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鎮(zhèn)武 孟維偉 徐杰 王旭清 劉靈艷 林松明 高華鑫 張正
摘要:本試驗以玉米單作(CKM)、花生單作(CKP)為對照,設置玉米‖花生3∶[KG-*2/3]4間作(M3P4)種植模式,研究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對作物干物質積累、分配及葉面積、葉面積指數、產量、土地當量比的影響。結果表明:M3P4間作模式可以顯著提高花生花針期、成熟期和玉米的葉面積指數,且收獲時葉面積指數保持較高值,對作物群體覆蓋貢獻大;與單作相比,成熟期兩作物單株干物質重無顯著差異,且成熟期玉米各器官干物質分配也無顯著差異,但間作花生果仁及果皮占比顯著降低;土地當量比為1.13,間作優(yōu)勢明顯??梢?,M3P4間作模式利于提高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群體覆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關鍵詞: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群體覆蓋;產量;土地當量比
中圖分類號:S513.01+S565.2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8)12-0026-05
黃河三角洲地區(qū)蒸發(fā)強度高、降雨量少,受氣候和多年來灌排條件等因素影響,導致該地區(qū)植物群落組成簡單、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多數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植被覆蓋率低、土地蒸發(fā)量較大,造成土壤表層不斷積鹽、鹽漬化不斷加重,嚴重制約著該區(qū)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2]。依據鹽漬土水鹽運動“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特點,控制土壤水分蒸發(fā)可減輕鹽分的“淺集表聚”[3],從而達到改良目的。在水循環(huán)過程中,地表蒸發(fā)是重要一環(huán),蒸發(fā)影響土壤水分及鹽分的再分布,不僅關系到土壤水分的保持,且在某些條件下易引起土壤的鹽漬化[4]。土壤積鹽程度主要與大氣蒸發(fā)能力、土壤特性、地下水埋深和礦化度等密切相關,當土壤特性、地下水埋深和礦化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時,土壤積鹽程度則主要取決于蒸發(fā)[2,5]。
地面覆蓋措施具有保墑、降低土面蒸發(fā)、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特點[6]。在鹽堿地上覆蓋作物秸稈后,阻止水分與大氣間直接交流,對土表水分上行起到阻隔作用,抑制鹽分表聚[7],同時還增加光的反射率和熱量傳遞,降低土表溫度,從而降低土壤水分蒸發(fā)[3,8]。除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外,綠色覆蓋也可以進行鹽堿地改良,后者能夠營造出土壤表層較為濕潤、空氣流通較為緩慢的小環(huán)境,從而減少土壤表層水分的自然蒸發(fā)[9,10];另土壤的失水過程由土壤的自然蒸發(fā)轉變?yōu)樽魑锔祻耐寥乐形账秩缓笤購淖魑锶~面蒸騰的過程,從而減少了鹽分隨水向地表的聚集[11]。種植不同作物增加綠色覆蓋,在減少農田土壤無效蒸發(fā)、調節(jié)鹽分在土體中分布、促進作物出苗、提高產量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作用[9]。且近年來,對植物的耐鹽性研究多集中在鹽堿傷害機理、植物的適應性反應和如何提高植物耐鹽性等方面,但不同作物及種植方式對地面覆蓋度的影響尚不明晰,與國外存在差距。因此,在鹽堿地條件下,本試驗以玉米單作、花生單作為對照,設置玉米‖花生3∶[KG-*2/3]4間作種植模式試驗,旨在探明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對作物群體覆蓋度和產量的影響,從而為黃河三角洲地區(qū)鹽堿地利用和作物增產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5—10月在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渤海農場”(118°36′ E,37°41′ N)進行。該地屬華北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23℃,年降水量約600 mm,年蒸發(fā)量約1 800 mm,全年無霜期為202~210 d。供試土壤為沙壤、中度鹽堿土,播前0~20 cm土層主要理化性狀見表1。
1.2?試驗設計
試驗模式為玉米‖花生3∶[KG-*2/3]4間作。具體為:帶寬3.5 m,玉米約6萬株/hm2,窄行距55 cm,株距14 cm;花生8 萬穴/hm2,壟寬85 cm,一壟2行,2粒播種,穴距14 cm。設玉米單作(CKM)、花生單作(CKP)為對照。玉米單作約6萬株/hm2,行距60 cm,株距27 cm;花生單作約15萬穴/hm2,穴距15.5 cm,其它同間作花生。試驗為大區(qū)試驗,面積約0.667 hm2。供試玉米品種登海605,花生品種花育25。玉米、花生基施氮磷鉀復合肥(15-15-15)750 kg/hm2,玉米(帶)追施尿素100 kg/hm2,花生(帶)不追肥。5月23日機播,9月13日收獲玉米,9月21日收獲花生,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1.3?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植株干物質?分別于玉米、花生成熟期每處理選取玉米3株、花生6株,烘干測定干物質(每處理重復3次,下同)。
1.3.2?葉面積及葉面積指數?分別于花生花針期、莢果期、成熟期,玉米抽雄期、灌漿期、成熟期每處理選取玉米3株、花生6株進行測定,重復3次?;ㄉ~面積采用鮮樣打孔稱重法[12]、玉米葉面積采用長×寬×0.75計算[13]。葉面積指數=作物葉面積×密度/土地面積。
1.3.3?產量及凈面積產量?玉米成熟期單作選取兩行5 m樣段內所有雌穗、間作分別選取一個帶寬5 m樣段內所有雌穗,均風干脫粒后測產,并計量百粒重;花生成熟期單作選取兩壟2 m樣段、間作選取一個帶寬2 m樣段,風干后測花生莢果產量[12,14],并計量剝殼后百仁重。間作玉米和間作花生產量是基于總間作帶占地面積的產量,玉米、花生凈面積產量則為基于實際占地面積的產量[14]。
1.3.4?土地當量比(LER)?該指標用于衡量間作優(yōu)勢, LER﹥1表示有間作優(yōu)勢,LER﹤1 則無間作優(yōu)勢[14]。計算公式:
式中:Yim和Yip分別指在間作總面積上玉米和花生的籽粒產量(kg/hm2);Ysm和 Ysp分別指單作玉米和花生的籽粒產量(kg/hm2)。
1.4?數據處理與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數據整理,用DPS 7.05進行數據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對作物葉面積及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與CKM、CKP相比,M3P4對玉米、花生單株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的影響不同。抽雄期M3P4玉米單株葉面積與CKM差異不顯著,但灌漿、成熟期顯著低于CKM,分別降低14.1%和15.7%;抽雄、灌漿、成熟期M3P4模式的玉米葉面積指數均顯著高于CKM,增加141.9%~176.1%。
M3P4花生莢果期單株葉面積與CKP差異不顯著,但花針、成熟期均顯著高于CKP,分別增加24.2%和31.8%;M3P4花生葉面積指數與CKP相比,變化趨勢與單株葉面積基本一致,花針、成熟期分別顯著增加17.6%和28.2%。由此看出,鹽堿地玉米花生寬幅間作模式能顯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的葉面積指數,即提高了作物覆蓋度。
2.2?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對作物干物質積累及分配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與CKM、CKP相比,M3P4對玉米、花生干物質積累影響不同。抽雄、灌漿、成熟期,M3P4處理與CKM相比玉米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無顯著差異。與CKP相比,M3P4花生整株干物質重,花針期顯著增加35.6%,莢果期顯著降低15.1%,成熟期差異不顯著。
由表4可以看出,與CKM、CKP相比,M3P4對玉米、[JP2]花生成熟期干物質分配影響不同。與CKM相比,M3P4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質比重差異不顯著,但M3P4玉米莖、葉干物質比重高于CKM,苞葉、穗軸、籽粒干物質比重低于CKM;與CKP相比,M3P4花生成熟期根、果針干物質比重差異不顯著,莖、葉分別顯著增加22.6%和196.3%,果仁、果皮分別顯著降低18.2%和29.5%。
2.3?鹽堿地玉米‖花生間作對作物產量及土地當量比的影響
由表5可以看出,與CKM、CKP相比,M3P4處理對玉米、花生產量和凈面積產量影響顯著。M3P4玉米產量較CKM顯著降低24.9%,M3P4花生產量較CKP顯著降低62.2%;而M3P4玉米凈面積產量較CKM顯著增加81.4%,M3P4花生凈面積產量較CKP顯著降低35.5%。與CKM、CKP相比,M3P4對玉米百粒重、花生百仁重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但M3P4使玉米百粒重增加9.8%,使花生百仁重降低4.8%。本試驗條件下,M3P4土地當量比大于1.0,可見玉米‖花生間作優(yōu)勢明顯。
3?討論與結論
葉面積是植物截獲光能的物質載體,合理的葉面積指數是反映玉米群體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標。適宜的葉面積指數能夠保證光熱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避免玉米植株、葉片間的相互遮蔽,創(chuàng)造一個通風透光性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有機產物的合成與積累,進而獲得高產[15]。合理的間作模式不僅能集約利用光、溫、水、肥、土等資源,提高單位面積復合生產力,也是增加農田覆蓋度的有效措施,進而增加農田覆蓋度又是改良鹽堿地的重要舉措[6]。前人研究表明,玉米花生間作復合群體后期具有較高的光合物質積累量,最大葉面積指數高于單作玉米和單作花生,且后期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16];葉面積指數在整個生育期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灌漿期達最大值,然后開始下降[15]。本研究中,抽雄期間作玉米單株葉面積與單作玉米差異不顯著,但灌漿期、成熟期顯著低于單作,這可能是因為該間作模式縮小了玉米的株行距、局部增加了玉米密度所導致;而玉米凈面積密度增加導致間作玉米葉面積指數顯著高于單作。間作花生單株葉面積、葉面積指數較單作在不同時期變化規(guī)律基本相同,這可能與兩種模式的花生種植規(guī)格相同有關。此外,M3P4間作模式收獲時仍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對作物群體覆蓋的貢獻明顯大于單作。
干物質積累是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指標,其籽粒產量的高低主要由干物質積累量所決定,同時也受到收獲指數的影響。間作玉米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與單作差異均不顯著,但成熟期間作玉米積累量大于單作,可能是間作玉米受益于邊行優(yōu)勢所致。本試驗條件下,兩種模式對成熟期玉米干物質分配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但花生果仁及果皮占比顯著降低,可能主要因為間作玉米對花生產生光脅迫,不利于花生對光能的捕獲、傳遞和轉化[17]。另因M3P4模式后期群體覆蓋度大于單作,使水分蒸發(fā)速率較單作慢,進而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收獲期間作玉米、花生干物質重。這也可能是導致莢果期單作花生整株干物質重顯著大于間作,而收獲期差異不顯著的原因之一?;ㄉ鷨巫魈幚硗寥浪终舭l(fā)速率較快,導致收獲期單作花生葉片較間作花生脫落嚴重,整株干物質重差異不顯著。
本試驗條件下,玉米‖花生3∶[KG-*2/3]4間作模式葉面積指數高于單作,且后期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與單作相比,成熟期兩作物單株干物質重差異不顯著,且成熟期玉米干物質分配也無顯著差異,但花生果仁及果皮占比顯著降低;土地當量比大,具有明顯的產量優(yōu)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梢?,推行玉米‖花生3∶[KG-*2/3]4間作種植模式利于提高該地區(qū)群體覆蓋、鹽堿地土地利用效率及促進糧經飼生產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Song C Y,Liu G H,Liu Q S.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Eastern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9,20(2):117-122.
[2]?楊勁松. 中國鹽漬土研究的發(fā)展歷程與展望[J]. 土壤學報,2008,45(5):837-845.
[3]?孫博, 解建倉, 汪妮,等. 不同秸稈覆蓋量對鹽漬土蒸發(fā)、水鹽變化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2,26(1):246-250.
[4]?趙永敢,王婧,李玉義,等. 秸稈隔層與地覆膜蓋有效抑制潛水蒸發(fā)和土壤返鹽[J].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3,29(23):109-117.
[5]?徐璐,王志春,趙長巍,等. 東北地區(qū)鹽堿土及耕作改良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27(27):23-31.
[6]?畢遠杰,王全九,雪靜. 覆蓋及水質對土壤水鹽狀況及油葵產量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0, 26(S1):83-89.
[7]?Zribi W,Faci J M,Aragüés R. Mulching effects on moisture,temperature,structure and salinity of agricultural soils[J]. Itea,2011,107(2):148-162.
[8]?Bezborodov G A,Shadmanov D K,Mirhashimov R T,et al. Mulching and water quality effects on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dynamics and cotton productivity in Central As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0,138(1/2):95-102.
[9]?范富,張慶國,馬玉露,等. 不同植被覆蓋鹽堿地堿化特征及養(yǎng)分狀況[J]. 草業(yè)科學,2017,34(5):932-942.
[10]李昂,呂正文,藺海明,等. 秦王川灌區(qū)不同綠色覆蓋方式預防土壤次生鹽漬化效應研究[J]. 草業(yè)科學,2008,25(10):20-24.
[11]Qadir M,Oster J D,Schubert S,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 sodic and saline-sodic soils[J]. Advances in Agronomy,2007,96(7):197-247.
[12]姚遠,劉兆新,劉妍,等. 花生、玉米不同間作方式對花生生理性狀以及產量的影響[J]. 花生學報, 2017,46(1):1-7.
[13]陳婷婷,賀晟陽,趙宇,等. 不同胞質效應甜玉米葉面積變化及穗部積累規(guī)律[J].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7,45(26):38-40.
[14]孟維偉,高華鑫,張正,等. 不同玉米花生間作模式對系統(tǒng)產量及土地當量比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6,48(12):32-36.
[15]劉春曉,董瑞,張秀芝,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葉面積指數、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7,49(2):36-39.
[16]焦念元,陳明燦,付國占,等. 玉米花生間作復合群體的光合物質積累與葉面積指數變化[J]. 作物雜志,2007(1):34-35.
[17]焦念元,楊萌珂,寧堂原,等. 玉米花生間作和磷肥對間作花生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37(11):1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