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第23中學 皇甫春玲
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小說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比起其他文體,小說篇幅相對較長,在課堂上如何處理教材,彰顯教師的設計意識,也體現(xiàn)老師的智慧,長文的教學一定要有對教材的把握提煉,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變得有效進而高效,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覺得變零碎問題為主問題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比如,《熱愛生命》是比較長的一篇小說,又是外國小說的節(jié)選,陌生的作者,陌生的不完整的情節(jié),如果單憑老師介紹,那肯定很耗課時,學生憑自己的閱讀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比如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情節(jié),就可以放手讓他們?nèi)プ?課堂就是純閱讀,原味閱讀,自己去讀去品,老師只用一二主問題引領即可,這樣的課堂線條清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既節(jié)約課堂時間,也會讓學生沉浸在作品之中,思索領會,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不做旁觀者,不做看客,在小說教學中采用了這樣的方法,效果比較明顯,那么主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提煉設計呢?
主問題可以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去提煉,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從不同角度指向?qū)W生自身對主問題的解讀,也即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以《孤獨之旅》的教學為例,先復習小說的三要素知識,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然后指向小說主題。開課先是讀小說,采用默讀方式,在精讀細讀完文章后,每個人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然后分小組去探討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以“_____之旅”作為自己的總結發(fā)言,給充分閱讀和討論的時間,然后再推舉代表進行板書和小組總結性發(fā)言。
(設計主問題,可以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去提煉,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從不同角度指向?qū)W生自身對主問題的解讀,也即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于是說情節(jié)的小組總結為:成長之旅。1.開端:家道破落,隨父放鴨;失學放鴨,陷入孤獨之旅。2.發(fā)展:撐船趕鴨,初到蘆蕩;放鴨途中,不堪孤獨之旅。3.高潮:蘆蕩遇雨,經(jīng)受考驗;蘆蕩放鴨,承受孤獨之旅。4.結局:與鴨共成長。
人物組總結概括出人物心理變化過程:心靈的蛻變之旅。
剛剛出發(fā)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蘆蕩安頓后:孤獨單調(diào);疾風驟雨時:不再恐慌;雨過天晴時:勇敢堅強。
環(huán)境組的總結:磨練之旅。暴風雨的洗禮讓他們經(jīng)受了生活的磨難,在那個漆黑的暴風雨之夜之后,杜小康可以經(jīng)受住一切,各種不利接踵而來,杜小康不再恐慌,而是坦然面對和實踐諾言。杜小康長大了,從一個有優(yōu)越感的孩子,吃穿用都比油麻地的孩子優(yōu)越的班長,成為一個輟學的擔當家庭重擔的小小少年。
課堂學習之后,布置《草房子》整本書的閱讀(也可在課前布置),然后進行讀書心得交流,看電影《草房子》,之后把小說與電影進行比較,看看兩者之間在處理人物時有怎樣的不同。始覺以前越俎代庖,干了許多學生可以干也能干好的事。放手,關鍵是主問題的設計要能撬動全文,設計一定要切合文章,切合學生的實際,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并且讓他們的思維有所發(fā)展。
后來在學習《熱愛生命》時,也用了這樣的方法,這次基于文本,主問題的提煉嘗試從小說的寫作手法入手:學生集中說到了兩處,一處是遇到比爾的骸骨,他不愿意拿走金子,也不愿意吮吸他的骨頭。另一處是他與狼的殊死搏斗??偠灾?,為了活下去,他用意志讓自己把狼血喝了下去。下面他們又談到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心理描寫隨處皆是,似乎一直在刻畫他的心理歷程,于是我的主問題便是,文中的這個人心理有怎樣的變化?從文中找寫作片段體會,于是學生有了這樣的梳理:
恐懼——害怕死。不是因為斷糧,而是害怕自己被荒原上的狼蠶食,那種恐懼讓他嚇得舉起手來。
痛苦——不甘心死。活著是痛苦,死才意味著休息,可是不甘心死,為什么呢。
本能——不愿意死。是生命本身不愿意死,不再痛苦,已遲鈍麻木,充滿幻像。
理智——不肯死。所謂大船,只是幻覺。
生命——絕不肯死。于是他疲倦,不痛苦也沒有熱情,連好奇心都沒了。只是機械地喝熱水吃鰷魚漿果。
活著——不情愿死,不肯死,如果為一只病狼所食,他很厭惡。覺得死得太不值得,并且在經(jīng)過了千辛萬苦之后,居然還會死,也太不合理,他要反抗死,絕不肯死。
活著——有做人的尊嚴,于是他要堅決反抗。
從他害怕死,不甘心死,不愿意死,不肯死,絕不肯死,不情愿死,不肯死,活著去反抗死,我們能夠看出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命的熱愛。
第三點,從主題角度提煉主問題
關于《孔乙己》的教學,我同樣采用了這樣的方式,見出一個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主問題設計為:“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到底死了沒有?
“大約”表推測,“的確”是確實,結局怎樣?為你的結論找依據(jù)。
學生討論:說“大約”是因為沒有親見孔乙己之死,但從全文看,他必死無疑,原因在于:
1.他“好喝懶做”,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酒,從初冬到年關,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關,粉板上的名字依然沒有拭去,也無人見到他,只有死路一條了。
2.他的思想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穿著似乎十幾年也沒有洗也沒有補的長衫”,始終端著讀書人的架子,不肯做“短衣幫”,又“不會營生”,抄書也連人帶書一塊消失,別人說他偷書,他“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還認為“竊書不算偷”“君子固窮”,真是迂腐!
3.沒有中舉,“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別人提起,馬上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也灰了,考了大半輩子卻未考中,被科舉制度搞成個廢人。
4.丁舉人太狠,考中的人有權有勢,寫伏辯,吊著打,以致打折了腿,統(tǒng)治者太狠毒。
5.社會太冷漠,從出場到最后,笑聲中來,笑聲中去,一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哄笑,經(jīng)濟地位和他一樣的短衣幫取笑他,小伙計也不拿他當回事,善良的他只好找小孩子玩,分茴香豆的他,善良又可笑,人們拿他的傷、他的偷、他的話、他的沒考中-------它的一切當笑料,就連打折了腿也不放過,掌柜取笑時,“他的眼里有懇求的神色”,他們毫不顧及他的感受,麻木冷漠到殘忍。
6.凍餓而死,第二次出場,他的臉黑而且瘦,時令是冬天,小伙計穿棉襖,整天向著火還是冷,孔乙己穿著破夾襖,用手走來喝酒,這樣的天氣,穿得這樣薄,又這樣窮,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7.病死的,隆冬天氣,凍餓、傷殘、貧窮、屈辱、用手走路不講衛(wèi)生的孔乙己必死無疑。
通過對主問題的探討,學生有了深入的思考,對于孔乙己多了許多同情,對于當時的社會也有了深刻的認識,不再覺得他有多么可笑,可悲之中對他又有了深切的同情,孔乙己不害人,社會容不下這個人和他不一樣,于是像對待異端一樣用無形的刀去殺人,殺了許多像他一樣沒有謀生能力的弱者。
這三篇小說的教學,通過主問題的引領,分別嘗試從小說的三要素、寫作手法,主題三方面設計主問題,通過主問題提綱挈領,讓小說教學變得思路清晰,學生的思維能縱深開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對小說教學的一些探索,也是對我一直想要做的語文課堂必須有思考的主張的一種思索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