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qū)鰲頭鎮(zhèn)雙湖小學 梁姝春
中華民族自古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說,意思就是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感謝之情、回報之舉。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從小在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下長大,他們多數(shù)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冷漠、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完善學生個體人格,喚醒學生的感恩之心,懂得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現(xiàn)就實施感恩教育過程中幾個問題進行總結(jié)和探討。
感恩是種美好的感情。感恩的心,是種幸福的滋味。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就是缺乏這種美好的感情,也體味不到這種幸福的滋味。這種感恩意識的缺失,主要是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的原因:一是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缺乏產(chǎn)生感恩意識的土壤。人們受社會風氣和周圍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令人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huán)境、不在意與別人的關系,漸漸地淡忘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孤身取得的幸福。二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成了溺愛和望子成龍的工具。父母不僅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厚愛的“單邊行動”。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家庭的中心任務,不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更多的是抱怨,而不是感恩。三是多年來,我們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在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yè)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唯一追求。因此,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學生自私自利、缺乏修養(yǎng)、情感冷漠。許多學生厭學、欺騙家長、頂撞老師,損壞公物、上網(wǎng)、賭博、打架斗毆等問題日趨嚴重。這與德育落實不夠,忽視感恩教育有關。因此,我們的整個德育工程力求以情感為主線,以“感恩”為主題,以教化學生尊親情、敬師恩、重友情、愛學校、愛讀書為目的,進行感恩教育。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
把感恩情境中的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通過設計這樣的感恩素材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擦亮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提醒學生將他人的恩惠銘記于心,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想辦法為父母、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才智。這樣,學生就會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從中體會了“感恩”的重要意義。例如:一個學生在考試時竟然忘了帶筆,在他正急得不得了的關鍵時刻,你遞上一支筆,這樣肯定會激發(fā)起這個學生的感激之情,其實這些情境就是我們感恩教育的手段。
具有感恩之心,只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將感恩之心積極付諸于行動,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驗證感恩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據(jù),這就需要學生大量的感恩實踐活動。感恩教育的實踐鍛煉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兒童的思維的特點具有具體形象性,即具體的形象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明力,易于為他們所理解和模仿。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極大。因此,家長必須首先做感恩的榜樣。
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選用短小精美的真實故事加以講解,或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譬如組織學生觀看公益廣告:剛剛下班的母親端來一盆水給孩子的奶奶洗腳,孩子看見后,也去端來一盆水給媽媽洗腳”。學生看了以后都很感動,紛紛表示回家要給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激發(fā)起學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如何在學校德育的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全面注入感恩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豐富起來,從小學會控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感,學會與人溝通,形成情感上的自主發(fā)展意識和能力,創(chuàng)設有學校特色的、充滿健康情感的學校文化。
學校要全面開設“感恩教育課”。感恩教育課是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將感恩教育課引入課堂教學,設計直觀性、多變性的教學內(nèi)容,注重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情緒性的放松和情感的共鳴等特點,讓感恩教育課成為學生宣泄的渠道,交流情感的平臺和陶冶情操的搖籃。通過創(chuàng)新的感恩課的授課模式,使感恩教育深入淺出,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感恩知識的滋潤。
現(xiàn)代學校德育教育注重全員育人,學生在感恩教育活動中應注重發(fā)揮全體師生和學生家長的作用。學校是感恩教育的指揮者,班主任是感恩教育的主導者,科任老師是感恩教育的指導者,學生家長是感恩教育的配合參與者,學生是感恩教育的主體參與者。只有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系和溝通,讓家長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合作,配合學校開張各項感恩教育活動。活動的開展,學校首先要制定詳細的方案,通過橫幅、黑板報等陣地宣傳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以召開專題感恩教育動員會、講座,理清什么是感恩,為什么開展感恩,怎樣開展教育活動三個問題。活動中,譬如數(shù)學老師幫助學生算一算親情賬,語文老師知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感恩的信,主題班會上,讓學生把一封封信放在課桌上,邀請家長們過來看看,家長們看了這些信,紛紛感謝學校給了家庭一次真心交流的機會,使家長進一步明確自己在“感恩教育”方面的責任感,并增強了家長對感恩教育的參與性。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醒人性的人性教育。因此,感恩的心是一顆常懷之心,要做到常懷感恩之心,必須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把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將感恩之行動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譬如要求學生每天清潔一個角落,每個星期幫媽媽做一次家務等活動,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總之,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家庭、學校、社會要全力構(gòu)建德育環(huán)境,讓感恩教育走進生活。通過教育,喚醒孩子們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教會孩子感恩挫折、感恩生命、感恩他人,用自己的愛去反哺父母、回報學校、饋贈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