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靵?/p>
評書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它以生動的故事、曲折的情節(jié)、明快的語言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吸引了眾多觀眾。
中國在昆曲、古琴等申報成功后,尚有多項口頭文化遺產(chǎn)有待挖掘、整理和申報,而源于古都北京的評書藝術(shù)首先引起筆者的關(guān)注。作為中國語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結(jié)晶,評書藝術(shù)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①。
一、單田芳簡介
單田芳出生于曲藝世家,是中國當代極具代表性的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評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曲藝藝術(shù)家。他曾說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評書,在20世紀末,“單田芳評書”甚至成為時尚性的文化符號,他的很多評書作品觀眾們都能耳熟能詳。在遼寧,特別是鞍山地區(qū),提起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單田芳,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②。單田芳的評書,風趣不失高雅,平和中又帶有幾分神奇,由此成為擁有觀眾、聽眾最多、出版評書書目最多、音像制品最多和不同題材評書力作最多的頂尖級當代評書藝術(shù)大師,被人們成為“永不消失的電波”“書壇常青樹”。他的評書借助廣播電臺、電視臺、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的傳播,震撼了大江南北③,并被世人給予了“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的高度評價。
多年來,單田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評書藝術(shù)表演風格。著名曲藝理論家汪景壽在《中國評書藝術(shù)論》里面總結(jié)出“說、演、評、噱、學”五個評書的藝術(shù)特色和技巧④,單田芳與其他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相比,在這五個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二、單田芳評書的藝術(shù)魅力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經(jīng)驗積累,單田芳集生、旦、凈、丑于一身,其藝術(shù)才華充分展現(xiàn)在了書壇之上,其評書作品獨具聲情并茂、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魅力。
(一)說
單田芳說書用的是“東北普通話”,他的評書里不光是說書者本人,就連劍客游俠,英雄豪杰都操一口“東北腔”,這使“單迷”愛上了東北話,喜歡上了東北人⑤。他滿腹經(jīng)綸、出口成章,評論的時候詩詞歌賦隨口而出,說白的時候鄉(xiāng)村鯉魚張口就來。在他極富特色的語言里既有博人解頤的包袱、且俗且雅的調(diào)侃,也有蘊涵長者之風的勸慰、洋溢著親和力的說教。這種奇特的評述語言,又亮、又帥、又親切,屬于口語體、漫畫式、粗線條、東北腔⑥。他講什么書都很豪邁,這種氣息跟他這種蒼勁、沙啞的“云遮月”的獨特嗓音也很貼切。
(二)演
如果“說”是第三人稱敘述故事情節(jié),那么“演”就是進入角色來刻畫人物。單田芳的書中人物既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有市井無賴、粗俗愚人,他對某些人物的塑造使聽眾對其印象非常深刻,像隋唐系列里的程咬金;《童林傳》里的張方;《三俠劍》里的賈明;單田芳評書的趣味性很多都是在描述他們時體現(xiàn)出來的。單田芳善于塑造人物特定的性格,使每個人物的動作和語言都符合人物身份。在單田芳的評書中你絕對不會聽秦瓊張口罵粗話,但程咬金滿嘴的粗話卻顯得更加符合角色。這里的粗話不是臟話、臟口,而是市井的粗話,這種粗話賦予了他表演時的角色感,同時也賦予這個人物特定的性格和語言。
(三)評
單田芳一般很少在廣播和電視評書里長篇大論地去評說,一般會在敘述故事或表演人物的過程中,適時、適宜地蜻蜓點水式的點評。因為廣播和電視評書要求節(jié)奏緊湊,而在書館里說書可以拉一些典故,比如說西漢故事里面可以拉很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點。現(xiàn)在的廣播電視評書是有時間性的,電視評書一講就二十分鐘,廣播評書一講就三十分鐘,還要插播一些廣告,這就決定了一講當中不能涵蓋太多枝蔓情節(jié),否則就不能涉及多少實質(zhì)性內(nèi)容。
單田芳在《童林傳》中講到十三省總鏢局的鏢師勝英回到家后,沒先回房里跟夫人打招呼,而是先到他老母親房里去問安時。單田芳評說道:“過去古人都講百善孝為先,您說現(xiàn)如今如果誰家孩子不孝順爹媽,可能工作和對象都找不著。勝英作為一個老鏢頭,對于母親的孝,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價值?!绷攘赛c評,卻讓人會心一笑同時領(lǐng)悟一定的人生道理。當然,單田芳點評相對長一點的有《亂世梟雄》這部書,其中講杜立三和張作霖二人不和,杜立三總想整死張作霖,張作霖給他講過去八拜結(jié)交和桃園三結(jié)義的故事。單田芳在其中加入群鬼斗荊軻這個故事,弟弟為了報答哥哥對自己的恩情,舉劍自刎,隨后哥哥帶著幾百鬼魂和荊軻決斗,講得讓人潸然淚下。
單田芳在他的評書里會恰到好處地插入評論。前文的群鬼斗荊軻屬于書外書,書外書是“評”的一種,俗稱“拉點”。上面說不孝順父母將來找不著對象找不到工作是屬于點評,這些都屬于評。
(四)噱
“噱”就是噱頭,俗指評書里的包袱和笑料。1995年,遼寧電視臺評書連播開辦十周年特別節(jié)目上,單田芳說了一段《姜子牙下山》的評書。故事講述的是姜子牙昆侖山修道下山找老友宋義仁,宋義仁得知姜子牙70多沒有妻室,便介紹鄰村馬家莊馬太公68歲的女兒馬小姐給姜子牙。不料宋義仁當面提親,馬小姐很難為情便出了屋,誰曾想馬小姐出門后,卻貼著門側(cè)著身子聽宋義仁介紹姜子牙情況。就是這段描繪,反差感很強,非常具有夸張性和趣味性,為了表現(xiàn)出老太太既嬌羞又心急的心情,單先生用“芳心亂跳、玉體不安”這八個字來評說,引得現(xiàn)場觀眾哄堂大笑。觀眾沒想到馬小姐對自己婚姻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單田芳又把一個68歲的老太太跟一個年輕少女的嬌羞做了融合,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差,雖是意料之外,但屬情理之中。
還有,如單田芳評書《童林傳》里鐵扇寺張芳與紫面佛濟源打賭;張方只要把濟源從擂臺上騙下去就算贏,濟源拿把椅子往臺上一坐,任憑張方使了所有的騙術(shù)都無濟于事,張芳說道:“行啊,大和尚你真有本事,我張方服了你了,看來我想把你騙下去不容易。但是話說回來了,是個人在上邊他都不容易上當啊!要我在上邊,你也不能把我騙下去!”濟源聽罷十分生氣就下來了,張芳說你看你下來了吧。這段里包袱設計巧妙,給人的感覺非常有趣。
這些事先鋪墊好后抖開的包袱俗稱挖坑。單田芳在評書敘述過程當中挖坑巧妙,不露痕跡,讓觀眾笑得沒有精神準備。單田芳讓這些包袱、笑料達到了預先設計的效果,這就是高明的噱頭,屬于神來之筆。
(五)學
單田芳很擅于學方言和戲曲,在他的評書里既有沒鼻子的房書安,也有嗓子眼兒像塞了塊爛肉的賈明,既有大姑娘、小媳婦的細聲細語,也有老太太、老頭的蒼老聲音。這種聲音的模仿就是“學”。他在《白眉大俠》第一回給徐良開臉里,渾身穿金遍體掛罩,絲欒大帶,背著一把金絲大彎刀。這人水蛇腰三道彎,面帶紫陽干,滿嘴大板牙黑牙根,嘴角往上翹著,眼角往下耷拉著,年紀不大,眼頂一雙煞白煞白白眼眉,這個人走著高興還唱起來了,唱了一段山西梆子。他唱山西地方戲一是為了塑造徐良這個人物,告訴觀眾徐良是山西人;二是體現(xiàn)了徐良詼諧幽默的性格,他不像白云瑞很帥,一身凜然正氣。徐良不是英雄形像,在他身上有的時候會有一些小伎倆,有股壞勁,我打不過你,往地下一俯身,發(fā)出脖子后面藏著緊背低頭花裝弩的暗器,這個在我們的想象當中,英雄人物是不會用的。
有時候,“說、演、評、噱、學”這幾點有交叉。比如“說”的過程當中就會有噱頭,“演”跟噱頭也有關(guān)系。學老太太、學方言、學沒鼻子等“學”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更好地演出這人物神似和形似的東西。這也說明了“說、演、評、噱、學”互相有關(guān)聯(lián),缺一不可。
三、單田芳評書的藝術(shù)特色
(一)語言通俗精練,平易近人
單田芳的評書語言通俗簡練,這主要得益于他廣泛吸收了豐富的民間語言,傾向于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語和口頭語,這些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聽眾。其精練、生動、風趣的語言又不乏畫龍點睛之處。在作品《百年風云》第一回的開書,所用語言雖少,但是卻非常逼真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滴水成冰的冬日景象。單田芳的嗓音沙啞,但他善于通過精練、準確、生動的語言烘托氣氛,達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能夠大大調(diào)動起聽眾的想象力。
(二)表演繪聲繪色,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單田芳說書傳神,表演逼真,故事人物進入得快,繪聲繪色,同時表演精準。說俠客的時候豪情滿懷;說文人的時候又是儒雅之氣;說大家閨秀的時候落落大方;說市井無賴的時候油滑奸壞,人生百態(tài)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在他一個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其表演才華和能力是超強的。因為他腿不好,所以表演時上半身動作大,完全靠一張臉來刻畫人物,表情豐富,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三)敢于嘗試,不守舊
單田芳技藝全面,說哪種類型的書都好,無論是短打、袍帶、公案、神話等傳統(tǒng)書目,還是很多現(xiàn)代評書,他都能拿得起來,也敢于拿起來,敢于嘗試不同類型的書目,甚至敢于突破。單先生不局限于家傳的書目,他經(jīng)常去嘗試、去突破。這種敢于突破、敢于去嘗試的精神,年輕人是值得去學習的。沒有這種精神,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單田芳。單田芳什么書都能說,不論是傳統(tǒng)書目還是近代書目,連《欒蒲包和豐澤園》他也能說。甚至一些創(chuàng)編的書目,單田芳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成為一部保留評書節(jié)目。
前些年,單田芳到新民會一些朋友,特意到沈陽來參觀張氏師府,據(jù)說張氏師府里有張學良新的一些史料的東西。單田芳說過張學良、張作霖的書,錄過《亂世梟雄》《千古功臣張學良》,但他想再收集一些資料,吸收一些新元素,這樣在說的時候還有新東西加入。單田芳年紀雖有些大,思想?yún)s與時俱進,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比較強,有些老人年紀大點可能不怎么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東西了,單田芳卻上微博、網(wǎng)絡購物,網(wǎng)絡的時髦詞兒他也能掌握。
(四)知識與情理相融,情節(jié)跌宕起伏
說書的藝術(shù)家們各有特色,應該說每個人都是一座高山,對于后輩來說,很難超越。單田芳就是一座離觀眾很親近的高山,這種親近可能來源于他在說書當中的親民風格,那種語言是很親近的。很多人在寫聽書感受的時候,都會說是鄰家的老爺爺在樹根底下、墻根底下、院里頭,坐個椅子、拿把扇子講一些幾千年來的故事,就是這樣很親切的感覺。
正如孫郁在《北京青年報》發(fā)表的《我們這個時代古音的傳播者—— 談單田芳》一文中談到單田芳:他有學問,卻偏不用文人腔;在大眾的語言里浸泡,以活的詞語指點江山,很見功底。聲音里有千軍萬馬,百樣人生。故事婉轉(zhuǎn)驚險,又尋??捎H,閱盡人間苦樂。而談吐間從容不迫,道盡黎民的哲學。這樣的表演,有小說家的智慧,也見民間敘舊的溫情,說起來頗為有趣⑦。
注釋:
①蓑笠翁.《評書:偉大的藝術(shù)》[J].藝術(shù), 2006,06:20-21.
②邢紹忠,王成祿.《單田芳評書藝術(shù)研究》.[M]中國文化出版社,2003.
③朱紅莉.《凡有井水處 皆聽單田芳》[J].《曲藝》,2014,09:47-48.
④汪景壽,王決,曾惠杰.《中國評書藝術(shù)論》[M].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
⑤張繼合.《評書大師單田芳的傳奇人生》[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⑥張繼合.《評書大師單田芳的傳奇人生》[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⑦孫郁.《我們這個時代古音的傳播者—談單田芳》[N].北京青年報.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