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淑
上大學的時候看《放牛班的春天》,整顆心隨馬修老師和孩子們的變化而動,為孩子們的不幸遭遇而落淚,為刻薄的校長粗暴對待孩子而憤恨,為馬修老師巧妙地引導孩子成長而贊嘆,為他無奈離去孩子們紙飛機送別而感動,更為結局他叫停公交車而帶走了追隨他而去的小男孩而開心大笑。工作多年之后,再看這部電影,各種感情依然存在,但也多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一、因為你就是你,所以我愛你
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人本主義的情懷。馬修老師盡管受到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戲弄,但他仍然關心學生,相信學生,溫暖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而不是去功利地對待學生,不因外界任何影響而改變自己,最終打動了學生。
想想自己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經(jīng)很長的一段時間很迷茫,分不清德育和心育的真正區(qū)別到底在哪里。實踐幾年后,才明白心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摒棄了有條件的功利性的愛,是用積極行動來表達對學生無條件的接納。影片當中校長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懲罰,學生可能因為害怕而表面上服從;但心育則是老師完全信任學生,無條件接納他們,學生能從老師那里敏銳地捕捉到信息,聽從內心呼喚的聲音,這樣的行動力是持久的。
二、成長的需要層次理論
《放牛班的春天》又名《池塘之底》,這里的學生不是普通學生,他們有的被父母放棄,有的雙親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死,他們頑劣,甚至冷酷,而學校管理他們的方式就是粗暴的強壓。很難想象,一個被饑餓、身體不適和環(huán)境危險所困擾的學生會把全部心理能量投入到學習中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要五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五個層次。在他看來,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類不會安于底層的需求,較低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后,就會往高處發(fā)展。滿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滿足和社會認同,之后就想被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這些被社會拋棄,不被認同,缺乏溫暖、安全感和愛的孩子,除了滿足生理需要之外,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基本為零。
馬修老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學生,他幫助學生改善處境,他甚至陪孩子們睡覺,讓他們滿足安全的需要。電影中有一個細節(jié):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交流,這一小小的舉動飽涵著他對學生的尊重,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滿足了孩子們受尊重的需要;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松動過呢?這就是人本主義充滿善意、潤物細無聲地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方式。
三、壓抑太久的種子易變質
用愛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影片中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對待寄宿學校,他在學校放了一把大火,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對此,雖然人人感到痛惜,但是無人能一時改變。就像馬修老師不是圣人,只能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心中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一名心理老師只能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做有限的工作,但我想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沉睡的種子,我能做到的就是幫助孩子們保護好并喚醒它,讓曾經(jīng)壓抑的種子能及時接受到自然、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健康成長!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無條件的關注和接納會喚醒孩子內心成長的種子,那一張張面孔上閃現(xiàn)的笑容是我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第二十七中學,青島,266043)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 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