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超華 徐彩霞 徐國洪 李曉玲 張杏蓮
抑郁癥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傾向,早期研究顯示,由抑郁癥引起的自殺是非精神疾病人群的33.4倍之多[1]。因此,在對抑郁癥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識別患者是否有自殺傾向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抑郁癥治療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2]。在抑郁癥的治療上,藥物治療是其基礎治療方法,對于其中過去或現(xiàn)在存在自殺自傷行為的患者,辯證行為療法被證實是切實有效的?,F(xiàn)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有自殺傾向抑郁癥患者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同時給予了辯證行為療法,與單用藥物治療相比療效更為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1—6月收治的96例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48例。研究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18~44歲,平均(33.3±5.6)歲;自殺傾向原因為家庭政治問題19例,創(chuàng)傷性事件17例,軀體疾病12例;文化程度:初中12例,高中17例,??萍耙陨?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19~45歲,平均(32.7±5.3)歲;自殺傾向原因為家庭政治問題18例,創(chuàng)傷性事件16例,軀體疾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16例,??萍耙陨?2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度洛西汀腸溶片治療,初始劑量每次20 mg,每日2次,3~4 d后增至每日60 mg,連續(xù)治療8周。在此基礎上研究組聯(lián)合給予辯證行為療法治療,包括個體治療、團體技能訓練、電話聯(lián)系和監(jiān)督指導。先給予患者明確的治療目標,通過減少創(chuàng)傷性行為及情緒體檢使患者獲得正常合理的生活模式。采用暴露方式指導患者接受創(chuàng)傷性時間時情緒的合理反應,減少患者生活中遇到的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等。所有醫(yī)護人員在進行辨證行為療法治療前均接受統(tǒng)一培訓,以確保治療的一致性。連續(xù)治療8周。
表1 兩組患者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第1周 治療第2周 治療第4周 治療第8周研究組 48 18.66±4.23 9.20±2.58* 4.12±1.94* 1.52±0.22* 0.82±0.18*對照組 48 18.27±4.16 17.84±3.73 14.24±2.03* 12.48±2.52* 10.64±1.84*t值 - 0.455 13.198 24.969 30.018 36.799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HAMD-17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HAMD-17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第1周 治療第2周 治療第4周 治療第8周研究組 48 28.45±4.82 20.34±5.86* 15.67±5.36* 11.25±4.83* 8.24±2.56*對照組 48 27.96±5.23 25.67±6.22 22.34±5.92* 18.72±5.74* 13.48±3.92*t值 - 0.477 4.321 5.787 6.899 7.754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Beck自殺意念量表:該量表中第4項或第5項中任意1項答案為“弱”或“中等~強烈”即可認定為患者有自殺意念,得分越高表明自殺意念越強。(2)HAMD-17量表[5]:該量表由17項組成,可劃分成5個因子,分別是焦慮/軀體化、認知障礙、體重、遲緩、睡眠障礙。評分>17分提示存在抑郁癥狀,得分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
采取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做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第1、2、4、8周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與對照組同時點相比降低(P<0.05)。見表1。
研究組治療第1、2、4、8周HAMD-17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與對照組同時點相比降低(P<0.05)。見表2。
抑郁癥為精神科常見慢性進行性心理障礙疾病,持久的心境低落是其主要臨床癥狀,而自殺傾向則是抑郁癥嚴重的自殘行為之一[3-5]。研究表明,對于伴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患者僅給予藥物治療較難取得滿意療效,而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認知行為療法多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6-7]。
辯證行為療法是在傳統(tǒng)的認知行為療法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認知行為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不同的是,辨證行為療法是以辯證法作為基本原則,強調(diào)的是心理、行為的正常與異常的辯證關系;接受與改變的辨證平衡;合理化認同人的情緒、行為及認知;個體通過掌握社會心理技能后,依靠自身去改變不適宜行為。目前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證實,辯證行為療法在抑郁癥的治療上,尤其是以情緒失控、行為失控(自殺、自傷)為特征的抑郁癥患者療效確切,該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緒與行為控制能力,預防并減少抑郁癥患者的自殺、自傷行為,提高抑郁癥的治愈率[8]。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及HAMD-17量表評分得出,兩組治療后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及HAMD-17量表評分逐漸下降,其中以研究組降低更快,且研究組治療后各時點Beck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及HAMD-17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辯證行為療法治療能減輕有自殺傾向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意念,并能有效緩解抑郁癥狀。
綜上所述,辯證行為療法治療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患者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抑郁程度,緩解抑郁癥狀,降低自殺意念,療效確切。
[1] Beautrais AL,Joyce PR,Mulder RT,et al. Prevalence and co morbid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persons making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A case control study[J]. Am J Psychiatry,1996,153(8):1009-1014.
[2] 黎裕明. 自殺傾向抑郁癥病人的個性化護理[J]. 護理研究,2014,28(21):2641.
[3] 范肖冬. ICD-10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97-98.
[4] Beck AT, Kovacs M, Weissman A. Assessment of suicidal intention 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79,47(2):343-352.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 增訂版. 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220-223.
[6] 張振蘭,姚紹敏,王嵐,等. 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抑郁障礙自殺態(tài)度影響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41-1643.
[7] 黃冬華,謝建芳,袁水蓮. 正念減壓療法對抑郁癥病人自殺行為干預效果的研究[J]. 全科護理,2016,14(12):1235-1236.
[8] 陳胡丹,及若菲,黃國平. 辯證行為療法及其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J]. 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6,29(5):47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