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有人說一切藝術都傾向音樂,參照自己長期實踐的經(jīng)驗我認為言之有理。造型藝術的形式、音樂的韻律、戲曲、舞蹈、詩歌……無不依靠對比、均衡、虛實、空靈等等抽象因素,而所謂音樂的,等于抽象的。抽象,或被認為近乎空靈,其實是藝術不可或缺的潛在載體。
“有意味的形式”,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詩意,是一種難以語言表達的感受。如果沒有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靈魂,空洞了,雖美,卻乏味。我對“一切藝術都傾向音樂”的說法不認同了,而感到一切藝術都傾向于詩,詩比音樂深一層內涵,她比形形式式偏官感的抽象美感更富思想深度,撥人心弦。眾技皆求歸于藝,詩就在藝之堂奧。
我自己作畫,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時竭力追求意境,這是詩與畫的邂逅吧,自己并未分析。只是,有畫意時作畫,而有時,似有靈犀,懷孕了,卻并非形式感,是一種難以描畫的異種,近乎詩了,我以文字表達這類情思,不知不覺,日積月累,寫出了一百幾十萬字的隨筆或散文。常有友人說我這個“名”畫家的畫他并不完全了了,而對我的文卻十二分欣賞,認為勝于我的繪畫。
或文或畫,一母所生,良知良心一色,見仁見智,當由讀者感受。文字的流傳比繪畫方便快捷,其讀者群的擴大,很可能超過繪畫,作為雙胞胎的母親,希望生下一雙郎才女貌的完美后裔。
(選自《畫里陰晴》,題目為編者所改)endprint