,其答卷考慮誠實度不夠。
1.2.3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由L.R.Derogatis編制[13],該量表標準化程度高,在國內外應用廣泛。共90個題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及1個其他因子,檢測一周內的心理健康狀況。計分標準:無該項目所述癥狀記做0分;有癥狀的項目按輕度、中度、偏重、嚴重4種不同程度記做1~4分,若某項因子分偏高,則說明此項心理衛(wèi)生問題較嚴重。
1.2.4 近期生活事件量表(LES) 由張亞林等編制[13]共48個題目,主要內容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學習、社會及其他方面。每一題項的統計包括影響程度及影響時間,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從無影響到影響極重以0~4分計分;影響時間分4個等級,為3個月、半年、一年、一年以上,以0~4分計分。某事件刺激量=該事件影響程度分×該事件影響時間分×該事件發(fā)生次數,生活事件總的刺激量=全部事件刺激量相加之和。
全部資料通過Access數據庫錄入整理,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單因素t檢驗、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有無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人格比較 表2顯示,五態(tài)人格測驗得分與非留守經歷組比較,留守經歷組太陰人格維度、少陽人格維度得分顯著升高(P<0.01)。
表2 有無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五態(tài)人格量表得分比較
2.1.2 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分離情況與五態(tài)人格相關分析 表3顯示,留守分離積分與五態(tài)人格得分相關分析,太陰維度與留守分離總積分正相關(P<0.05),少陽人格與分離積分相關度不明顯。
2.2.1 有無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心理健康比較 SCL-90量表得分,留守經歷組與非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得分上可以反映出留守經歷組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普遍高于非留守經歷組。
2.2.2 LES得分≤20分有無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心理差異比較 表3顯示,SCL-90量表各影響因子得分,留守經歷組與非留守經歷組比較,軀體化因子、焦慮因子、敵意因子、恐怖因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LES得分≤20分有無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員SCL-90量表得分比較
2.2.3 留守組分離分數與SCL-90相關分析 表4顯示,留守分離總積分與SCL-90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zhí)、神經病性因子呈顯著正相關(P<0.05)。
表4 留守組分離情況與SCL-90相關(n=142)
中醫(y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形成具有較明顯的身心特質。五態(tài)人格測驗中,人格分類源于《靈樞·通天》中“五態(tài)人”理論,該測驗將人分為剛毅勇敢、沖動堅持的太陽人,開朗隨和、善社交的少陽人,從容、順應事物發(fā)展的陰陽和平人,謹慎沉靜、自制忍耐的少陰人和多疑易悲觀的太陰人[14]。調查結果顯示,留守經歷組少陽、太陰人格得分較非留守經歷組顯著升高,提示留守經歷組外出務工人群呈現少陽、太陰的矛盾人格。相關分析表明,少陽人格與留守分離積分無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個體進入社會生活后接觸的環(huán)境和面對應激事件較為多樣,在長時間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中形成了擅社交、開朗隨和的外向型人格特質,這符合個體經歷壓力、挫折后適應外界多變環(huán)境的心理彈性作用[15-16]。太陰人格得分與留守分離積分呈正相關,即留守分離積分越高,其性格越具太陰之人的個性特征。說明個體早年留守時期與雙親分離的年齡、時間、同雙親監(jiān)護人的關系,與個體成年后太陰人格特質的形成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童年時期經歷的親子分離等應激事件,造成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產生壓力,且心理壓力缺乏良好的情感引導,這種長期應激和負性情緒的積累,促使其成年后對人或物形成固定壓抑的心理定勢,導致性格日趨變得退縮、內向,缺乏與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成年后面對外界生活事件較易發(fā)生退縮、悲觀、多疑等偏陰性的輸出反應。
留守經歷組SCL-90各因子得分與非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不明顯,但較非留守經歷組各因子得分均有增高趨勢,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趨勢一致[17-19],得出此結果可能是心理狀態(tài)受近期生活事件影響的原因。SCL-90反映個體在某段時間的心理狀態(tài),留守經歷人群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現狀決定了該群體在面對生活事件時,心理行為反應輸出的閾值效應與應激生活事件的關系。本研究資料收集的時間在春節(jié)前后,這段時間在外的務工人員陸續(xù)返鄉(xiāng)過年,因而環(huán)境變遷,生活方式、人際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且春節(jié)期間整體人群面對的生活應激事件差異較大,致使留守經歷人群與非留守經歷人群面對不相同的應激事件,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下產生相似數據結果,導致難以得出結論。
LES反映個體承受的精神壓力程度,得分越高壓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內的LES總分不超過20分[13]。因此在篩除得分異常高的問卷后,使用LES生活事件得分≤20問卷進一步比較。SCL-90結果顯示,留守經歷人群軀體化、焦慮、恐怖、敵對因子得分顯著升高,說明在面對正常生活壓力時,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群存在有煩躁緊張等焦慮情緒,對外界環(huán)境與自身內部環(huán)境的感受和體驗更敏感,并處于防御的心理狀態(tài)。留守分離總積分與SCL-90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zhí)、神經病性因子呈正相關。證實了留守經歷人群對生活事件的敏感性高于正常人群,提示早年留守時期的情感、軀體的忽視,致使其成年后形成內向、煩躁、多思、多慮等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極易導致偏激和極端發(fā)生身心障礙,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群SCL-90調查結果,總體上印證了五態(tài)人格測驗的結果。
面對大多數的應激事件,在消除應激原后機體會很快趨于平靜,恢復穩(wěn)定和諧狀態(tài),但如果持續(xù)的負性應激作用于機體,則應激可表現為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最終改變整體的精神面貌,影響個體對生活事件的覺知,并影響心理健康。以上研究結果提示,留守經歷外出務工人群表現為偏陰性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tài),留守分離總積分越高,其性格越具有太陰之人的個性特征,存在有情感精神疾病的易感性。
[1] 姚桂英, 杜愛玲, 楊世昌, 等. 人格在大學生童年期精神虐待與當前抑郁癥狀之間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1,19(1):66-68.
[2] 蔡穎. 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適應的關系[M]. 河北:天津師范大學, 2010:13-18.
[3] 謝東虹. 留守經歷對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流動的影響——基于2015年北京市數據的實證檢驗[J]. 南方人口, 2016,31(3):1-9.
[4] 段成榮, 呂利丹, 郭靜, 等.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 2013,35(3):37-49.
[5] 唐有財, 符平. 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基于親子分離具體化的實證研究[J]. 人口學刊, 2011,189(5):41-49.
[6] 凌輝, 張建人, 易艷, 等. 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0(5):674-678.
[7] 楊雪嶺, 馮現剛, 崔梓天. 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28(3):227-233.
[8] 劉忠方. 童年期家庭不良經歷與情感、焦慮障礙關系的現況研究[D]. 遼寧:大連醫(yī)科大,2013:15-22.
[9] 楊秋莉,徐蕊,于迎,等.五態(tài)人格、體質類型與抑郁癥的中醫(yī)證型的關系探討[J]. 中醫(yī)雜志, 2010,51(7):655-657.
[10] 巫鑫輝, 李娜, 岳廣欣. 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問題與中醫(yī)理論認識[J]. 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11(8):1170-1172.
[11] 彭喜春, 羅家有.湖南農村雙親留守兒童生長發(fā)育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13,29(1):34-37.
[12] 王昊. 基于五態(tài)人格測驗與五五體質檢測探討中醫(yī)人格與體質關系的研究[D]. 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60-63.
[13] 戴曉陽. 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3-18.
[14] 于迎. 大學新生中醫(yī)五態(tài)人格、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調查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1:16-17.
[15] 崔麗霞, 殷樂, 雷靂. 心理彈性與壓力適應的關系:積極情緒中介效應的實驗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2,28(3):308-313.
[16] 孫仕秀, 關影紅, 覃滟云, 等. 青少年社會支持與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與調節(jié)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21(1):114-118.
[17] 王鋒生, 孫業(yè)桓, 鈕娟娟, 等.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SCL-90測試結果的Meta分析[J]. 衛(wèi)生研究, 2010,39(2):224-227.
[18] 劉銜華, 羅軍, 劉世瑞, 等. 在崗農民工及留守農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8,24(8):923-925.
[19] 蘇娜娜, 王軍強, 黃海量. 有留守經歷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研與對策[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6,13(6):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